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树刺槐混交林沙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42
1
作者 张鼎华 孙志蓉 +2 位作者 翟明普 贾黎明 林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 .结果表明 ,刺槐与杨树混交后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 ,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 ,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 ,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刺槐与...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 .结果表明 ,刺槐与杨树混交后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 ,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 ,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 ,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得到提高 ,并由此而改善了混交林土壤的渗透性能 .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沙地
下载PDF
帽儿山林场不同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15
2
作者 崔东海 韩壮行 +2 位作者 姚琴 乔树亮 纪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2-44,共3页
利用环刀法对帽儿山林场内的森林、灌丛、草地3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河岸带,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持水量和孔隙度、渗透速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持水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利用环刀法对帽儿山林场内的森林、灌丛、草地3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河岸带,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持水量和孔隙度、渗透速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持水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随着与溪流距离的增加,土壤密度、孔隙度、渗透性有增加的趋势,而持水量有减小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河岸带中,森林、灌丛、草地河岸带的总孔隙度都大于60%,毛管孔隙度超过50%,其中森林河岸带的土壤密度0.8g/cm3左右,显著的低于灌丛和草地河岸带(1.0g/cm3左右),森林河岸带土壤渗透速度接近于2.0mm/min,饱和持水量大于80%,毛管持水量70%左右,都显著高于灌丛、草地河岸带。其中,草地河岸带非毛管孔隙度为5%左右,而渗透速度仅为0.1mm/min。由于森林河岸带在土壤透气性、持水性、入渗性能方面明显好于灌丛和草地,对于溶解在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消除应当具有更高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下载PDF
微立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及对水曲柳幼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庆成 张彦东 王政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35-338,共4页
采用较小立地尺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及与水曲柳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除传统尺度立地上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外 ,该尺度立地内部微立地间亦存在较大的变化 ,一些指标如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渗透系... 采用较小立地尺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及与水曲柳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除传统尺度立地上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外 ,该尺度立地内部微立地间亦存在较大的变化 ,一些指标如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渗透系数等在微立地间的变化甚至超出立地间的变化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的差异 ,使得不同微立地间水曲柳生长存在较大差异 ,同一立地内不同微立地间林木生长差异明显高于不同立地间的差异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及林木生长受到局部地段微立地的影响 .微立地的研究对进一步实现适地适树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立地 水曲柳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幼林生长 人工林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2 位作者 孙保平 郝登耀 齐举一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8,共2页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保水、蓄水性能,改善了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不同河岸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树新 《中国林副特产》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比较了不同类型(森林、灌丛和草地)河岸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为河岸带对养分截留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河岸带 土壤 水分-物理性质 转化机制
下载PDF
涪江中游不同林分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浩 吴丽君 +4 位作者 曾艳 李卫忠 刘谣 杨玉莲 吴庆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74-81,共8页
研究区域内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对评价该区域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涪江中游区域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选取7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环刀法,对涪江中游7种不同林分0~20 cm(M1)、20~40 cm(M2)土壤的物理... 研究区域内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对评价该区域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涪江中游区域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选取7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环刀法,对涪江中游7种不同林分0~20 cm(M1)、20~40 cm(M2)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间土壤容重均值为1.35~1.85 g·cm-3,依次是桤木×洋槐混交林>构树林>桉树林>柏木林>桤木×女贞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青冈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介于30.82%~42.18%和29.58%~40.78%之间,均表现为柏木林>柏木×青冈混交林>桤木×女贞混交林>构树林>桉树林>马尾松林>桤木×洋槐混交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介于215.87~304.73 g·kg^-1、161.13~297.16 g·kg^-1、158.20~287.04 g·kg^-1,均表现为柏木×青冈混交林>柏木林>桤木×女贞混交林>构树林>马尾松林>桉树林>桤木×洋槐混交林.(2)在0~40 cm的土层中,各林分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则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条件下土壤持水能力与容重、孔隙度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本实验结果说明涪江中游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受林分类型的影响,不同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柏木×青冈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要优于其他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江中游 林分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持水能力
下载PDF
采煤塌陷对贵州百里杜鹃林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谢元贵 孙文博 +2 位作者 潘高潮 彭熙 王思锦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4期42-44,共3页
为了揭示采煤塌陷对百里杜鹃林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的机理,在选取典型对比样地的基础上,采用《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LY/T 1215—1999)给出的方法进行分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后,百里杜鹃林区土壤密度增大;土壤毛... 为了揭示采煤塌陷对百里杜鹃林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的机理,在选取典型对比样地的基础上,采用《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LY/T 1215—1999)给出的方法进行分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后,百里杜鹃林区土壤密度增大;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质量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下降,表层土壤下降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 土壤 水分-物理性质 百里杜鹃林区 贵州
下载PDF
莲花湖库区红松水源涵养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段文标 陈立新 颜永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27-1235,共9页
运用地统计学对莲花湖库区红松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因子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毛管孔隙度最优拟合模型是球状模型,其它因子均为指数模... 运用地统计学对莲花湖库区红松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因子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毛管孔隙度最优拟合模型是球状模型,其它因子均为指数模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块金值、变程、结构比、分数维和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311、0.297、0.192、0.293,6.87 m、10.29 m、8.31 m、8.88 m,0.690、0.694、0.814、0.707,1.968、1.939、1.937、1.945,0.111、0.200、0.246、0.157。可见以上4个因子空间自相关性均较强,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其相关性逐渐减弱。其中毛管孔隙度均一性程度较高;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形态较复杂,破碎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莲花湖
原文传递
黑龙江莲花湖库区落叶松水源涵养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颜永强 段文标 陈立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7-1042,共6页
以黑龙江省莲花湖库区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非毛管孔隙度最优拟合模型是... 以黑龙江省莲花湖库区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非毛管孔隙度最优拟合模型是球状模型,其它均为指数模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块金值分别为0.165,0.045,0.234,0.240;变程分别为24.72 m,41.04 m,46.02 m,5.66 m;结构比分别为0.848,0.967,0.816,0.760;分数维分别为1.810,1.697,1.769,1.983;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483、0.628、0.531、0.104。可见4个因子空间自相关性均较强,并且随着空间距离增大,相关性逐渐减弱。其中土壤容重均-性较强;非毛管孔隙度空间分布形态较复杂,破碎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莲花湖
原文传递
杉木采伐迹地改植尾巨桉后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承标 刘运华 +3 位作者 黄丹 陈桂金 黄光银 李保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8-642,共5页
以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研究了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林地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情况下土壤(0~80cm土层)平均含水率依次为18.33%~22.69%和22.29%~26.66%,分... 以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研究了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林地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情况下土壤(0~80cm土层)平均含水率依次为18.33%~22.69%和22.29%~26.66%,分别比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减少1.0%~18.1%;(2)尾巨桉林地(0-1m)平均土壤渗透速度为2.72~10.56mm·min-1,比灌草坡增加2.5%~7.1%,而比厚荚相思林减少6.5%~25.4%;(3)尾巨桉林地(0~1m)平均土壤容重为1.219~1.499g·cm-3,比灌草坡下降0.6%~2.6%,而比厚荚相思林增大0.8%~2.5%;(4)尾巨桉林地((0~1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依次为8.3%~12.8%、33.2%~36.0%和43.2%~46.0%,比灌草坡提高1.6%~2.4%,而比厚荚相思林降低1.5%~3.2%;(5)尾巨桉林地(0-1m)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依次为433.30mm、347.44mm和253.14mm,分别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6)尾巨桉林地(0~1m)土壤有效贮水量为265.6mm,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尾巨桉人工林 厚荚相思人工林 灌草坡植被 杉木林采伐迹地
下载PDF
不同毛竹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特征比较 被引量:27
11
作者 高志勤 傅懋毅 《林业科技开发》 2005年第6期12-15,共4页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位于浙江省富阳尖山的集约经营毛竹纯林(含垦复)、天然起源的毛竹木荷混交林,在2004年春季采集不同林分下0~10,20~30,40~50 cm 3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圈样品,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水分常数).结果表明,3类林分土壤...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位于浙江省富阳尖山的集约经营毛竹纯林(含垦复)、天然起源的毛竹木荷混交林,在2004年春季采集不同林分下0~10,20~30,40~50 cm 3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圈样品,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水分常数).结果表明,3类林分土壤总孔隙度是42.98V%~66.45V%,其中非毛管孔隙占总孔隙1/6~1/2,通透性良好.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之比值为未垦复毛竹纯林(3.07)>垦复毛竹纯林(2.20)>毛竹木荷混交林(1.66),因而,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通气状况好于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通气状况相对较差.若以0~50 cm层次着眼:毛竹纯林田间持水量8.43~30.02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3.76~48.94 mm;毛竹纯林最佳含水率下限为12.45~88.01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46.05~115.20 mm.毛竹木荷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潜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用优于毛竹纯林,垦复之后的毛竹林土壤通透性显著提高,但蓄水量又小于相似立地条件下的毛竹纯林或竹木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纯林 混交竹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容重 毛竹林 特征比较 土壤总孔隙度 竹木混交林 毛竹纯林 土壤通透性 田间持水量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被引量:20
12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3 位作者 陈文伟 旷开金 唐蓉 洪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23-2430,共8页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在12.26%~43.7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依次为0.15%、0.03%、0.18%和0;有效变程分别为19.40m、17.32m、17.32m和14.90m。4个指标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总体均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呈减弱趋势。分形维数:毛管孔隙度(1.793)】土壤含水量(1.669)】土壤容重(1.406)】非毛管孔隙度(1.348),与半方差函数曲线所反映的规律相一致。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各指标均表现为带状和斑块状镶嵌分布。土壤含水量在东南方向、西边中部和北向中部都有高值区,而西南-东北向较低。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相似,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量呈互补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各指标的空间变异和格局与研究区地形、植被覆盖以及微生境干扰有关。土壤含水量对黄山松幼苗更新有制约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山松林土壤水分取样设计和更新苗格局-过程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IGING插值 黄山松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空间异质性 半变异函数
原文传递
深翻整地对杉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建廉 《福建热作科技》 2020年第4期37-40,共4页
在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研究挖掘机深翻整地造林后5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挖掘机深翻整地5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为常规穴状整地(对照)的93.75%、87.60%和89.55%,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非毛管孔... 在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研究挖掘机深翻整地造林后5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挖掘机深翻整地5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为常规穴状整地(对照)的93.75%、87.60%和89.55%,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是对照的1.17、1.37和1.49倍,均显著高于对照;总孔隙度分别是对照的1.02、1.09和1.13倍,但仅在20~40cm土层显著高于对照;毛管孔隙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深翻处理的土壤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低于对照,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均稍高于对照,但大多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挖掘机深翻整地显著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有利于幼林早期的生长,但对改善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机 整地 杉木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下载PDF
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何斌 贾黎明 +1 位作者 金大刚 秦武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6,共7页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占相思人工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olymer Binder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Engineering Spoil on a Slope 被引量:3
15
作者 CHEN Shu-yue GU Wei DAI Quan-y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lymer binder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and stability against a simulated rainfall,of a slope consisting of engineering spoil.Results showed that low polymer bi... 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lymer binder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and stability against a simulated rainfall,of a slope consisting of engineering spoil.Results showed that low polymer binder concentrations(≤500g/m3) could enhance the air permeability and moisture-retaining capacity of the engineering spoil;however,adding more polymer binder made the hardness of the engineering spoil increase and then decline.With the increase of polymer binder concentrations,the surface(0-5cm) permeability of the engineering spoil decreased bu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lower layers(5-10cm) increased.Polymer binders might reduce runoff and sediment,but the effect becomes weaker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ignificance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s.Further experiments are need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nders under other conditions,such as natural rainfall,different slopes,different rock types,different degrees and spoil weathering and different added material,and the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polymer bin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binder Engineering spoil 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rainfall
下载PDF
Effect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Hydrological Modeling Based on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16
作者 LI Xianghu ZHANG Qi YE Xuch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types map-based spatial ...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types map-based spatial information (STMB) versus refined spatial information map (RSIM))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field capacity, soil porosity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used respectively as input data for Water Flow Model for Lake Catchment (WATLAC)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simula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to expound the effects on mode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estim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soil evaporation, runoff generation as well as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imulated stream flow hydrographs based on the STMB and RSIM soil data reproduce the observed hydrographs wel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odel accuracy as more precis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formation being used, but WATLAC model using the RSIM soil data could predict more runoff volume and reduce the relative runoff depth errors; 2)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s have a consistent trend for both cases, while the STMB soil data tend to produce higher groundwater recharges than the RSIM soil data.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groundwater recharg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3) the soil evaporation simulated using the STMB and RSIM soil data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also insensitive to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4) although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oes not caus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tream flow, the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 is distinc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the refined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tribute to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tream flow, and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ata needs to consider the scale of watersheds and the level of accuracy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physical property hydrological model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soil evaporation runoff component Water FlowModel for Lake Catchment (WATLA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