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籽底油W/O乳状液堵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瑞强 郅轲轲 +2 位作者 郭良辉 何龙 李恩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棉籽底油为棉籽榨油时的副产物,废弃的棉籽底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首次提出使用乳化的棉籽底油作为一种选择性堵剂。选用合适的复配乳化剂配制出了高含水的棉籽底油W/O乳状液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使用流变仪对乳状液的增黏... 棉籽底油为棉籽榨油时的副产物,废弃的棉籽底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首次提出使用乳化的棉籽底油作为一种选择性堵剂。选用合适的复配乳化剂配制出了高含水的棉籽底油W/O乳状液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使用流变仪对乳状液的增黏区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增黏区间可以达到80%;使用分油率研究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乳状液的稳定性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强;对棉籽底油乳化体系进行耐温抗盐能力评价,棉籽底油乳状液可以耐110℃高温,抗2×10^4 mg/L的钙离子;利用流性指数研究了不同含水量乳状液的流变性,含水量越高,假塑性越弱;填砂管驱替实验表明棉籽底油乳状液对水和油的封堵率分别为98%和15%,具有良好的封堵性和油水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底 w/o乳状液 选择性 井堵水 流变性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娜娜 敬加强 +2 位作者 蒋华义 齐红媛 江璇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o/w)型乳状液 两性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搅拌速率 乳化温度 正交实验 SPSS软件 表观黏度预测模型
下载PDF
压井用高热稳定性W/O乳状液的制备
3
作者 翟兆启 李尚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2-295,共4页
报道了用作压井液的高热稳定性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该乳状液代号SO-1,水相中加有0.2%~0.5%羟丙基瓜尔胶和0.2%~0.5%有机硼或有机钛延迟交联剂,油相(柴油)中加入1%~2%乳化剂Span40或Span60,水相油相体积比65~70∶3... 报道了用作压井液的高热稳定性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该乳状液代号SO-1,水相中加有0.2%~0.5%羟丙基瓜尔胶和0.2%~0.5%有机硼或有机钛延迟交联剂,油相(柴油)中加入1%~2%乳化剂Span40或Span60,水相油相体积比65~70∶35~30,密度0.95~1.05 g/cm3,85℃粘度240~280 mPa·s,85℃、静态稳定时间≥32 d(相应的常规W/O乳状液稳定时间只有几小时);85℃静置32 d后,在2.0 Mpa、60℃和85℃下测定的滤失量分别为1.1和3.6 mL.含泥质约40%的泥岩颗粒在该乳状液中浸泡数天,散失率仅为1%~2%,在密度1.1 g/cm3的卤水压井液中浸泡3~4 h,散失率达25%~30%.85℃下该乳状液对含钠土填砂管油相渗透率的伤害率仅为5.25%,而卤水压井液的伤害率高达27.8%.在胜利临盘、滨南地区高泥质含量(>10%)区块井温70~90℃的10余口油井作业中用该乳状液压井,作业时间7~20 d,压井液漏失比使用卤水、KCl压井液的井减少约30%,作业后油井均增产.图3表3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包水基冻胶乳状液 交联植物胶水基冻胶 热稳定性 压井液 井下作业 泥质砂岩 胜利临盘缑南地区
下载PDF
原油各种组分对油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海燕 孙学文 +2 位作者 赵锁奇 许志明 张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4-350,共7页
综述了原油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酸及其他极性化合物的影响、沥青质聚集体和沥青质与溶剂、胶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叙述较详,对蜡的影响叙述较简,提及原油光氧化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乳状液 包水(w/o)乳状液 水界面 稳定性 组分 界面活性物质 沥青质 综述
下载PDF
静电场和离心力场联合分离水/油型乳状液 被引量:17
5
作者 阎军 毛宗强 何向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27,共11页
(1)对搅动下水/油型(W/O)乳状液的静电分离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从极化角度对外电场促使水滴聚结的原因给予定量解释;提出极化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并阐述了极化水滴聚结的动力学过程.(2)采用一种新型(同时具有静电场... (1)对搅动下水/油型(W/O)乳状液的静电分离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从极化角度对外电场促使水滴聚结的原因给予定量解释;提出极化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并阐述了极化水滴聚结的动力学过程.(2)采用一种新型(同时具有静电场和离心力场)静电分离器对水/煤油─Span80乳状液进行了分离实验.分别研究了乳状液停留时间、含水量、电压以及油相粘度等对破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较好地描述了水滴在电场下聚结的动力学过程;破乳实验设备由于使用高速离心场替代传统重力场,使得破乳效果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静电分离 离心力场 w/o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油水相间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建军 张铭桥 石芳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6期1278-1281,共4页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水,对电絮凝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借鉴,进行静态电场破乳预分水实验。在油包水的乳状液中,油相和水相的电导率差异很大。在外加电场后,首先通过静电场可以使水滴发生极化,极化后的水滴在电场和相互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碰撞聚结。这个过程包括运移聚结和偶极子聚结。在对乳状液理化特性进行量化表征以确保其稳定性的基础上,以预分水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3∶7和2∶3两种体积比例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静态破乳与分水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电场破乳 水包(o/w)型乳状液 分水特性
下载PDF
原油乳状液液滴建模与小变形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景微娜 梁志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14期4070-4073,4085,共5页
从微观角度出发,根据运动学基本定律,建立乳状液液滴受力模型,同时进行了乳状液液滴的小变形动力学分析,并进行了模型求解和仿真,为原油电脱水的自动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电脱水 包水(w/o)乳状液 小变形 动力学分析 动态机理模型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油水相间动力学特征
8
作者 徐建军 张铭桥 石芳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2期286-289,296,共5页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水,对电絮凝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借鉴,进行静态电场破乳预分水实验。在油包水的乳状液中,油相和水相的电导率差异很大。在外加电场后,首先通过静电场可以使水滴发生极化,极化后的水滴在电场和相互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碰撞聚结。这个过程包括运移聚结和偶极子聚结。在对乳状液理化特性进行量化表征以确保其稳定性的基础上,以预分水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3∶7和2∶3两种体积比例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静态破乳与分水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电场破乳 水包(o/w)型乳状液 分水特性
下载PDF
乳状液膜萃取柠檬黄及其油相回收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蒲亚东 地力亚尔.哈米提 +2 位作者 阮达 裴承远 陈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480-484,共5页
通过制备油包水(W/O)乳状液并利用加电三维螺旋状微通道对W/O乳状液的快速高效破乳作用,探究了乳状液膜萃取柠檬黄及其油相回收的优化工艺.主要考察了乳水比和外水相pH值对乳状液膜分离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搅拌转速为400 rpm、... 通过制备油包水(W/O)乳状液并利用加电三维螺旋状微通道对W/O乳状液的快速高效破乳作用,探究了乳状液膜萃取柠檬黄及其油相回收的优化工艺.主要考察了乳水比和外水相pH值对乳状液膜分离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搅拌转速为400 rpm、搅拌时间为5 min条件下,当乳水比为1:2、外水相pH=2、柠檬黄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1)时,乳状液膜对于水溶液中的柠檬黄去除率最高可达77%.利用加电三维螺旋板式微通道对萃取后的乳状液进行破乳,其油相回收率可达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膜萃取 w/o乳状液 微通道 相回收
下载PDF
O/W型乳化液破乳菌发酵条件优化及破乳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暘 马放 +2 位作者 代阳 李旭 刘畅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枯草芽孢杆菌全培养液对O/W型乳状液进行破乳效能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优破乳效果.结果表明,培养温度25℃、摇床转数140r/min、培养基pH值7.0、接菌量6%、培养时间24h,枯草芽胞杆菌... 以枯草芽孢杆菌全培养液对O/W型乳状液进行破乳效能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优破乳效果.结果表明,培养温度25℃、摇床转数140r/min、培养基pH值7.0、接菌量6%、培养时间24h,枯草芽胞杆菌培养液中细菌生长量最高.相同培养条件,培养时间20h,全培养液对模型乳状液的破乳效率最高,室温下48h排油率100%.该破乳菌培养液具有良好抗酸能力及热稳定性.培养液pH值在中性及酸性范围内,枯草芽胞杆菌培养液排油率在60%以上.碱性增强至pH值为10培养液几乎丧失破乳能力.45~90℃热处理会使破乳剂破乳效率稍有降低,温度增至100℃破乳活性反而增加.100mL O/W型原油废水中加入5mL的枯草芽孢杆菌全培养液.30min后排油量为62.056mg/L.优于化学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状液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条件
下载PDF
水包油包固体乳化法制备蛋白药物缓释微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青 胡俊丽 +2 位作者 韩亚冬 陈学思 景遐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2-1266,共5页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一种新型载药微球的水包油包固体(S/O/W)乳化法.用纳米尺寸的SiO2吸附溶液中的BSA,得到粒径约为30nm的含药粒子,再用PLGA包裹含药粒子.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双乳法(W...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一种新型载药微球的水包油包固体(S/O/W)乳化法.用纳米尺寸的SiO2吸附溶液中的BSA,得到粒径约为30nm的含药粒子,再用PLGA包裹含药粒子.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双乳法(W/O/W)进行了对比,发现该制备方法提高了药物的载药量(由2.5%到3.1%)和包封率(由72%到90%以上),同时提高了药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水包包固体(S/o/w)乳化法 蛋白药物 药物缓释
下载PDF
一种水包油包胶型乳液的制备及其在乳化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小飞 王旭 +2 位作者 王鹏杰 张思荟 张炎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5,共6页
以结冷胶和无水氯化钙为内水相凝固剂,酪蛋白酸钠为外水相乳化剂,制备一种水包油包胶(S/O/W)型乳液。以多重乳液粒径和分布为指标,研究酪蛋白酸钠添加量对S/O/W型多重乳液加工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试验得到S/O型单重乳液最佳制... 以结冷胶和无水氯化钙为内水相凝固剂,酪蛋白酸钠为外水相乳化剂,制备一种水包油包胶(S/O/W)型乳液。以多重乳液粒径和分布为指标,研究酪蛋白酸钠添加量对S/O/W型多重乳液加工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试验得到S/O型单重乳液最佳制备条件为:内水相中结冷胶添加量0.2%、无水氯化钙添加量0.5%;内水相乳化剂聚甘油蓖麻醇酯添加量2.5%;油相为精炼猪油,油水体积比3∶2;剪切速率17500 r/min,剪切时间1.5 min。将制得的S/O型单重乳液与不同添加量酪蛋白酸钠混合制得S/O/W型多重乳液。当酪蛋白酸钠添加量0.1%时,S/O/W型多重乳液粒径符合加工要求,且贮藏、热处理、剪切稳定性较好。以多重乳液替代猪脂肪制备的低脂乳化肠与高脂(精炼猪油含量20%)乳化肠外观不存在明显差异;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多重乳液在乳化肠中包裹良好、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包胶(S/o/w)型乳液 结冷胶 酪蛋白酸钠 聚甘蓖麻醇酯 乳化肠
下载PDF
新型耐盐耐溶剂水包油型高分子乳化剂C-5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磊 贾小龙 +2 位作者 陈向明 郑成 杨利超 《广东化工》 CAS 2008年第10期6-8,共3页
以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作为聚合引发剂,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和特殊单体为反应物,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包油型高分子乳化剂C-5,并考察了这... 以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作为聚合引发剂,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和特殊单体为反应物,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包油型高分子乳化剂C-5,并考察了这种乳化剂的耐盐耐溶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o/w) 高分子乳化剂 反相乳液聚合 耐盐 耐溶剂
下载PDF
化妆品乳状液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陈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X期44-50,15,共8页
为了能得到符合要求、长期保持稳定的乳状液,需要全面地考虑相体积、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乳化剂的亲水性、乳化器材等因素。选择乳化剂主要可以使用“HLB”法、“PIT”法和有机概念图法三种。在化妆品中,除传统的“O/W”型和“W/O”型乳... 为了能得到符合要求、长期保持稳定的乳状液,需要全面地考虑相体积、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乳化剂的亲水性、乳化器材等因素。选择乳化剂主要可以使用“HLB”法、“PIT”法和有机概念图法三种。在化妆品中,除传统的“O/W”型和“W/O”型乳状液外,现已开发出较新型的“W/O/W”型、“O/O”型及微乳状液,在改良化妆品的性能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B PIT 有机概念图 w/o/w 乳状液
下载PDF
一种新型水平井堵水用水包油型堵剂的性能评价
15
作者 朱妍婷 《内江科技》 2020年第7期20-20,128,共2页
1新型水包油堵剂简介2堵剂的性能评价以白油作为油相,同时选择AL-7和SP-80分别作为水溶性乳化剂和油溶性乳化剂,乳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水平井堵水用水包油型堵剂。该堵剂为O/W型乳状液,起始浓度低,容易注入地层深部,破乳后粘度能够迅速上... 1新型水包油堵剂简介2堵剂的性能评价以白油作为油相,同时选择AL-7和SP-80分别作为水溶性乳化剂和油溶性乳化剂,乳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水平井堵水用水包油型堵剂。该堵剂为O/W型乳状液,起始浓度低,容易注入地层深部,破乳后粘度能够迅速上升,达到良好的堵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状液 性能评价 水平井堵水 水包 破乳 乳化剂 起始浓度
下载PDF
电絮凝──从O/W型乳状液中除油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琳 李泽勤 齐文章 《国外油田工程》 1997年第2期30-31,共2页
1m3/h的实验装置对Frigg油田采出水的处理。对非极性脂肪烃组去除效益很好,且耗能低。结果表明,电絮凝技术是一些工业应中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 电絮凝 水处理 采出水 o/w 乳状液
原文传递
Gemini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的合成及应用性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进锋 刘世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是M=814的磺酸盐型孪二连表面活性剂,根据东辛营27馆陶组稠油(50℃黏度8769mPa·s)所含脂肪酸中C16和C18组分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由C16、C18脂肪醇、环氧丙磺酸、乙二胺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化学结构。... 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是M=814的磺酸盐型孪二连表面活性剂,根据东辛营27馆陶组稠油(50℃黏度8769mPa·s)所含脂肪酸中C16和C18组分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由C16、C18脂肪醇、环氧丙磺酸、乙二胺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化学结构。其表面活性远大于常用各种类型的普通表面活性剂。用矿化度30g/L的含钙镁盐水配制的0.1%~1.5%的GMS-1水溶液与该稠油在50℃、油水比≤70/30时形成低黏度O/W乳状液(附典型电镜照片),油水比85/15时仅在GMS-1质量分数较高时形成较低黏度乳状液;当油水比70/30、温度在30~60℃范围时,1.0%~2,0%GMS-1水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低且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而0.1%~1.0%GMS-1水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则随GMS-1质量分数的减小和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5.0~90g/L范围内,矿化度(NaCI质量浓度)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与温度相似。GMS-1耐温性好,形成的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好。在营27x5机抽井使用GMS-1,使产出的含水17.2%的原油井口黏度由15987mPa·S降至484.9mPa·S。图5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连(gemini)表面活性剂 双磺酸盐 乳化降黏剂 水包(o/w)乳状液 黏度性质 井下乳化降黏 开采 胜利东辛
下载PDF
油基钻井液用CET乳化剂的研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党庆功 孙双 +2 位作者 贾辉 韩少鑫 张卫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0-301,308,共3页
利用引进的俄罗斯专利技术,使用国内油脂加工废料与有机碱为原料,合成了油基钻井液用可降解乳化剂CET;制备了CET油基钻井液(CET体系),与大庆现用油基钻井液(大庆体系)进行了组成、基本性能对比。CET体系不含润湿剂,组分数较少... 利用引进的俄罗斯专利技术,使用国内油脂加工废料与有机碱为原料,合成了油基钻井液用可降解乳化剂CET;制备了CET油基钻井液(CET体系),与大庆现用油基钻井液(大庆体系)进行了组成、基本性能对比。CET体系不含润湿剂,组分数较少(因而生产成本较低),滤失量较低,破乳电压较高(即乳化稳定性较好)。油水比7:3的CET体系和加入2%有机胺稳定剂的油水比6:4的CET体系,破乳电压均在300V以上;有机土加量增大使破乳电压、视黏度有一定幅度增加,磺化沥青加量增加的影响较小;油水比8:2的CET体系抗黏土(1%~4%)、地层水(1%~4%)污染的能力与大庆体系相当。图1表5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钻井液 钻井液处理剂 乳化剂 包水(w/o)乳状液 组成与配方 应用性能 生物可降解
下载PDF
4种委内瑞拉稠油乳化降黏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辛寅昌 刘吉华 +1 位作者 许东彬 侯尔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9,共6页
研究了含水量不同的4种委内瑞拉稠油的乳化降黏特性。所用乳化剂代号WS-4,为复配以其他活性物质的双金属催化聚醚,配成设定浓度的水溶液,加量按O/W乳状液计为250 mg/L。4种O/W稠油乳状液的流变特性不同,其中稠油2393(30℃黏度10.50 Pa... 研究了含水量不同的4种委内瑞拉稠油的乳化降黏特性。所用乳化剂代号WS-4,为复配以其他活性物质的双金属催化聚醚,配成设定浓度的水溶液,加量按O/W乳状液计为250 mg/L。4种O/W稠油乳状液的流变特性不同,其中稠油2393(30℃黏度10.50 Pa.s,密度0.896 g/cm^3,含胶质沥青质35.6%)的乳状液(真实油水体积比60.1∶39.9,水相中WS-4表观浓度628 mg/L)流变性能最佳,在恒定剪切速率下(3.4-34 s^-1)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30-70℃)先略有增大,以后大幅度下降,随剪切时间延长(0-120 min)先略有增大,以后趋于下降,在恒定温度下(30-70℃)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大(3.4-34 s^-1)持续下降,测试过程中乳状液不发生反相,最高表观黏度不超过530 mPa·s。稠油J-20的乳状液有相似的流变特性。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两种稠油乳状液中,乳化剂水溶液完全铺展在油滴表面,原油充分分散,显示近似双连续相结构。从润湿热力学角度讨论了乳化降黏机理,还讨论了液滴尺寸与液滴聚并的关系。图16表2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降黏 乳化剂 水包(o/w)乳状液 流变特性 乳化特性 润湿热力学 微观结构 委内瑞拉稠
下载PDF
酸化返排液对原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郭海军 段明 +3 位作者 张健 高照立 胡星琪 董建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0-132,147,共4页
渤海湾QHD32-6海上油田两口油井酸化后返期期间,原油集输系统三相分离器和热处理器水相出口pH值下降。最低降至4.0,返排11小时后恢复正常值7.0。在此期间原油乳状液样稳定性增大,破乳剂(BH-09)的性能显著变差。考察了影响原油乳... 渤海湾QHD32-6海上油田两口油井酸化后返期期间,原油集输系统三相分离器和热处理器水相出口pH值下降。最低降至4.0,返排11小时后恢复正常值7.0。在此期间原油乳状液样稳定性增大,破乳剂(BH-09)的性能显著变差。考察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3个因素。①显微观测表明pH=8.0时乳化水滴在油外相中分布较为均匀,而pH=2.0时乳化水滴出现凝聚倾向,使破乳剂不易进入油水界面;油水界面张力在pH≈7时最高,随pH值降低(7-1)而降低,随pH值升高(7-12)而迅速降低;注碱中和返排酸液引起pH升高,是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酸化产生的胶态金属氢氧化物和黏土颗粒使原油乳状液稳定化。③酸液中具有表面活性的添加剂使黏土颗粒亲油化或亲水化,导致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大。图2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返排液 乳状液 包水(w/o)乳状液 破乳脱水 稳定性 PH值 黏土颗粒 渤海湾海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