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黏度预测的改进模型
1
作者 母铃燕 黄茜 +3 位作者 蒙炯 邹鹏 廖芮 杨雨凡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66-1571,共6页
基于现有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混合黏度模型,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稠油O/W型乳状液含油率、温度、剪切速率、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含量对黏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黏度预测的改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比原有的R... 基于现有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混合黏度模型,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稠油O/W型乳状液含油率、温度、剪切速率、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含量对黏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黏度预测的改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比原有的Rönningsen模型、Al-Roomi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能够实现稠油O/W型乳状液实际黏度更加精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黏度 预测模
下载PDF
食品级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雷 仇丹 +1 位作者 王佐杨 汤成科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3-48,共6页
本文综述了食品级水包油型乳状液的制备方法、分析评价技术以及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结合自身研究集中展示了学界在此领域取得的诸多进展,进而促进乳状液技术的更多应用。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状液 制备 分析 稳定性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水包油型乳状液非等温流动表征及敏感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卢川 王亚青 +2 位作者 王帅 杨烁 刘慧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90,共10页
为研究稠油乳状液在多孔介质内的非等温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在多孔介质简化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的基础上,将处于平衡状态的水包油型乳状液非等温流动传热过程转化为含有负内热源的稳态导热过程。同时,考虑温度的沿程变化及其对分散相黏... 为研究稠油乳状液在多孔介质内的非等温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在多孔介质简化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的基础上,将处于平衡状态的水包油型乳状液非等温流动传热过程转化为含有负内热源的稳态导热过程。同时,考虑温度的沿程变化及其对分散相黏度及界面张力的影响,建立水包油型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等温流动计算模型。水包油型乳状液非等温流动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蒸汽注入温度的降低,注入端压力逐渐增大,沿程压力下降平缓段与快速下降线性段的转换位置向注入端移动;分散相黏度越大,水包油型乳状液滴通过孔喉所需的压力梯度越大,注入端压力越高;随分散相体积分数的增加,沿程温度下降加快,注入端压力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水包油型乳状液 非等温流动 敏感因素
下载PDF
不同植物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物理特性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宁 崔俊杰 +3 位作者 金昱辰 李骋 陈倩楠 代春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48,共5页
以紫苏油、橄榄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为油相,以乳清分离蛋白为乳化剂,制备水包油(O/W)型乳状液,研究其粒径、ζ-电位、絮凝指数等物理特性,比较不同乳状液在贮存期间的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4种乳状液中,紫苏油乳状液体积平均粒径D_(4,3... 以紫苏油、橄榄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为油相,以乳清分离蛋白为乳化剂,制备水包油(O/W)型乳状液,研究其粒径、ζ-电位、絮凝指数等物理特性,比较不同乳状液在贮存期间的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4种乳状液中,紫苏油乳状液体积平均粒径D_(4,3)较小(0.824μm),ζ-电位绝对值较大(37.5mV),呈现良好的物理贮存稳定性;但由于油脂中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体系易被氧化。棕榈油乳状液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体系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浓度均最低;但乳状液粒径较大(D_(4,3)为1.845μm),物理稳定性较差。通过内源性荧光测定发现,乳状液中蛋白质氧化与脂质氧化存在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水包油型乳状液 物理特性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影响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龚献 吴玉国 李小玲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8-1224,共7页
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综述了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形成以及油水界面膜性质,油水界面膜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其次综合分析了稠油乳状液的... 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综述了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形成以及油水界面膜性质,油水界面膜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其次综合分析了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与静态稳定性,含水率、乳状液粒径分布、乳化温度、界面张力、矿化度以及化学添加剂都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最后简介了基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的乳状液粒径分布测量,为研究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状液 动态稳定性 静态稳定性 化学添加剂 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稳定性与流变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6
作者 蒋华义 张兰新 +2 位作者 孙娜娜 黄娜 靳凯斌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21-1127,共7页
稠油黏度高,开采、运输难度较大,需乳化降黏输送,研究其乳状液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含量、油水比、乳化温度及乳化强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 稠油黏度高,开采、运输难度较大,需乳化降黏输送,研究其乳状液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含量、油水比、乳化温度及乳化强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乳状液,其稳定性和流变性差异较大。随着CAB-35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分水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表观黏度先急剧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油水比的增加,乳状液分水率降低,表观黏度逐渐增加。随着乳化温度升高,乳状液的分水率先降低后升高,表观黏度逐渐降低。随着乳化强度增大,乳状液分水率逐渐减小,表观黏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综合考虑稳定性与流变性,确定了最优乳化条件,可为稠油O/W型乳状液的乳化降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稳定性 流变性
原文传递
预热处理对乳清分离蛋白水包油乳状液特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超 蔡浚泽 +3 位作者 刘骞 曹传爱 孔保华 夏秀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1-26,30,共7页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加热预处理(90℃,5 min)对乳清分离蛋白作为稳定剂所制备的菜籽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特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ζ-电势、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流变特性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加热预处理(90℃,5 min)对乳清分离蛋白作为稳定剂所制备的菜籽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特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ζ-电势、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流变特性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与天然乳清分离蛋白相比,经过预热处理的乳清分离蛋白能够显著降低乳状液在整个储藏期间(0~14 d)的物理稳定性(p<0.05),具体表现为较低的ζ-电势(p<0.05),以及较高的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和粘度(p<0.05)。与此同时,加热处理导致的乳清分离蛋白变性和聚集,能够显著增加其在乳状液界面蛋白膜表面的分布(p<0.05),从而验证了上述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加热预处理显著降低了整个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为乳清分离蛋白在乳状液中的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 预热处理 水包油型乳状液 物理稳定性 分配系数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油水相间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建军 张铭桥 石芳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6期1278-1281,共4页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水,对电絮凝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借鉴,进行静态电场破乳预分水实验。在油包水的乳状液中,油相和水相的电导率差异很大。在外加电场后,首先通过静电场可以使水滴发生极化,极化后的水滴在电场和相互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碰撞聚结。这个过程包括运移聚结和偶极子聚结。在对乳状液理化特性进行量化表征以确保其稳定性的基础上,以预分水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3∶7和2∶3两种体积比例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静态破乳与分水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电场破乳 水包(O/W)乳状液 分水特性
下载PDF
含沥青质模拟油/水乳状液稳定性与界面性质关系Ⅰ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邹小勇 赵如松 +1 位作者 慕朝 房晓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3-197,共5页
采用近红外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水包沥青质模拟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了两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沥青质质量浓度以及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油水界面张力及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与乳状液稳... 采用近红外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水包沥青质模拟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了两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沥青质质量浓度以及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油水界面张力及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DBS稳定的乳状液要比SDS稳定;在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沥青质质量浓度越高,乳状液越不稳定,盐能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而Zeta电位不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稳定性分析仪 水包沥青质模拟乳状液 沥青质 界面张力 ZETA电位 田化学品与 添加剂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油水相间动力学特征
10
作者 徐建军 张铭桥 石芳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2期286-289,296,共5页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 随着大庆油田的不断开采和三次采油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油井采出液逐渐呈现为高含水率、导电性强、高乳化度和高黏度的特点。而且在水包油(O/W)乳状液体系中,静电分离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高含油浓度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电场破乳分水,对电絮凝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借鉴,进行静态电场破乳预分水实验。在油包水的乳状液中,油相和水相的电导率差异很大。在外加电场后,首先通过静电场可以使水滴发生极化,极化后的水滴在电场和相互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碰撞聚结。这个过程包括运移聚结和偶极子聚结。在对乳状液理化特性进行量化表征以确保其稳定性的基础上,以预分水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3∶7和2∶3两种体积比例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静态破乳与分水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电场破乳 水包(O/W)乳状液 分水特性
下载PDF
氧化单宁酸提高含猪血浆蛋白水解物的乳状液物理稳定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益春 刘骞 +3 位作者 姜帅 曹传爱 张欢 孔保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47,共6页
在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s,PPPH)作为乳化剂所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添加氧化单宁酸(oxidised tannic acid,OTA),研究OTA添加量对乳状液贮藏期间物理稳定性的改善,测定乳状液在贮... 在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s,PPPH)作为乳化剂所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添加氧化单宁酸(oxidised tannic acid,OTA),研究OTA添加量对乳状液贮藏期间物理稳定性的改善,测定乳状液在贮藏期间的粒径、Zeta电位、絮凝指数、凝结指数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势,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乳状液1~10 d的贮藏期间,与对照组相比,随着OTA添加量的增加,D[3,2]、D[4,3]、絮凝指数以及凝结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在OTA添加量1%时达到最低(P<0.05);相反,Zeta电位随着OTA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且在OTA添加量1%时达到最高(P<0.05)。同时,OTA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PPPH的交联,能够显著增加其在乳状液界面蛋白膜表面的分布(P<0.05);另外,乳状液的微观结构进一步验证OTA添加量1%的处理组能够在油滴表面形成最紧密和厚重的界面蛋白膜。研究结果表明,在PPPH制备的O/W型乳状液中添加OTA,能够显著提高其在整个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为OTA在乳状液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单宁酸 猪血浆蛋白水解物 水包油型乳状液 交联 物理稳定性
下载PDF
氯化钠浓度对含猪血浆蛋白水解物的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传爱 李月 +1 位作者 商旭 刘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将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添加到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PPPH)和Tween-20联合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分析NaCl添加浓度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乳状液的粒径、絮... 将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添加到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PPPH)和Tween-20联合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分析NaCl添加浓度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乳状液的粒径、絮凝指数(Flocculation index,FI)、凝结指数(Condensation index,CI)、Zeta-电势、蛋白分配系数、共轭二烯烃值(Conjugated diene,CD)、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NaCl乳状液相比,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加,粒径、FI、CI显著增加(P<0.05)。相反,Zeta-电势绝对值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这说明NaCl添加使得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降低。同时,与未添加NaCl乳状液相比,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加,CD值、TBARS值显著增加(P<0.05),说明NaCl添加降低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添加NaCl能够显著降低以PPPH和Tween-20联合制备的O/W型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钠 猪血浆蛋白水解物 水包油型乳状液 物理稳定性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水力空化强化稠油加碱乳化降黏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宗禹 董波 +4 位作者 金昺曦 王逸伟 徐振 郭绪强 刘爱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利用碳酸钠(Na_(2)CO_(3))乳化稠油,采用机械搅拌法探究稠油质量分数、Na_(2)CO_(3)质量分数、乳化温度和搅拌速率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影响;利用水力空化技术强化制备乳状液,探究Na_(2)CO_(3)质量分数、空化入口压力、空化次数对乳... 利用碳酸钠(Na_(2)CO_(3))乳化稠油,采用机械搅拌法探究稠油质量分数、Na_(2)CO_(3)质量分数、乳化温度和搅拌速率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影响;利用水力空化技术强化制备乳状液,探究Na_(2)CO_(3)质量分数、空化入口压力、空化次数对乳状液的影响。基于机械搅拌法确定最优实验条件为:稠油质量分数为70%、Na_(2)CO_(3)质量分数为2000μg/g、乳化温度为30℃、搅拌速率为1000 r/min。水力空化技术制备乳状液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_(2)CO_(3)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升高、分水率降低。空化入口压力为0.3~0.7 MPa时,随着空化次数的增加,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升高,分水率降低;入口压力为0.9 MPa时呈相反规律。结果表明,与机械搅拌法相比,水力空化所制备乳状液油滴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在大规模制备稠油O/W型乳状液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钠 水力空化 水包油型乳状液
下载PDF
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的研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樊泽霞 朱桂林 王伟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5期60-62,共3页
对各种溶剂及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和复配 ,用正交实验方法配制了对砂岩表面原油具有高效清洗能力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所研制的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是由 1 0 %的混合溶剂、2 .1 %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及水等物质组成的。筛网实验证明 ,该清洗... 对各种溶剂及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和复配 ,用正交实验方法配制了对砂岩表面原油具有高效清洗能力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所研制的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是由 1 0 %的混合溶剂、2 .1 %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及水等物质组成的。筛网实验证明 ,该清洗液清洗能力达到 90 %以上 ,最佳使用温度范围为 50~ 70℃ ,符合油田固砂施工要求。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的高效清洗能力是体系中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多种成分通过溶解、渗透、分散等方式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毒性小、成本低、清洗能力强、使用方便 ,在油田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表面 水包油型乳状液 清洗能力
下载PDF
介绍两种农药新剂型
15
《农化新世纪》 2005年第8期13-13,共1页
该产品是一种水可乳化的颗粒剂,它是将有效成分溶于或稀释在一种有机溶剂中,再吸附在适宜的载体上制成。使用时,用水稀释,本品将崩解或溶解,形成一种常见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
关键词 农药 水包油型乳状液 可乳化粉剂
下载PDF
直流电场下水包油型乳液中鱼油油滴聚并、析出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齐祥明 赵小林 郭彦玲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5-190,共6页
为了寻找多脂鱼类深加工利用方法,达到鱼油提取和鱼蛋白高值利用的双重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直流电场下水包油型乳液中鱼油的析出行为,具体包括:乳液中油滴聚并的微观结构、宏观现象观测;内部因素(磷脂含量和离子强度等)和外部条件(电压... 为了寻找多脂鱼类深加工利用方法,达到鱼油提取和鱼蛋白高值利用的双重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直流电场下水包油型乳液中鱼油的析出行为,具体包括:乳液中油滴聚并的微观结构、宏观现象观测;内部因素(磷脂含量和离子强度等)和外部条件(电压和温度)对乳液稳定性和电场作用下鱼油析出行为的影响;直流电场对鱼油中活性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流电场未缩短鱼油析出的动力学过程时间,但增强了油滴的聚集和聚并。一定量的磷脂(2 mg/m L)会明显增加鱼油析出量(从37.5%提高到63.9%)。离子强度高于0.02 M以上时具有促进油滴聚并的效果,其中氯离子和钠离子分别是阴阳离子影响作用较大的种类。鱼油析出量在电压从0 V升高时明显增加,超过800 V以上时趋于稳定。温度的影响与常规破乳方法中相似。电场作用对其中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均未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状液 直流电场 破乳率 磷脂
原文传递
农药水乳剂 被引量:26
17
作者 姜磊 周惠中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农药 水乳剂 水包油型乳状液分散体 发展
下载PDF
热处理乳清浓缩蛋白乳化体系储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超 曹传爱 +3 位作者 蔡浚泽 陈益春 孔保华 刘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6-12,共7页
主要研究了以预加热的乳清浓缩蛋白(90℃,5 min)为稳定剂的菜籽油水包油型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物理稳定性的变化。测定乳状液在整个储藏期间(0~14 d)的ζ-电势、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流变特性以及蛋白质界面分布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研究了以预加热的乳清浓缩蛋白(90℃,5 min)为稳定剂的菜籽油水包油型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物理稳定性的变化。测定乳状液在整个储藏期间(0~14 d)的ζ-电势、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流变特性以及蛋白质界面分布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预加热的乳清浓缩蛋白相对天然乳清浓缩蛋白能够显著降低乳状液在整个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具体表现为较低的ζ-电势(p<0.05),以及较高的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和黏度(p<0.05)。此外,加热导致的乳清浓缩蛋白变性和聚集,能够显著增加其在乳状液界面蛋白膜表面的分布(p<0.05)。上述结果表明,预加热能够显著降低整个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为乳清浓缩蛋白的预热处理在乳状液食品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浓缩蛋白 预加热 水包油型乳状液 稳定性 界面分布
下载PDF
金刚石锯片切割石材使用的冷却液介绍
19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金刚石锯片 切割石材 冷却液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水包油型乳状液 循环水冷却 润滑剂 石材锯切
下载PDF
芬美意公司的新创制
20
《国内外香化信息》 2002年第10期11-11,共1页
芬美意公司因创制成一款透明的香料组分而获得美国专利号6403109。
关键词 芬美意公司 香料 美国 专利 水包油型乳状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