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龙一号”加氢钝化工艺实施期间一回路水化学控制
1
作者 叶伟 闵春 +4 位作者 邓毅 郑德超 刘晓军 赵红杰 马来山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517,共8页
简述了某“华龙一号”反应堆为满足热态功能试验(HFT)期间一回路加氢钝化工艺实施的水化学要求而在化学平台、热停平台、一回路升温与降温等阶段所采取的水质控制方法,并对水化学控制的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控制结果显示,该机组加氢钝... 简述了某“华龙一号”反应堆为满足热态功能试验(HFT)期间一回路加氢钝化工艺实施的水化学要求而在化学平台、热停平台、一回路升温与降温等阶段所采取的水质控制方法,并对水化学控制的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控制结果显示,该机组加氢钝化实施过程各水质指标均被控制在预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龙一号 加氢钝化 水化学控制
下载PDF
超临界水冷堆水化学控制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龚宾 黄彦平 +4 位作者 姜峨 刘金华 夏小娇 邱添 霍松岷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138,共7页
对国内外超临界水在辐照作用下的分解行为、水化学对材料的腐蚀影响、腐蚀产物行为和水化学监控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介绍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超临界水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新建的超临界水化学试验装置开展的热态试验... 对国内外超临界水在辐照作用下的分解行为、水化学对材料的腐蚀影响、腐蚀产物行为和水化学监控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介绍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超临界水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新建的超临界水化学试验装置开展的热态试验研究,并提出了研发超临界水冷堆(SCWR)尚需攻克的水化学运行控制相关技术难题,为中国百万千瓦级SCWR(CSR1000)的水化学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冷反应堆(SCWR) CSR1000 水化学控制 辐解 氧化 应力腐蚀 腐蚀产物
下载PDF
秦山第二核电厂混合堆芯水化学控制技术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新福 张乐福 高明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141,共4页
根据秦山第二核电厂混合堆芯的特点,对其一回路水化学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4段的硼-锂(B-Li)协调方案控制最高锂浓度,以降低反应堆结构材料的腐蚀风险。对不同燃料循环腐蚀活化产物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堆芯运行期间... 根据秦山第二核电厂混合堆芯的特点,对其一回路水化学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4段的硼-锂(B-Li)协调方案控制最高锂浓度,以降低反应堆结构材料的腐蚀风险。对不同燃料循环腐蚀活化产物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堆芯运行期间,采用优化的B-Li协调水化学控制对抑制一回路结构材料腐蚀和降低一回路辐射场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堆芯 水化学控制 B-Li协调
下载PDF
压水堆核电站一回路主要活化腐蚀产物及水化学控制措施 被引量:18
4
作者 范柄辰 《中国核电》 2020年第3期356-362,370,共8页
压水堆核电站在未发生燃料包壳破损的情况下,85%的堆芯外辐射场是由活化腐蚀产物造成的。本论文分析讨论了一回路冷却剂中主要的活化腐蚀产物及其产生的原理,提出了通过水化学控制来降低活化腐蚀产物的几种主要措施,包括pH控制、氧化运... 压水堆核电站在未发生燃料包壳破损的情况下,85%的堆芯外辐射场是由活化腐蚀产物造成的。本论文分析讨论了一回路冷却剂中主要的活化腐蚀产物及其产生的原理,提出了通过水化学控制来降低活化腐蚀产物的几种主要措施,包括pH控制、氧化运行以及注锌技术等。核电站相关分析数据表明,这些水化学控制措施对于控制活化腐蚀产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腐蚀产物 水化学控制 硼-锂协调 氧化运行 注锌
下载PDF
核电厂换料大修期间二回路水化学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明华 李娅璇 +1 位作者 李安荣 姚景文 《科技视界》 2019年第5期69-71,共3页
核电厂停堆换料大修期间二回路水化学控制是系统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修期间的水化学控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功率运行期间二回路的水化学指标。文章结合核电厂停堆换料大修期间二回路水化学控制的特点,对大修期间的水化学控制措... 核电厂停堆换料大修期间二回路水化学控制是系统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修期间的水化学控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功率运行期间二回路的水化学指标。文章结合核电厂停堆换料大修期间二回路水化学控制的特点,对大修期间的水化学控制措施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提升二回路水化学管理整体水平,为机组正常功率运行创造良好的水化学运行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料大修 二回路 水化学控制 腐蚀
下载PDF
核电厂二回路系统水化学控制优化
6
作者 昌桐 刘慧宇 郑文君 《科技视界》 2020年第24期16-17,共2页
核电厂二回路水化学控制在电厂运行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良好的水化学控制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二回路系统设备特别是蒸汽发生器的腐蚀,提高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电厂二回路系统水化学控制技术的不断优化,使二回路的水质得... 核电厂二回路水化学控制在电厂运行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良好的水化学控制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二回路系统设备特别是蒸汽发生器的腐蚀,提高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电厂二回路系统水化学控制技术的不断优化,使二回路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提升水化学管理理念,控制系统运行期间pH值及杂质含量,优化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运行和大修启动阶段水化学控制方法提出优化建议,最大程度减少二回路系统设备的腐蚀和杂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二回路 水化学控制
下载PDF
某三代压水堆机组停堆水化学控制工艺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柱 周佳 +1 位作者 楚建伟 李肖宁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0-195,共6页
有效降低压水堆机组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材料腐蚀速率的同时有效去除活化腐蚀产物,可降低堆芯外辐射场、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从而确保核电机组大修工作的顺利展开。某三代PWR机组采用富集硼酸(EBA)进行反应性控制的同时,利用其在功... 有效降低压水堆机组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材料腐蚀速率的同时有效去除活化腐蚀产物,可降低堆芯外辐射场、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从而确保核电机组大修工作的顺利展开。某三代PWR机组采用富集硼酸(EBA)进行反应性控制的同时,利用其在功率运行期间对RCP系统冷却剂实施水化学控制的显著优势,同时在机组首次大修期间对停堆水化学控制工艺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碱性环境向酸性环境转换、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转换、强制氧化期间多次向一回路添加双氧水维持氧化性、化学和容积系统混床最大流量净化等),在机组停堆下行阶段实现了降低机组辐射剂量并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压水堆 富集硼酸(EBA) 停堆水化学控制 酸碱和氧化还原环境转换 辐射剂量率
原文传递
西藏年楚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仁增拉姆 罗珍 +1 位作者 陈虎林 黄香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8-366,共9页
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发达的农业区,有"西藏粮仓"之称,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该流域水体水化学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为揭示年楚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11月(平水期)对年楚河主干流及其主... 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发达的农业区,有"西藏粮仓"之称,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该流域水体水化学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为揭示年楚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11月(平水期)对年楚河主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体理化参数、主要离子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水体总体呈弱碱性,总溶解性固体、电导率和矿化度均值分别为275.64 mg/L、389.06μS/cm和172.71 mg/L,且空间上均表现为自上游至下游递增的趋势。主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阳离子以Ca^(2+)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71.45%,阴离子则以HCO_(3)^(-)为主,占阴离子总量的63.21%。河水主要离子浓度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整体上主干流自上游至下游有逐渐递增趋势,河口段则相对平稳。年楚河三个主要源头湖泊区域中,错嘎布和冲巴雍错及下游出水口附近水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桑旺湖及主干流上中游和雅鲁藏布江汇入口附近河段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Ca·Mg型,而下游区域,包括支流冲巴涌曲下游和龙马河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型。流域内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是控制整个流域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且自源头区到下游河段其主导控制风化作用由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硅酸盐岩。流域内以农业为主的人类活动对河流水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特征 水化学控制因素 岩性端元 年楚河流域
下载PDF
矿井地表水与深部水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侯俊华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4-198,204,共6页
为了探讨地表水和深部的奥灰水、十_(下)灰水的变化特征,基于水化学角度选取了东滩煤矿3种共计28个水样(9个奥灰水样品,6个十_(下)灰水样品和13个地表水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绘制了研究区水化学的Piper三线图解,分析了3种水样的水化学典... 为了探讨地表水和深部的奥灰水、十_(下)灰水的变化特征,基于水化学角度选取了东滩煤矿3种共计28个水样(9个奥灰水样品,6个十_(下)灰水样品和13个地表水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绘制了研究区水化学的Piper三线图解,分析了3种水样的水化学典型特征离子关联性,利用因子分析探讨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控制因素,再通过分析水岩作用机理比较了奥灰水、十_(下)灰水和地表水之间主控因素的强弱和水环境变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奥灰水存在碳酸盐溶解、硫酸盐溶解和硅酸盐风化现象;十_(下)灰水存在蒸发盐溶解、硅酸盐风化和脱硫酸作用,其中蒸发盐溶解占主导地位,且以静储量为主,容易疏干;地表水存在硫酸盐溶解、碳酸盐溶解和硅酸盐风化,发现地表水的硅酸盐风化比深部的奥灰水和十_(下)灰水更强。3种水样均存在一定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地表水和矿井深部水控制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对东滩煤矿采掘中的突水水源判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深部水 水化学控制因素 因子分析 水岩作用机理
下载PDF
压水堆核电厂结构材料腐蚀防护设计与老化管理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雪莲 龚嶷 +3 位作者 刘晓强 鲍一晨 石秀强 孟凡江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34-543,共10页
概述了压水堆核电厂典型的结构材料种类与腐蚀类型,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常见的腐蚀防护设计手段及腐蚀老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明确压水堆核电厂设备/部件、材料、环境、腐蚀、防护、老化管理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参考价值,为确保机组的安全... 概述了压水堆核电厂典型的结构材料种类与腐蚀类型,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常见的腐蚀防护设计手段及腐蚀老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明确压水堆核电厂设备/部件、材料、环境、腐蚀、防护、老化管理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参考价值,为确保机组的安全与经济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 结构材料 腐蚀与防护 水化学控制 防护涂层设计 老化管理
下载PDF
核电厂“积分照射”优化方法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李宇春 张芳 +3 位作者 杨晓焱 余菲 喻小伟 蒋娅 《核电工程与技术》 2010年第2期8-11,共4页
本文针对核电厂二回路水化学控制。综合分析了积分照射优化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特点,结合计算实例对核电厂二回路的缝隙浓缩情况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方法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积分照射 优化 水化学控制
下载PDF
三门核电二回路腐蚀产物取样优化及应用
12
作者 苗丽 钟铁 李春亮 《化工管理》 2020年第23期34-37,共4页
蒸汽发生器(SG)作为核电站的关键设备,其内部腐蚀产物的沉积量可用来评估传热管性能,并反映当前化学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三门核电二回路取样系统设计上有两套腐蚀产物取样装置,分别为SG排污腐蚀产物取样装置及给水腐蚀产物取样装置。在1... 蒸汽发生器(SG)作为核电站的关键设备,其内部腐蚀产物的沉积量可用来评估传热管性能,并反映当前化学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三门核电二回路取样系统设计上有两套腐蚀产物取样装置,分别为SG排污腐蚀产物取样装置及给水腐蚀产物取样装置。在1号机组热态试验期间,化学人员经过计算发现SG排污取样管线和给水取样管线样水取样流速低于行业导则要求的1.5-2.1m/s,使得SG排污和给水腐蚀产物取样缺乏代表性。最终通过变更对SG排污和主给水腐蚀产物取样进行优化,确保了腐蚀产物取样的代表性,并在1号机组首循环中成功应用,为优化二回路水化学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产物 取样装置 优化 水化学控制策略
下载PDF
Iron and Manganese in Groundwater of Rrogozhina Aquifer, Western Albania 被引量:1
13
作者 Suada Luzati Arjan Beqiraj +1 位作者 Enkeleida Beqiraj Goga Olgert Jaup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6年第6期276-285,共10页
This paper aims to advanc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ron and manganese content in groundwater of Rrogozhina aquifer (western Albania) and to show the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content of both iron and manganese in gr... This paper aims to advanc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ron and manganese content in groundwater of Rrogozhina aquifer (western Albania) and to show the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content of both iron and manganese in groundwater of this aquifer. Rrogozhina aquifer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groundwater source of the country whose relevance was highly increased during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demographic expansion in this region. This is a typically multi-layered artesian aquifer which consists of 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 with high heterogeneous permeability. The groundwater mostly belongs to HCO3-Mg-Ca hydrochemical type. The content of soluble iron and manganese in groundwater ranges from 0.004 mg/L to 0.7 mg/L, and from 0.0 mg/L to 1.147 mg/L, respectively. Deeper the groundwater occurs and longer the distance from the recharge zone, higher is the content of Fe2+ in groundwater due to gradual depletion of Oe in groundwater. The content of iron is higher than that WHO and EU recommended, which were 21% and 25%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ntent of manganese were 17% and 23%, respectively. Abstraction of groundwater with high quantities by deeper wells would be accompanied by increase of dissolved iron and manganese content in groundwater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with aeration)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content of these two elements in the water before us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ed Rrogozhina IRON MANGANESE AQUIFER groundwater.
下载PDF
A Minireview of Marine Algal Virus-Coccolithoviruses 被引量:2
14
作者 LIU Jingwen XU Miaomiao ZHENG Tianl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2期293-300,共8页
Coccolithophorid is unicellular marine microalgae with a global distribution in temperate and sub-temperate oceanic regions and ha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coccolith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econd most pro... Coccolithophorid is unicellular marine microalgae with a global distribution in temperate and sub-temperate oceanic regions and ha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coccolith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econd most productive calcifying organism on earth and becoming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global carbonate cycle. Emiliania huxleyi is one of the only two bloom-forming coccolithophores and becomes a species crucial to the study of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limate modeling. Coccolithoviruse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group of viruses infecting the marine coceolithophorid E. huxleyi. They are a major cause of coceolithophore bloom termination, and DMSP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ing in the process of viral lysis. Phylogenetic evidences support that some genes are functional both in E. huxleyi and its virus (EhV).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of multiple functionally coupled enzymes occurs in E. huxleyi and its DNA virus EhV has been confirm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adaptation of plankton in the oceans and also critically regulates virus-host infection by allowing viruses to control host metabolic pathways for their repli- c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understand this host-virus interaction. On this issue, we have made a minireview of coeeolithoviruses focusing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phylogenesis,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ost and its viruses, as well as its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ccolithoviruses phyl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virus-host interaction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global climatechan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