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替隔沟灌溉和施氮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小刚 张富仓 田育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25-2032,共8页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土壤水氮迁移和累积。【方法】利用小区试验,对供试玉米采取不同的水分和氮素处理,测定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根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水分的变化。【结果】施氮后沟中硝态氮含量增长很快,大...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土壤水氮迁移和累积。【方法】利用小区试验,对供试玉米采取不同的水分和氮素处理,测定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根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水分的变化。【结果】施氮后沟中硝态氮含量增长很快,大多集中在地表下0~30cm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层土壤水分携带氮素养分下渗,造成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上升。收获时低水高氮处理的整个剖面上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大,是高水高氮处理的1.2倍,低水低氮处理的是高水低氮的1.27倍。施氮后表层0~30cm土壤铵态氮含量和累积量达到高峰,3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收获时各处理的铵态氮在剖面上的分布和累积基本相同。高水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量明显大于低水处理,氮素水平的高低对土壤水分的累积影响不大。【结论】施氮量和灌水量是影响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水分分布和累积的最主要因素。高水处理造成根区硝态氮淋失,降低了氮肥的利用。施氮量与硝态氮在根区剖面上的累积呈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相比,铵态氮含量较低并且变化不大。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为低水高氮(施氮量240kgN·ha-1,灌水量1485.71m3·h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隔沟灌溉 玉米 水氮迁移 累积
下载PDF
SPAC系统中氮平衡及其模拟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季震 刘培斌 陆建红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68,共4页
环境中氮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 .该文研究了氮肥在SPAC系统的分布情况及氮素平衡问题 ,建立了氮肥在SPAC系统的综合数学模型 .该模型为排水条件下减少氮肥流失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
关键词 SPAC系统 模拟模型 污染 作物吸 平衡模型 水氮迁移转化耦合模拟模型
下载PDF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关键带观测研究平台(栾城关键带观测平台) 被引量:4
3
作者 沈彦俊 闵雷雷 +3 位作者 吴林 沈彦军 李红军 张广录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2-511,共10页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位于华北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中段,是地下水灌区高产农业生态类型的典型代表。由于近几十年来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剧。然而,...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位于华北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中段,是地下水灌区高产农业生态类型的典型代表。由于近几十年来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剧。然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含水层被厚包气带隔开,地表农业生产活动对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目前,开展贯穿整个包气带的原位监测试验,是揭示这一过程机理的唯一途径。因此,建立大型农田关键带观测平台,是开展农业与地下水关系研究的重要需求。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栾城站建设的"栾城关键带观测平台",通过对作物根系层—深层包气带—饱和带的土壤水、热、溶质等关键要素和变量的监测,可开展水分、溶质和污染物在厚包气带内的运移、转化规律研究,揭示饱和—非饱和过渡带水文过程及其与地下水补给关系,阐明农田生产活动的水肥迁移、转化及其对地下水量质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回答地表过程对地下水量质演化影响机理提供实验平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竖井 农田关键带 -迁移过程 地下量质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