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观测对比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陆婷婷
崔晓鹏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宁波市气象台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32,共2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009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020SYIAEZD4。
-
文摘
本文针对2012年("7·21")和2016年("7·20")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结合多种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对比揭示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差异,结果指出:两次过程降水总量相近,但降水历时和小时雨强不同,"7·21"历时更短、雨势更强;两次过程主导天气系统和演变、对流系统演变以及局地探空条件明显不同,"7·21"主降水时段对流有效位能显著,暖区对流性强降水主导,而"7·20"主降水时段对流有效位能小,以低涡系统性降水为主;两次过程小时雨强和短历时降水事件统计差异显著,"7·20"中等强度小时雨量站点数占比显著,而"7·21"短时强降水站点数占比明显,两次过程短历时降水事件累积雨量、持续时间、5分钟和1小时最大雨量差异明显,"7·21"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占比达一半以上(小时雨量50 mm以上的短历时极强降水事件占比明显),最大5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分别高达20.4 mm和103.6 mm,极端性显著,而"7·20"短历时中等强度降水事件占比最大,最大5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仅为10.7和59.3 mm,"7·21"降水极端性更强、致灾性更大;两次过程水汽来源和源区定量贡献差异明显,来自中国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水汽贡献在两次过程中均最大,但"7·21"过程上述水汽源区的贡献最突出,而"7·20"过程中,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中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及日本海等区域的贡献也较为明显。上述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致灾程度不同的原因。
-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观测对比
短历时降水事件
水汽源区定量贡献
北京
-
Keywords
Torrential rainfall
Observational comparison
Short-duration rainfall events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 of moisture sources
Beijing
-
分类号
P4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