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加伟 李振宏 +3 位作者 刘锋 董晓朋 黄婷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萨拉乌苏 水洞 古大湖 红寺堡盆地
下载PDF
贵州紫云坝寨上泥盆统弗拉阶中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净 罗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作者在贵州紫云县坝寨上泥盆统弗拉阶响水洞组硅质岩中发现了Helenifore robustum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7属13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2个新种。作者还讨论了这个动物群的特征及与国内外的对比关系,并指出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和泰国... 作者在贵州紫云县坝寨上泥盆统弗拉阶响水洞组硅质岩中发现了Helenifore robustum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7属13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2个新种。作者还讨论了这个动物群的特征及与国内外的对比关系,并指出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和泰国北部的这个动物群是属于古特提斯洋中原地型浮游动物群,而在美国内华达州Roberts山脉推覆体的硅质岩和澳大利亚东部新英格兰造山带的硅质粉砂岩中发现的这个动物群是后来的板块运动把这些含有H.robustum动物群的地层碎块拼贴到北美和东澳大陆上去的结果,属于异地型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enifore robustum 放射虫动物群 上泥盆统 水洞组 贵州紫云坝寨
下载PDF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2 位作者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 水洞 马兰黄土 古气候 红寺堡盆地 生态环境演化
下载PDF
Phycodes等遗迹化石在吉林南部早寒武世地层中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彭玉鲸 《吉林地质》 1994年第1期24-30,共7页
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浑江北线公路的北侧五台山(水洞西山)的早寒武世水洞组中发现了Phycodespedum等遗迹化石。从国际上近年来研究上前寒武系(“新元古Ⅱ”)─寒武系界线的一些重要成果,均以全球的一些典型剖面的... 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浑江北线公路的北侧五台山(水洞西山)的早寒武世水洞组中发现了Phycodespedum等遗迹化石。从国际上近年来研究上前寒武系(“新元古Ⅱ”)─寒武系界线的一些重要成果,均以全球的一些典型剖面的实际材料,讨论了遗迹化石组合和序列特征,都说明含此类遗迹化石的岩石地层,其地质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而从遗迹化石组合表明应属Skolithos遗迹相,指示古沉积环境为潮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早寒武世 水洞组 地层
下载PDF
六盘山晚更新世以来抬升过程沉积响应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兆颖 董晓朋 +1 位作者 张庆 崔加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164,共13页
六盘山构造带夹持于青藏高原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向东北方向推挤的远程效应。关于六盘山抬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及新生代早期,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晚更新世的研究很少涉及。以盆山响应关系理论为指导,立... 六盘山构造带夹持于青藏高原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向东北方向推挤的远程效应。关于六盘山抬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及新生代早期,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晚更新世的研究很少涉及。以盆山响应关系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与六盘山相邻的清水河盆地,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研究,查明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的地层序列、沉积充填过程,演绎了六盘山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抬升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认为,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早中期发育2期古湖,以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主,晚期由于相邻六盘山的快速抬升,湖水彻底退出了清水河流域,环境逐步开始恶化。晚更新世—全新世清水河流域发育了巨大的六盘山山前冲积扇,该扇体不断沿清水河河谷向东推移,有进一步阻隔清水河形成巨大堰塞湖的趋势。研究成果将为六盘山晚更新世抬升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清水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地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构造带 清水河盆地 晚更新世 沉积序列 环境效应 萨拉乌苏 水洞
下载PDF
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30)的批复
6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年第10期19-20,共2页
黔府函[2013]183号毕节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11-2030)的请示》(毕府呈[2013]3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开发区规划范围... 黔府函[2013]183号毕节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11-2030)的请示》(毕府呈[2013]3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开发区规划范围、定位、规模、布局、发展方向和各项专业规划。(一)规划范围。东至新场村水洞组,南至青龙山,西至中屯村二河组,北至官坝村枫家桥,规划面积23.0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东至小坝村街上组,南至青龙山,西至中屯村青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毕节 总体规划 水洞组 原则同意 黔府 南至 北至 规划范围 东至 开发区规划
下载PDF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23
7
作者 高星 袁宝印 +3 位作者 裴树文 王惠民 陈福友 冯兴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0-1206,共7页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沟组”标准剖面.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水洞沟地区活动的年代为30-24kaBP,属MIS3阶段晚期.当时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植被为阔叶疏林草原,食草动物繁盛;水洞沟小河已经形成.由于降水较多,沿河形成一些积水洼地,水草丰盛,环境条件适于古人类狩猎和栖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活动年代为9-5kaBP,环境条件与MIS3阶段时大致相同,适于古人类生存.由于尚未发现未次冰期冰盛期古人类生存的证据,推测气候进入盛冰期时,人类一度离开本区,说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古人类生存环境 水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