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耦合的节水增产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超 魏永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8-63,共6页
为研究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耦合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苗期设置3个灌水量上限水平和4个生物炭用量水平,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和耗水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水、炭因子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 为研究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耦合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苗期设置3个灌水量上限水平和4个生物炭用量水平,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和耗水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水、炭因子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因素对产量及耗水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且生物炭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水,而对耗水量的影响则小于水;水炭耦合对产量具有显著的负交互作用,即水炭耦合对产量提高具有相互替代作用,而对耗水量无显著交互作用;玉米产量随灌水量上限和生物炭用量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则逐渐降低;当灌水量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6%、生物炭用量为33 g/kg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67.58 g/盆;当灌水量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57%、生物炭用量为35 g/kg时,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4.38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炭耦合 秸秆生物炭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15)N示踪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李铁成 秦子元 孙迪 宋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5-304,共10页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0、2.5、12.5、25 t/hm^(2)),以常规淹灌作为对照,研究浅湿干灌溉模...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0、2.5、12.5、25 t/hm^(2)),以常规淹灌作为对照,研究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秸秆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根系对肥料和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加秸秆生物炭改变了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适量的秸秆生物炭提高了根系的主根长、根体积、根鲜质量、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优化了根冠比,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根系对肥料-^(15)N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与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活跃吸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浅湿干灌溉模式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促进了水稻根系对肥料-^(15)N和土壤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12.5 t/hm^(2)秸秆生物炭处理的水稻经济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UE)、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较不施加秸秆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13.05%、30.54%、11.67%和13.05%。本研究可为秸秆生物炭在寒地黑土区稻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炭运筹 根系伤流 根冠比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水炭运筹下稻田土壤氮素分布与盈亏15N示踪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郑衍波 李铁成 韩羽 赵文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9-317,395,共10页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规律和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规律,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规律和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规律,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炭运筹下0~60 cm土层NH+4-N、NO-3-N和肥料NH+4-15N、NO-3-15N的累积分布,以及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情况,并计算了不同水炭运筹下的土壤盈亏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浅湿干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中的NH+4-N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施加适量的秸秆生物炭增加了0~20 cm土层NH+4-N、NO-3-N累积量,同时减少了20~60 cm土层的累积量。相同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浅湿干灌溉模式0~20 cm土层中NH+4-N、NO-3-N累积量和肥料NH+4-15N、NO-3-15N累积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浅湿干灌溉模式20~40 cm和40~60 cm土层NO-3-15N累积量较常规淹灌模式显著降低(P<0.05)。浅湿干灌溉模式积累的土壤氮素有9.79%~13.96%分布在植株叶片,15.71%~20.03%分布在植株茎鞘,66.00%~74.50%分布在植株穗部。综合考虑寒地黑土区土壤氮库盈亏平衡,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12.5 t/hm2秸秆生物炭的水炭运筹模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炭运筹 铵态氮 硝态氮 盈亏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水炭运筹对黑土稻田N_(2)O排放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李铁成 齐智娟 郑美玉 郑丽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3-332,共10页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以及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和损失对N_(2)O排放的影响,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以及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和损失对N_(2)O排放的影响,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炭运筹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以及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和损失率,并分析了N_(2)O排放量与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率和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N_(2)O排放规律不同,浅湿干灌溉模式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施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本田生长期N_(2)O排放总量。两种灌溉模式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N_(2)O累积排放量较大,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各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施加生物炭降低了N_(2)O各生育期累积排放量。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植株对基肥的吸收利用率低于常规淹灌模式,而对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施加适量的生物炭能够增加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浅湿干灌溉模式下N_(2)O排放总量与蘖肥、穗肥吸收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基肥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常规淹灌模式下N_(2)O排放总量与基肥、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两种灌溉模式N_(2)O排放总量与基肥和蘖肥损失率均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炭运筹 氧化亚氮 排放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稻作水炭运筹下氮肥吸收转运与分配的15N示踪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9-249,共11页
为揭示水炭运筹管理模式下水稻对不同阶段施用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结合的方法,应用15 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肥、蘖肥和穗肥,以常规淹灌作为对比,研究两种灌溉模式不同水炭运筹下水稻对基肥、蘖肥、穗肥的吸... 为揭示水炭运筹管理模式下水稻对不同阶段施用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结合的方法,应用15 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肥、蘖肥和穗肥,以常规淹灌作为对比,研究两种灌溉模式不同水炭运筹下水稻对基肥、蘖肥、穗肥的吸收利用、积累和转运,以及水稻成熟期不同阶段施用的氮肥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水炭运筹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的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不同水炭运筹下肥料对氮素总积累量的贡献率为17.81%~20.60%,两种灌溉模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对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5.55%~23.31%、31.68%~44.91%、48.82%~71.18%,施加适量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浅湿干灌溉模式下水稻植株除对基肥的吸收利用率较低外,对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均优于常规淹灌;水稻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与肥料总氮素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与相应的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合理的水炭运筹能够提高肥料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炭运筹 氮素吸收 氮素转运 氮素分配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水炭运筹对寒地黑土区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4-294,共11页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以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比,研究水分管理模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二因素全面试验构成的不同水炭运筹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基肥、蘖肥、...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以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比,研究水分管理模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二因素全面试验构成的不同水炭运筹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基肥、蘖肥、穗肥和肥料整体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各阶段施用的肥料氮素残留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施用的氮肥在稻田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8.16%~34.42%,其中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的残留率分别为27.53%~41.35%、34.32%~43.50%和11.58%~25.67%。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 t/hm^2时,水稻收获后两种灌溉模式下基肥和蘖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穗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显著高于传统淹水灌溉(P<0.05),且两种灌溉模式肥料氮素在相同土层深度中的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施用的氮肥在稻田0~2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均高于传统淹水灌溉,而在40~60 cm土层的残留量均低于传统淹水灌溉;施加25 t/hm^2生物炭时,对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产生负效应。合理的水炭运筹模式能够增加耕层土壤(0~20 cm)肥料氮素残留量,减少肥料氮素损失,抑制肥料氮素向深层土壤运移,降低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素对稻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黑土区 稻田 水炭运筹 残留量 损失量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储气量 被引量:5
7
作者 阎立军 刘犟 +1 位作者 陈光进 郭天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共5页
储气量是影响天然气储运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分别测定了甲烷 /水和甲烷 /(水 +活性炭 )两种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储气量。结果表明 ,在甲烷 /水体系中 ,2 74 6K时水合物储气量只能达到最大理论值的 2 0 %~30 %。这是由于水和甲烷未... 储气量是影响天然气储运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分别测定了甲烷 /水和甲烷 /(水 +活性炭 )两种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储气量。结果表明 ,在甲烷 /水体系中 ,2 74 6K时水合物储气量只能达到最大理论值的 2 0 %~30 %。这是由于水和甲烷未能充分接触所致 ;在甲烷 /(水 +活性炭 )体系中 ,5 .7~ 9.5MPa和 2 75 .8~ 2 80 .0K时 ,一些水合物储气量的实验值已接近最大理论值 ,这是由于活性炭能为水和甲烷提供优异的接触条件。适当的水炭比和初始压力 (<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甲烷水合物 储气量 天然气储运 水炭比 初始压力
下载PDF
高湿固体废弃物水热炭化处理技术及产物还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志鹏 徐昊 +5 位作者 陈康 单祎德 凌宁 任丽轩 瞿红叶 徐国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1-1018,共18页
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资源短缺背景下,高湿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水热炭化技术因其处理高湿固体废弃物的独特优势和下游产物巨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备受关注。过去几十年间,各国学者们围绕... 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资源短缺背景下,高湿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水热炭化技术因其处理高湿固体废弃物的独特优势和下游产物巨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备受关注。过去几十年间,各国学者们围绕水热炭化理论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着重从水热炭化技术本身(特点和优势、反应过程、物质转化和技术参数等)以及水热炭化产物资源化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土壤理化环境、植物生长、固碳减排和生物响应等)两方面综述前人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需重点关注和突破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热炭化技术处理高湿固体废弃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化 固体废弃物 水炭 资源化利用 碳中和
下载PDF
不同水分调控、生物炭配比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朱士江 叶晓思 +4 位作者 王斌 孙爱华 张涛 华信 王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为探究水炭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3个灌溉模式和3个生物炭配比量的2因素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炭耦合对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理论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P<0.01);相对而言,生物炭施加量对株高、有效... 为探究水炭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3个灌溉模式和3个生物炭配比量的2因素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炭耦合对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理论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P<0.01);相对而言,生物炭施加量对株高、有效分蘖、叶面积指数、千粒重等生长指标影响更大,灌水模式则对结实率、干重、平均每穗粒数等产量指标影响更大。常规灌溉W_1水稻产量最高,但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与重度水分亏缺模式W_3相比,轻度水分亏缺模式W_2,水稻生长指标及产量指标均有显著性增长,且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模式为轻度水分亏缺且生物炭施加量2 g/kg(W_2B_2)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0.958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炭耦合 水分利用效率 节水灌溉
下载PDF
保护转化催化剂的性能 延长使用寿命
10
作者 邹庆浩 《扬子石油化工》 1993年第1期6-9,共4页
关键词 催化剂 水炭比 积炭 去活化 制氢
下载PDF
低温水热处理含油污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敏革 张文晖 +1 位作者 聂凡 仝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35,41,共6页
总结了含油污泥(油泥)的种类和基本特点,阐述了亚临界水的特点与低温水热处理油泥的基本原理,重点对近几年低温水热处理技术在油泥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低温水热技术在油泥处理上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油泥 亚临界水 水炭 脱水 重金属
下载PDF
Scaling of Soil Carbon,Nitrogen,Phosphorus and C:N:P Ratio Patterns in Peatlands of China 被引量:12
12
作者 ZHANG Zhongsheng XUE Zhenshan +2 位作者 LYU Xianguo TONG Shouzheng JIANG M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507-515,共9页
Inspired by the importance of Redfield-type C:N:P ratios in global soils,we looked for analogous patterns in peatlands and aimed at deciphering the potential affecting factors.By analyzing a suite of peatlands soil da... Inspired by the importance of Redfield-type C:N:P ratios in global soils,we looked for analogous patterns in peatlands and aimed at deciphering the potential affecting factors.By analyzing a suite of peatlands soil data(n = 1031),mean soil organic carbon(SOC),total nitrogen(TN) and total phosphorous(TP) contents were 50.51%,1.45% and 0.13%,respectively,while average C:N,C:P and N:P ratios were 26.72,1186.00 and 46.58,respectively.C:N ratios showed smaller variations across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had less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an C:P and N:P ratios.No consistent C:N:P ratio,though with a general value of 1245:47:1,was found for entire peatland soils in China.The Northeast China,Tibet,Zoigê Plateau and parts of Xinjiang had high soil SOC,TN,TP,and C:P ratio.Qinghai,part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the coast zones have low TP and N:P ratio.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SOC,TN,TP,C:N,C:P and N:P ratios were observed across groups categorized by predominant vegetation.Moistur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ll closely related to SOC,TN,TP and their pairwise ratios.The hydrothermal coefficient(RH),defined as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divided by temperature,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N,C:P and N:P ratios,implying that ongoing climate change may prejudice peatlands as carbon sinks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tlands C:N:P ratio stoichiometry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