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1
作者 伍水龙 黄瑜 +3 位作者 王蓓 汤菊芬 蔡佳 简纪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水生动物病原菌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 系统进化树 功能位点
下载PDF
湖北产土牛膝对八种水生动物病原菌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全礼 梁琰 +1 位作者 汪明明 刘翠霞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2期1421-1423,共3页
目的研究湖北产土牛膝的醇提物和水提取物对体外8种水生动物病原菌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抗菌实验方法中的平皿挖洞灌药法(二倍稀释法)和试管内药物稀释法(二倍稀释法)。试管法中土牛膝提取物的最高浓度为0.1%;平皿法中土牛膝的两种提取... 目的研究湖北产土牛膝的醇提物和水提取物对体外8种水生动物病原菌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抗菌实验方法中的平皿挖洞灌药法(二倍稀释法)和试管内药物稀释法(二倍稀释法)。试管法中土牛膝提取物的最高浓度为0.1%;平皿法中土牛膝的两种提取物最高浓度均为1.0%;阳性对照药盐酸洛美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最高浓度为0.01%。结果湖北产土牛膝两种提取物对水生动物8种病原菌均无体外抗菌作用。而阳性对照药有明显抗菌作用。结论土牛膝对8种革兰阴性水生动物病原菌体外无抗菌作用,而对革兰阳性水生动物病原菌是否有抗菌作用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牛膝 抗菌实验 病原菌 水生动物
下载PDF
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雪萍 张绍勇 +4 位作者 陈瑶瑶 吴酬飞 王瑞俊 陈海 张立钦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9,共9页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分离菌株及其2种发酵液对3种水产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拮抗作用。从南太湖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160株放线菌菌株,隶属于6个目、9个科和12个属,除优势菌群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分离到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和壤霉菌属(Agromyces)等,通过优良拮抗放线菌初筛,26株放线菌对至少一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通过对初筛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优良拮抗放线菌复筛,9株放线菌对水产病原菌仍具有抑制活性,其中菌株Spr-T-4-14发酵液对3种病原菌具抑菌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湖沉积物 放线菌 多样性 水生生物病原菌 抗菌活性
下载PDF
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溶血性和致病性的测定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槿年 余为一 魏梅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应用溶血试验和动物试验检测 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的溶血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其中 30株细菌 (1 3株嗜水气单胞菌 ,1 7株温和气单胞菌 )产生的外毒素有溶血性。溶血价在菌株间差异较大 (1 2~ 1 1 2 8)。毒素的溶血价与对实验动物的... 应用溶血试验和动物试验检测 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的溶血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其中 30株细菌 (1 3株嗜水气单胞菌 ,1 7株温和气单胞菌 )产生的外毒素有溶血性。溶血价在菌株间差异较大 (1 2~ 1 1 2 8)。毒素的溶血价与对实验动物的致死率有明显相关性 ,溶血价在 1 1 6以上的外毒素对小鼠的致死率均为 1 0 0 % ,溶血价在 1 8以下的外毒素对小鼠的致死率在 0 %~ 1 0 0 %。此外 ,两株温和气单胞菌 (BA8和XA1 1 )培养物无菌上清液无溶血性 ,但对小鼠的致死率达 6 6 .6 % ,可能与细菌产生了胞外蛋白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单胞菌 外毒素 溶血性 致病性 水生动物病原菌
下载PDF
厚朴总酚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冰玉 左洋洋 +1 位作者 王先科 李莉 《河南水产》 2021年第3期22-25,共4页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为了研究厚朴总酚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本研究使用倍比稀释法检测了厚朴总酚对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为了研究厚朴总酚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本研究使用倍比稀释法检测了厚朴总酚对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均为16μg·mL^(-1),对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也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分别为32μg·mL^(-1)和64μg·mL^(-1),而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MIC均大于512μg·mL^(-1);厚朴总酚对海豚链球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分别是32μg·mL^(-1)、64μg·mL^(-1)、128μg·mL^(-1)和256μg·mL^(-1)。研究结果将为厚朴总酚在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总酚 水生病原菌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原文传递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Sources with Common Waterborne Pathogens and Heficobacter pylori in the West Bank: Case Study of Wadi AI Arroub, Tulkarem and Jericho
6
作者 Maysa Azzeh Linda Atteyeh Amer Mare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4年第4期210-217,共8页
Detection of waterborne pathogens in drinking water via rapid DNA amplification assays is an important and crucial public health meth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waterborne pathogens in ... Detection of waterborne pathogens in drinking water via rapid DNA amplification assays is an important and crucial public health meth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waterborne pathogens in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Al Arroub, Tulkarem and Jericho areas using direct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Forty-six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total DNA was extracted from each sample and subjected to PCR analysis directed to specific genes of enteric bacteria, β-lactamases producing bacteria, L. pneumophila (Legionella pneumophila) and H. pylori (Helicobacter pylori). Enteric bacteria were detected with high frequency in Palestinian water sources followed by 13% occurrence of β-lactamases producing bacteria, 9% of H. pylori and 4% of L. pneumophila. The study shows that shallow groundwater wells and water taped from karstic aquifer is potential for contamination and could not be reliable sources of potable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Β-LACTAMASES 1-1. pylori waterborne pathoge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