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生长的水盐阈值对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机制的解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庆生 黄翀 李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05-2313,共9页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离海向陆25 km左右的区域内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类圆形植被斑块,其演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高,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水盐交互作用和植被演替的理想对象,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于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离海向陆25 km左右的区域内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类圆形植被斑块,其演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高,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水盐交互作用和植被演替的理想对象,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于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类圆形植被斑块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长发育的水盐阈值和生活习性,以及黄河三角洲缓平低地盐生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对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缓平低地的积水地形导致的局部水盐再分配是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的基础。盐地碱蓬分布在类圆形植被斑块的最外缘,为局部高盐分(1.0%~2.1%)、湿润地带;向斑块中心,分布着矮小的芦苇,为局部中高盐分(0.12%~0.79%)、低水深地带;再向斑块中心,柽柳散落分布在积水线附近,为局部低水深、中等盐分(0.16%~0.70%)地带;斑块中心区分布着芦苇和白茅,为局部高水深、低盐分(0.1%~0.32%)区域。春季和冬季,灰白色的高含盐量盐斑出现在盐地碱蓬外侧,为局部高盐分(1.6%~3.4%)、干燥地带,由蒸发引起的盐分迁移积累所致。由此,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圈层结构的类圆形植被斑块。依据该规律,可构建微地貌营造结合水盐控制的生态修复模式,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为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植被恢复提供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地碱蓬 柽柳 芦苇 水盐阈值 类圆形植被斑块 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基于适宜土壤水盐调控阈值评价坝楞试区田间精量灌溉制度
2
作者 张晓红 郝爱枝 +1 位作者 刘永河 侯利 《内蒙古水利》 2018年第5期7-9,共3页
文章主要对坝楞试区小麦、玉米、葵花三种典型作物轮次灌溉前后水盐变化情况,应用灌区适宜土壤水分、盐分和地下水位调控阈值和控制标准,对现有田间精量灌溉制度进行评价,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轮次灌水量和灌溉间隔期建议。
关键词 水盐调控阈值 土壤适宜水分 盐分 灌水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