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资源分类方案及学科体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左其亭 张志卓 马军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15-2223,共9页
水资源的界定和分类是开展水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水资源学学科体系建设对学科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的分类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构建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内容,在梳理现有水资源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多原... 水资源的界定和分类是开展水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水资源学学科体系建设对学科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的分类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构建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内容,在梳理现有水资源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多原则-多维度-多类别的分类思路,提出了水资源分类新方案,包含9个维度26种类别;在总结水资源学发展历程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学学科体系框架,明确了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梳理了包含水量平衡原理、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和人水和谐论等代表性理论体系,总结了涵盖监测与模拟方法、水资源模型等方法的方法论和一系列应用实践;考虑水资源分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水资源学派生出的分支学科,并对水资源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水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水资源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资源分类 水资源 学科体系 发展布局
原文传递
关于改进我国水资源区分类体系的探讨——基于水资源管理范围演进的视角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德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1-26,共6页
分析了人类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历史演进,总结得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范围经历了"点→干流线段→干流线→河系网→流域面→立体(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和空中水并用)"的历史演进,水资源管理活动对此也进行了响应。环境科... 分析了人类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历史演进,总结得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范围经历了"点→干流线段→干流线→河系网→流域面→立体(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和空中水并用)"的历史演进,水资源管理活动对此也进行了响应。环境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流域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发展,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总结了流域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6种基本模式,并指出一体化水资源管理及一体化流域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治水的主流思维。基于我国需要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一主张,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实施中的困难,提出了构建动态的多尺度水资源区分类体系的框架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考察 水资源管理 流域管理 水资源分类体系
下载PDF
变异系数权重TOPSIS法在水资源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索晓波 门宝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5-47,共3页
水资源分类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识别过程,将多目标决策的TOPSIS法用于水资源的分类中。根据各评价指标特征值之间的变异程度,利用变异系数确定其权重。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建模过程,评价结果与人工神经网络法相同。
关键词 TOPSIS法 水资源分类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福建省中长期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初龙 《中国水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3-55,4,共4页
福建省中长期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将迅速推进,加剧局部地区、特定时段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水资源供需平衡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而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明确资源水、灾害水、生态... 福建省中长期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将迅速推进,加剧局部地区、特定时段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水资源供需平衡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而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明确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和虚拟水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福建省水资源问题与供需态势,从资源水利用的高效节约化、灾害水资源化、生态水配置优化、虚拟水市场化四个角度提出了福建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分类 水资源问题 供需平衡对策 福建省
下载PDF
Distributed Estim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Recharge Coefficient in Strongly-exploited Beijing Plain Area, China
5
作者 PAN Yun GONG Huili +2 位作者 SUN Ying WANG Xinjuan DING F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88-96,共9页
The precipitation recharge coefficient(PRC), representing the amount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from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was usually ... The precipitation recharge coefficient(PRC), representing the amount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from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was usually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knowledge and site experiments in the 1980 s.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settings have been greatly modified from that time due to land use change and groundwater over-pumping, especially in the Beijing plain area(BPA). This paper aims to estimate and analyze PRC of BPA with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nd GIS for the year 2011 with similar annual precipitation as long-term mean. It is found that the recharge from vertical(precipitation + irrig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s 291.0 mm/yr and 233.7 mm/yr, respectively, which accounts for 38.6% and 36.6% of corresponding input water. The regional mean PRC is 0.366, which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p. However, it has a spatial variation ranging from –7.0% to 17.5% for various sub-regions. Since the vadose zone is now much thicker than the evaporation extinction depth, the land cover is regarded as the major dynamic factor that causes the variation of PRC in this area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evapotranspiration rat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reforestation on groundwater quantity within BPA should be well investigated, because the PRC beneath forestland is the smallest among all land cover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recharg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land cov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