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横峰出土汉代铜钱
- 1
-
-
作者
黄国胜
-
机构
横峰县博物馆
-
出处
《江西文物》
1989年第2期42-43,共2页
-
文摘
1987年10月上旬,横峰县出土一批汉代铜钱。这批铜钱是该县岑阳镇何家村农民陈花材、王长生在本村窑场挖土制砖时发现的。事后县博物馆得到报告,派人前往实地调查,并将出土铜钱收入馆藏。 据发现者介绍说,这批铜钱是装在一个陶瓮中,埋在地下约2米深处,挖掘时陶瓮被打破;铜钱原有数量约35公斤。
-
关键词
五铢
陶瓮
王长生
何家村
横峰县
钱文
货泉
上林三官
新莽
水银古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古代磨镜药窥视
- 2
-
-
作者
李怀通
-
出处
《中华文化画报》
2011年第5期78-81,共4页
-
文摘
至少在宋代之前,社会上即兴起了磨镜行业。"磨镜"一词最晚在唐代已出现。唐代诗人贾岛《黎阳寄姚合》诗日:"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映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儿番磨。"由此可知,唐时已有磨镜。这种磨镜,是与制镜的开光处理镜面是两回事的。
-
关键词
磨镜
表面处理
水银古
姚合
古镜
黎阳
唐时
一氧化锡
菱花镜
二氧化锡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古代铜镜制造技术谈铜镜中有争议的问题
- 3
-
-
作者
尹钊
徐文楷
张继超
-
出处
《东方收藏》
2014年第8期125-128,共4页
-
文摘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刊物上看到一则报道,说钱钟书在翻阅《太平广己·杨素》篇时,对"破镜重圆"的典故心起疑窦,便拿起一面铜镜往地上摔,可是除了有一些磕碰的痕迹,铜镜并没有裂开。为了进一步验证,钱钟书索性把收藏的十几面古镜都拿来摔,了无损裂钱钟书据此认为铜镜绝非如隋代笑话集《启颜录》所说"坠地分两片"那般脆弱,并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读书笔记写入《管锥编》。而河南郑州的许满贵也做过同样的实验,并无开裂。实际上,钱钟书的实验结果是对的,但结论是错的,对此可以从铜镜的冶金成分来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分析的八十一面我国古铜镜合金成分可以看出,
-
关键词
启颜录
《管锥编》
古镜
合金成分
黑漆古
水银古
制造技术
河南郑州
水银沁
读书笔记
-
分类号
TG146.21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
-
题名材质分析与青铜器辨伪鉴定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刘雄
-
出处
《东方收藏》
2015年第8期102-105,共4页
-
文摘
古器物的材质分析学是指通过原材料成分及性质的分析,来确定特定的历史年代器物材质特征的一门科学。现在的高科技造假,所使用的方法、材料及手段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文物是特定的历史时代下的产物,不同的历史年代,人们制作器物时对原材料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水平不同,使历史文物无可避免地受所处时代的限制。以青铜文物为例,由于矿石采冶的地点和合金配比方式不同,会造成各时代青铜器在原材料使用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多时候会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造成不可复制的境地。另一方面,同一时代不同器类甚至同一器类不同部位所使用的合金配比不同,
-
关键词
材质分析
青铜文物
历史年代
历史文物
材料成分
历史时代
古钱币
水银古
辨伪
锈蚀物
-
分类号
TS934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炉火纯青,铸造精湛——明清铜器
- 5
-
-
作者
马未都
-
出处
《中华文化画报》
2011年第4期48-55,共8页
-
文摘
当年宣德皇帝去看冶炼的时候问工匠:"怎么能使铜器的质感显得非常好呢?"工匠说:"至少要反复冶炼六次,就自然会闪着宝光。"皇上财大气粗,气魄大,上去就说:"行,你给我炼十二次。"工匠说:"我炼六次,一斤就剩一半了。您要炼十二次,八两又得去四两。"皇上说:"那就去四两呗。"
-
关键词
青铜文化
雍正朝
十二次
底款
熏炉
铸钱
宣炉
水银古
铁钱
汉五铢
-
分类号
K876.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