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铜镜“水银沁”表面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谭德睿 吴来明 +1 位作者 唐静娟 苏立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陷处生成Cu41Sn11新相并逐渐长大,使表面形成“水银沁”富锡层。富锡层逐渐氧化生成致密的、显微晶态的SnO2膜。此即古铜镜“水银沁”表面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水银沁”表面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对战国楚地贵族墓葬出土玉器黑色水银沁现象的再认识--以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玉器黑色沁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瑞廷 于平 +1 位作者 黄雪寅 《草原文物》 2016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一、引文中国古代出土玉器部分存在黑色沁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玉器黑色“水银沁”或“黑漆古”的提法古已有之,清代学者将口口相传的关于玉器“水银沁”的说法记录书中,并将其与汞元素的关系明确道来。宋代直至清代,玉器玩家对黑色“... 一、引文中国古代出土玉器部分存在黑色沁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玉器黑色“水银沁”或“黑漆古”的提法古已有之,清代学者将口口相传的关于玉器“水银沁”的说法记录书中,并将其与汞元素的关系明确道来。宋代直至清代,玉器玩家对黑色“水银沁”现象情有独钟,刻意模仿,利用“老提油”(烟熏火烤,将炭黑沁入玉中,本研究认为老提油的办法除部分炭黑沁入玉的瑕疵部位产生黑色现象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水银沁 XRF 科技检测 朱砂
下载PDF
东汉“水银沁”铜镜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3
作者 廉海萍 《中国文化遗产》 2004年第3期44-44,共1页
中国古代所谓“水银沁”铜镜,表面白亮,反光性能良好,抗氧化腐蚀性能优良,历经千百年仍光可鉴人者不在少数。自铜镜被玻璃镜取代之后,这项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金属工艺即告失传。
关键词 东汉 水银沁”铜镜 表面处理技术 考古工作
下载PDF
湖南战国楚地贵族墓葬出土玉器黑色水银沁现象再研究
4
作者 赵瑞廷 于平 +2 位作者 邵芳 李玉玲 张雪鸽 《博物院》 2020年第2期97-101,共5页
战国墓葬出土的部分玉器存在黑色沁现象(有别于齐家文化及清代玉器提油做成的黑色沁),俗称黑漆古"水银沁",是否存在玉器"水银沁"现象?通过对湖南省博物馆藏4件战国贵族墓葬出土玉器的科技检测分析及实验室模拟实验... 战国墓葬出土的部分玉器存在黑色沁现象(有别于齐家文化及清代玉器提油做成的黑色沁),俗称黑漆古"水银沁",是否存在玉器"水银沁"现象?通过对湖南省博物馆藏4件战国贵族墓葬出土玉器的科技检测分析及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认为:黑漆古水银沁现象与汞(Hg)元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古人称其为"水银沁"有一定道理。再结合周代高级别墓葬(芮国、叶家山、三门峡虢国墓地、晋侯墓地等)大量使用红色朱砂作为丧葬习俗而随葬玉器没有黑漆古水银沁现象可知(玉器多附着有红色朱砂),"水银沁"的形成不是红色朱砂(HgS)所为,而清代徐寿基、民国刘大同所言"古三代"用水银作为殓尸材料而在玉器上形成水银沁的说法有逻辑依据。本研究通过历时三年半的实验室模拟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是黑色硫化汞(HgS)浸入玉器内部,形成了黑色汞元素沁色,而非金属汞单质浸入玉器内部,也非红色硫化汞朱砂(HgS)形成黑漆古"水银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漆古水银沁 XRF科技检测 朱砂 黑色硫化汞
原文传递
古玉水银沁的奥秘
5
作者 徐文宁 《艺术市场》 2007年第9期46-47,共2页
什么是古玉水银沁?清·徐秦基撰《玉谱类编》中说:“黑者为水银沁。古者殓用玉,以水银在尸腹内,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银随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银沁。”另外,清·刘大同在《古玉辩》中也著说:“殉葬之水银,有大坑、小... 什么是古玉水银沁?清·徐秦基撰《玉谱类编》中说:“黑者为水银沁。古者殓用玉,以水银在尸腹内,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银随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银沁。”另外,清·刘大同在《古玉辩》中也著说:“殉葬之水银,有大坑、小坑之别。大坑水银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水银沁 硫化 墓葬
原文传递
《侍女俑》
6
作者 曾云锋 《河北画报》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唐代早期和田青玉,侍女俑,圆雕人物立体件,高21厘米,宽5厘米,厚5厘米,重970克。局部有水银沁,褐色沁,沁色自然。侍女头部后面,在玉器表面形成一种附着物,牢牢地附着在玉表,和玉器融为一体,是一种黑色的点状物,刮之不去,盘而不掉。这种现... 唐代早期和田青玉,侍女俑,圆雕人物立体件,高21厘米,宽5厘米,厚5厘米,重970克。局部有水银沁,褐色沁,沁色自然。侍女头部后面,在玉器表面形成一种附着物,牢牢地附着在玉表,和玉器融为一体,是一种黑色的点状物,刮之不去,盘而不掉。这种现象,正是土壤中含Al、Si、Fe等胶体的溶液同玉质内部发生置换反应,“渗透胶结”过程中凝结在玉表形成的一种现象,这也是检验出土古玉的一个铁证。女俑呈作侍立状,顶髻后倾,发式宽松阔大,面部丰腴,娟秀的眼睛注视前方,朱唇微启,体态丰腴,双手向前拱藏于袖中,长裙,仪表娴雅。依据相关考古资料及女俑体态丰腴,发式多为博鬓抛髻的特点判定此青玉侍女俑代应在唐玄宗至代宗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古玉 作品简介 水银沁 置换反应 附着物 发式 青玉 玉器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 被引量:1
7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4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文物保护 上海博物馆 科学实验 热释光 软X射线 考古 实验室 成分分析 水银沁”表面 全息干涉度量术
下载PDF
怎样鉴定收藏古代玉器
8
作者 陈冉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5年第5期4-5,共2页
对于古玉的鉴定,首先要认知各个文化期的风格以及各文化期的工艺,再有就是"沁色玉包浆"。风格对有沁色的玉未必就是一件真品,现在很多赝品往往是用原先就有沁色的玉块雕琢而成的,挑选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沁... 对于古玉的鉴定,首先要认知各个文化期的风格以及各文化期的工艺,再有就是"沁色玉包浆"。风格对有沁色的玉未必就是一件真品,现在很多赝品往往是用原先就有沁色的玉块雕琢而成的,挑选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沁色在工的上面就是真品。对沁色的认识是十分难的,古人与今人都有做假沁的,或用火烧,或用油炸,或用色染,不一而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文化期 玉块 玉质 水银沁 油浸法 和田玉 玉文化 玉璜
下载PDF
“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十三:从沁色鉴识古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敬之 《金融博览》 2016年第1期72-75,共4页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刘大同 阴阳二气 舞鹤 王敬之 鸡骨白 水银沁 玉纪
原文传递
沁相论——兼谈红山古玉的真伪鉴别
10
作者 曹满生 《松州学刊》 2012年第2期52-55,共4页
"远看器型近看玉,拿到手里看刀工"的传统古玉鉴别"三法",较为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在物欲横流而致赝品大行其道之日,器型和刀工的作用日渐萎缩:赝品器型采用电脑制做,只要不与玉器诞生的那个时代太离谱,如造个... "远看器型近看玉,拿到手里看刀工"的传统古玉鉴别"三法",较为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在物欲横流而致赝品大行其道之日,器型和刀工的作用日渐萎缩:赝品器型采用电脑制做,只要不与玉器诞生的那个时代太离谱,如造个当今的"神七"火箭之类,你就无话可说;而赝品刀工在初始阶段尽管采用电钻之类的现当代加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真伪鉴别 鸡骨白 玉质 红山文化 水银沁 平行线状 湿坑
原文传递
辽瓷鉴别略说
11
作者 邵国田 《检察风云》 2008年第13期76-77,共2页
  辽瓷,顾名思义即辽代时在辽境所生产的瓷器,泛指的辽瓷,含辽三彩器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故有的著作中提出辽代陶瓷器是较科学的称谓.……
关键词 辽瓷 辽代 辽宋金元时代 凤首瓶 水银沁 鸡冠壶 开片
原文传递
首都博物馆馆藏玉器简述
12
作者 齐玫 《首都博物馆论丛》 199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一综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表达的是一种对友人的真情,我把它放在本文的开头,意在表明我写此文的初衷。到博物馆工作已有十年,在办展览... 一综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表达的是一种对友人的真情,我把它放在本文的开头,意在表明我写此文的初衷。到博物馆工作已有十年,在办展览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馆藏玉器,这其中有出土的,亦有传世的。据我所知,馆藏的玉器大约有3800件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馆藏 芙蓉楼送辛渐 传世品 青玉 古玉 水银沁 痕都斯坦玉 玉鱼 白琥 玉琮
原文传递
“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四:躬省自身方能得真谛
13
作者 王敬之 《金融博览》 2015年第7期72-75,共4页
只恐振翅飞欲去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只很小的玉鹰,只有一节大拇指那么大,但是玉质、琢工和沁色都很美。它是白玉质,钉金水银沁。玉鹰两眼呈环形,炯炯有神,一只精巧的嘴巴上面还有一对小鼻孔,只可惜嘴巴断了一点点。它的头上长着一对与... 只恐振翅飞欲去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只很小的玉鹰,只有一节大拇指那么大,但是玉质、琢工和沁色都很美。它是白玉质,钉金水银沁。玉鹰两眼呈环形,炯炯有神,一只精巧的嘴巴上面还有一对小鼻孔,只可惜嘴巴断了一点点。它的头上长着一对与头不相称的大角,双翅完全对称,雕着一片片云头纹状的羽毛,羽毛及身上雕着细细的绒毛,两只脚爪呈环抱状放在腹下,在背部和两爪之间从上往下,钻了一个穿心孔,如果穿上绳子,活脱脱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玉鹰 玉质 水银沁 全对称 王敬之 良渚文化 黄琮 玉兽
原文传递
“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八:古玉生香无俗韵
14
作者 王敬之 《金融博览》 2015年第15期72-75,共4页
古玉"盘变"忆前贤我一直奇怪一件事情,尽管"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但研究古玉文化的书籍,却是少之又少。从先秦到唐代,2000年的时间都没有这类著作问世。到了宋代,金石之学兴起,吕大临出了一本《考古图》,内有古... 古玉"盘变"忆前贤我一直奇怪一件事情,尽管"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但研究古玉文化的书籍,却是少之又少。从先秦到唐代,2000年的时间都没有这类著作问世。到了宋代,金石之学兴起,吕大临出了一本《考古图》,内有古玉一卷,可惜无所考证。元人朱德熙的《古玉图》,只有寥寥数十器,也是相沿旧说,多无证据。宋人龙大渊倒是有一本《古玉图谱》,有文有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四库提要》 朱德熙 王敬之 文有 一本 水银沁 考古图 玉琮 大渊
原文传递
“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三:穿越时空的期盼
15
作者 王敬之 《金融博览》 2015年第5期72-75,共4页
祥云冉冉风调雨顺在玉器的鉴识中,要掌握好几个要领,那就是必须熟悉玉器的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而要真正断定一块玉器的真伪,更是要将这几个方面综合考察,如果在一个地方有疑问,就要谨慎对待。在这五个方面,最要紧的是玉器的... 祥云冉冉风调雨顺在玉器的鉴识中,要掌握好几个要领,那就是必须熟悉玉器的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而要真正断定一块玉器的真伪,更是要将这几个方面综合考察,如果在一个地方有疑问,就要谨慎对待。在这五个方面,最要紧的是玉器的纹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 王敬之 综合考察 谨慎对待 螭纹 玉质 玉文化 螭龙 水银沁
原文传递
从古代铜镜制造技术谈铜镜中有争议的问题
16
作者 尹钊 徐文楷 张继超 《东方收藏》 2014年第8期125-128,共4页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刊物上看到一则报道,说钱钟书在翻阅《太平广己·杨素》篇时,对"破镜重圆"的典故心起疑窦,便拿起一面铜镜往地上摔,可是除了有一些磕碰的痕迹,铜镜并没有裂开。为了进一步验证,钱钟书索性把收藏的十几面古镜都...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刊物上看到一则报道,说钱钟书在翻阅《太平广己·杨素》篇时,对"破镜重圆"的典故心起疑窦,便拿起一面铜镜往地上摔,可是除了有一些磕碰的痕迹,铜镜并没有裂开。为了进一步验证,钱钟书索性把收藏的十几面古镜都拿来摔,了无损裂钱钟书据此认为铜镜绝非如隋代笑话集《启颜录》所说"坠地分两片"那般脆弱,并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读书笔记写入《管锥编》。而河南郑州的许满贵也做过同样的实验,并无开裂。实际上,钱钟书的实验结果是对的,但结论是错的,对此可以从铜镜的冶金成分来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分析的八十一面我国古铜镜合金成分可以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颜录 《管锥编》 古镜 合金成分 黑漆古 水银 制造技术 河南郑州 水银沁 读书笔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