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并流区澜沧江干流捕食线虫真菌的水陆分布模式探究
1
作者 张欣 张发 +3 位作者 邓巍 杨晓燕 李娜 肖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135,共8页
为研究三江并流区澜沧江干流水、陆生境中的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Fungi,NTF)多样性分布差异,在该区域布设9个采样区对NTF进行调查,并分析NTF在澜沧江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陆分布模式。每个样区设置水、陆对称采样点各5个,... 为研究三江并流区澜沧江干流水、陆生境中的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Fungi,NTF)多样性分布差异,在该区域布设9个采样区对NTF进行调查,并分析NTF在澜沧江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陆分布模式。每个样区设置水、陆对称采样点各5个,每个采样点用5点法采集水、陆样品各1份,共采集90份样品。采用单孢子挑离法获得NTF纯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共获得2属13种76株NTF,其中陆生土壤中检出2属11种49株,水体底泥中检出1属6种27株。结果显示,NTF物种组成在三江并流区澜沧江干流水、陆生境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水陆异质性分布模式,干流陆地上具有比水生环境中更高的物种检出率和物种多样性;此外,与之前对澜沧江支流NTF的水陆分布研究结果相比,NTF在干流上水陆分布差异比支流更大,表明在流域生态系统中,NTF的监测结果同时也能反映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环境异质性,以流域为研究单元,以NTF为研究对象,可能更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真菌 多样性分布 水陆关系 澜沧江流域
下载PDF
澜沧江两条支流捕食线虫真菌水陆分布差异及关联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欣 邓巍 +3 位作者 朱娅佼 李娜 肖文 杨晓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59-5066,共8页
为探究微生物在流域中的水、陆分布差异和相互关系,对澜沧江两条支流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水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枯水期,以澜沧江一级支流沘江和黑惠江为研究区域,系统布设12个采样点(水流交汇点),每个采样点采集水、陆对称样品各5份... 为探究微生物在流域中的水、陆分布差异和相互关系,对澜沧江两条支流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水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枯水期,以澜沧江一级支流沘江和黑惠江为研究区域,系统布设12个采样点(水流交汇点),每个采样点采集水、陆对称样品各5份,共采集土样120份。结合传统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和鉴定菌株,按照《Nematode-Trapping Fungi》进行分类,共获得2属13种88株捕食线虫真菌;其中,陆地样品中共分离到2属11种45株,水体底泥中分离出1属10种43株,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3.33%。结果表明,澜沧江两条支流捕食线虫真菌在物种、属、群落结构3个层面上均存在水陆差异,也相互联系;陆地土壤可能是流域内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的源,水流是其重要的传播因子。在流域生态系统内,水陆间的扩散限制和水流的连通性都是维持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真菌 流域 多样性分布 水陆关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探究
3
作者 张欣 齐宇坤 +3 位作者 张发 邓巍 杨晓燕 肖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8-506,共9页
为探究金沙江流域内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NTF)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该流域设置了54个采样点,分别采集各采样点的对称水体底泥、陆地土壤样品各5份。结合传统纯培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NTF进行分离... 为探究金沙江流域内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NTF)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该流域设置了54个采样点,分别采集各采样点的对称水体底泥、陆地土壤样品各5份。结合传统纯培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NTF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共采集到样品540份,从中分离得到3属29种567株NTF,上中下游分别检出2属16种79株、2属18种205株和3属21种283株,NTF的检出率和物种丰富度从上游至下游依次递增;陆地土壤中共检出3属23种354株,水体底泥中共检出2属22种213株,陆地土壤中NTF的检出率和物种丰富度均高于水体底泥。(1)地理环境因子中,经纬度和海拔均对NTF的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2)物候条件上,年均温对NTF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年均降雨量对NTF的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均影响不显著(P>0.05);(3)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土壤pH、总钾和总磷对NTF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总磷、总钾和有机质对NTF物种检出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土壤总氮对NTF的物种分布影响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NTF在金沙江流域内的上中下游、水陆间存在异质性分布格局,地理因素、物候条件及土壤理化因子均在不同程度上共同驱动了这一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捕食线虫真菌 上中下游 水陆关系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住宅如水:对香港地区吉澳渔村住宅类型的观察与思考
4
作者 苏畅 王颖(译) 汪默英(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3期86-93,共8页
《水漾之家:香港地区渔村故事》是一次结合研究、策展和设计的合作计划。研究聚焦大澳、吉澳和布袋澳三个渔村,通过挖掘疍家人的文化及其生活和建造的“流动”状态,理解建筑、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从“水”的视野重新审视香港地区这座... 《水漾之家:香港地区渔村故事》是一次结合研究、策展和设计的合作计划。研究聚焦大澳、吉澳和布袋澳三个渔村,通过挖掘疍家人的文化及其生活和建造的“流动”状态,理解建筑、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从“水”的视野重新审视香港地区这座城市。本文关注研究团队近期对吉澳渔村住宅的观察,通过记录居民依地形和水环境对住宅进行加建的现象,探讨一种适应水陆双重环境的“双栖住宅”的可能。本研究所聚焦的疍家人聚居的吉澳渔村坐落于山丘和大海之间的一小片平坦陆地上。自1951年以来,吉澳渔村所在的沙头角地区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发展限制,建成环境范围较小,大部分区域保留了自然的地理环境。本文重点探讨了吉澳渔村中随处可见的非正式临时建筑,通过重新绘制房屋形态并深入剖析其形式结构,探寻这些看似无序的表象背后的逻辑。通过反思朱利安·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方法,本文试图剖析吉澳渔村住宅背后隐藏的建造模式,最终揭示由此产生的与地理相结合的建造与生活文化。吉澳渔村经历了由山麓向街道两侧、再向滨水区域发展的过程。研究团队通过图像绘制、记录和分类等工作,呈现了吉澳渔村建筑的一种“流动”状态——虽具有物理实存的特性,却难以捉摸其既有形式或纯粹的美学定式。研究期望通过民族志的视角解读香港地区城郊海岸住宅及其建筑类型,从时间特性——而非传统的物质材料——来重新思考住宅的物质特性,重新认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将水陆之间的空间作为一种激发建筑转型和公众参与的媒介,为利用景观途径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渔村 疍家人 渔民住宅 水陆关系 水漾之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