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井水驱方向判断方法在剩余油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山 张廷山 +3 位作者 黄世伟 蓝光志 师永民 胡新平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6年第11期74-76,共3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克下组(T2k1)砾岩低渗透油藏复杂的地质结构导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水驱状况变差,含水上升加快,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开发效果变差。中部现有注采井网适应性差,水驱油效率低,油井井况日益变差,严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克下组(T2k1)砾岩低渗透油藏复杂的地质结构导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水驱状况变差,含水上升加快,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开发效果变差。中部现有注采井网适应性差,水驱油效率低,油井井况日益变差,严重的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目前平面上和纵向上水驱程度差别大,剩余油动用难度大。提出判别水驱方向研究方法,为重新补层或完善或调剖或堵水、改善水驱方向、扩大水驱半径,最终落实剩余油分布及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低渗透油藏 水驱方向 剩余油分析
下载PDF
水驱砂岩油田小层注采关系分析方法和应用效果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昱杰 曲艳玲 刘蕊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7期30-33,共4页
针对一些老砂岩油田开采初期缺少油藏监测资料,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引起含水上升的小层注采关系不清,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加剧、无效水循环严重等问题,以吉林扶余油田的油水井试验,打破常规动态分析方法,从分析小... 针对一些老砂岩油田开采初期缺少油藏监测资料,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引起含水上升的小层注采关系不清,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加剧、无效水循环严重等问题,以吉林扶余油田的油水井试验,打破常规动态分析方法,从分析小层水驱方向入手,结合生产资料、电测资料、沉积微相和多井的现场信息,对受效井逐层分析,提出一套小层注采关系分析方法,为油水井动态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经示踪剂验证,与分析结果吻合。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井网进行全面调整后,开发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砂岩油田 水驱方向 注采关系 示踪剂验证
下载PDF
合水超低渗透油田庄9区见水方向研究
3
作者 高永利 刘钊 张志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48,62,共4页
为掌握合水超低渗透油田庄9区水驱方向规律性,利用示踪技术、ERT测试技术及脉冲试井技术等,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水驱方向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注入水发生突进导致油井过早见水的方向为NW70°左右和NE70°左右的共轭方向.
关键词 水驱方向 示踪技术 ERT测试技术 脉冲试井 合水油田 庄9区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块状砾岩储层水淹变化规律
4
作者 屈怀林 刘红现 +3 位作者 覃建华 彭寿昌 赵逸清 陈亮 《新疆石油科技》 2015年第2期17-19,共3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首先从裂缝性双线性渗流特征、水驱方向、水驱速度及注水导致裂缝规模扩大等方面描述了注水导致裂缝变化的水驱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新钻井水淹层解释、综合描述了该区裂缝性平剖面水淹规律,解释了... 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首先从裂缝性双线性渗流特征、水驱方向、水驱速度及注水导致裂缝规模扩大等方面描述了注水导致裂缝变化的水驱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新钻井水淹层解释、综合描述了该区裂缝性平剖面水淹规律,解释了该区注水见效率低而水窜井比例高的注采矛盾现象。根据研究结果对新投井井位及老井注水量进行了优化,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双线性渗流 水驱方向 水驱速度 裂缝规模 水淹规律
下载PDF
温米油田低含水期开发对策研究
5
作者 刘曰强 于锋 王前荣 《吐哈油气》 1997年第3期35-45,共11页
通过总结温米油田低含水期的开采特征,认为注采井网完善程度是造成油井受效程度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水驱方向和驱替强度方向性差异是造成不同含水上升类型的基本原因,注水结构调整是改善层间开采差异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温米油田 井网 水驱完善程度 水驱方向 结构调整 层间差异
下载PDF
井间示踪技术在油水井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程庆甫 胡景伍 +1 位作者 赵强 胡年友 《油气井测试》 2003年第6期46-47,共2页
井间示踪技术是目前成熟和先进的油藏开发动态测试技术之一。对其工作原理、施工工艺的介绍和资料应用表明,该技术对于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油水井的连通性、推进方向和推进速度等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井间示踪测试 油水井 监测 示踪剂 水驱方向 水驱速度
下载PDF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杨家坝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彩霞 《小型油气藏》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在杨家坝油田杨10-3、杨22井组进行了同位素示踪试验,基本搞清了注入水的推进方向和速度,了解了注入水的波及体积,修正了动态分析的部分结论,加深了对该油藏裂缝情况的认识,油田注水调整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杨家坝油田 同位素示踪 注水 水驱方向 水驱速度
下载PDF
油井压力测试技术在安塞油田杏河区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聂贵岭 张亚利 +4 位作者 杨奎 陈历泾 温勇 常新平 唐红南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41-43,共3页
受地层"三低"条件限制及非均质性影响,杏河区地层渗流状况复杂,压力恢复速度缓慢,测试资料受井筒储集效应影响严重,无平面径向流直线,地层渗流特征难于识别,解释模型选取困难,影响试井资料的准确分析及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 受地层"三低"条件限制及非均质性影响,杏河区地层渗流状况复杂,压力恢复速度缓慢,测试资料受井筒储集效应影响严重,无平面径向流直线,地层渗流特征难于识别,解释模型选取困难,影响试井资料的准确分析及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认识地层流体渗流特征,建立试井资料解释模型体系,认识地层油水驱替关系,研究水驱过程中地层渗流特征变化情况,加强试井资料结果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高试井资料分析水平,对历年的试井资料进行重新分析精细解释,为合理进行注采调整,实现区块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压力测试 水驱方向 措施效果
下载PDF
TX断块E_1f_2开发效果评价
9
作者 熊桂林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261-262,共2页
TX块为一常压中质低渗油藏。该断块经过5年开发,先后经历压裂投产—转注水开发—第一次井网加密—第二次井网加密四个开发阶段,由于油井大部分压裂,且井斜大、作业频繁,内部点状注水,导致该块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区块含水高,开发... TX块为一常压中质低渗油藏。该断块经过5年开发,先后经历压裂投产—转注水开发—第一次井网加密—第二次井网加密四个开发阶段,由于油井大部分压裂,且井斜大、作业频繁,内部点状注水,导致该块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区块含水高,开发效果差。为此,对E1f2开展了动态调整及现场试验等前期研究工作,提出开发调整的建议,以期改善该块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水驱方向 压裂 内部点状注水
下载PDF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长庆油田W 区块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怡辰 郑小敏 +2 位作者 温波 王中涛 温柔 《国外测井技术》 2020年第4期62-64,共3页
针对W区块长6油藏分层开发存在平面、层间、层内水驱不均,油藏精细注水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设计以井组为单位,结合现场实施具体井况和测试原理、工艺等因素,优选微量物质示踪剂,开展示踪剂分层监测。本文以区块的问题为导向,以示踪剂监测... 针对W区块长6油藏分层开发存在平面、层间、层内水驱不均,油藏精细注水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设计以井组为单位,结合现场实施具体井况和测试原理、工艺等因素,优选微量物质示踪剂,开展示踪剂分层监测。本文以区块的问题为导向,以示踪剂监测为手段,综合地质研究和生产动态,应用井间示踪剂检测技术研究油水井间连通和水驱状况,分析注入水波及范围和剩余油分布,为下一步调整油藏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 水驱方向 波及范围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庄2断块改变流场改善水驱效果研究
11
作者 桑艳飞 程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16年第12期38-38,共1页
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两高一低开发阶段,水驱效果逐步变差。设立此项目旨在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水驱效率。通过软件的辅助以及借鉴其他油田成功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水动力学调整流场方法为主提出油井调补层、堵... 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两高一低开发阶段,水驱效果逐步变差。设立此项目旨在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水驱效率。通过软件的辅助以及借鉴其他油田成功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水动力学调整流场方法为主提出油井调补层、堵水、转注、水井调剖等措施和调整意见,努力改善断块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2水驱方向剩余油 水动力调整
下载PDF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三类薄差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刚 张影 《采油工程》 2019年第2期32-37,84,共7页
为了判断三类薄差储层油水井的连通情况,合理设计压裂改造半径和施工规模,提高压裂改造措施效果,开展了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三类薄差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采用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对1个井组7个层位进行试验,采用分层测试方式,分层段... 为了判断三类薄差储层油水井的连通情况,合理设计压裂改造半径和施工规模,提高压裂改造措施效果,开展了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三类薄差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采用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对1个井组7个层位进行试验,采用分层测试方式,分层段注入不同种类的示踪剂,分析压裂后连通采油井见剂层位、方向和时间;通过拟合示踪剂采出曲线,准确认识油层连通状况和压裂改造效果。分析示踪剂采出情况可知:A井组注水水驱速度介于1. 77~3. 02m/d之间;c层的连通性最好,注水水驱速度可达3. 02m/d;k—l层的吸水性较差,其连通采油井未见示踪剂采出;压裂能够有效促进油水井之间的连通。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判断油水井连通情况及地层优势水驱方向,为合理设计压裂工艺参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监测 采出曲线 连通 水驱速度 水驱方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