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1
作者 李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217-218,230,共3页
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历史学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或者两者都不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是中外史学家、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至今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话题。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些争论放到中国传统史学中加以宏观考察,... 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历史学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或者两者都不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是中外史学家、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至今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话题。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些争论放到中国传统史学中加以宏观考察,就会发现:史学的求真信念与经世致用的和谐、有效地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史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史学的独特之处,也是它的最重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司马迁 《资治通鉴》 西方传统史学 经世致用 求真与致用 《史记》 司马光 民族精神 史学家
下载PDF
求真与致用:李平心史学研究探析
2
作者 李新冲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0-82,共3页
李平心的史学思想和实践坚持追求真与实。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各领域的研究体现了史学为现实尤其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由于受到时代、立场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李平心在评价太平天国及苏联内政外交诸问题上失之偏颇。
关键词 李平心 史学 求真与致用
下载PDF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被引量:42
3
作者 刘家和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不同学术传统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不同看法,这部分也可以说是问题提出的缘由;第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第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第四,关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以下让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 史学 求真与致用 经世致用 中国史学 相对主义 客观主义 司马迁 优良传统 司马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原文传递
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帆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3,160,共21页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论争。这两个案例集中体现了学者个体学术主张和时代需求之间的纠葛,其实质反映出史家求真与致用的双重情怀如何展现,学术追求和现实政治如何协调,专业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理性,似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两途获得了统一,实现了两全,然此两全伴随着两难,内里深刻的矛盾纠结仍始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真与致用 顾颉刚 傅斯年 费孝通 历史教科书 中华民族是一个
原文传递
《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耕华 朱伟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0,167-168,共10页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仍按要求做审时度势的修订,以保证史书的再版续印。吕思勉则不愿随波逐流地改书,尤其不愿按某种现实的需求来修改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他又不能不顾及社会舆情和商务印书馆的处境。《白话本国史》的二次修改,最终都由商务印书馆编辑代笔,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案例,《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印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老问题:当史学研究的求真与现实社会的致用发生矛盾冲突时,史学家是放弃求真以迎合社会舆情?还是相反?社会的相关方面是希望史学家掩饰真相以保证与现实舆情的一致,还是相反?这个难题,至今似乎还未找到两全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史》 《白话本国史》修订 《白话本国史》案 求真与致用
下载PDF
试说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自序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家和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58-463,共6页
序言意在对《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的结构与作者的思考略作说明。文集分为四辑,第一辑为中国古代史学与经学,说明中国古代史学虽与经学有密切关系,但其兼有常变的通史精神,超越了古代希腊史学局限于当代史的局面;第二辑为比较... 序言意在对《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的结构与作者的思考略作说明。文集分为四辑,第一辑为中国古代史学与经学,说明中国古代史学虽与经学有密切关系,但其兼有常变的通史精神,超越了古代希腊史学局限于当代史的局面;第二辑为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基于个人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又受到林志纯、吴于廑等先生的影响,认为世界史是包含中国史的有机整体,中国史是世界史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历史比较的逻辑基础有了初步的思考;第三辑为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主要通过"赵盾弑其君"等历史事件,说明中国史学求真与致用并重的传统;第四辑为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对黑格尔通过其"世界精神"曲解中国历史进行反驳,探索了中国史学中的历史理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与经学 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求真与致用 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
下载PDF
革命性与学术性交融:郭沫若的学术研究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薛其林 《长沙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47-50,共4页
郭沫若是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旗手"。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是融合中西古今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求真... 郭沫若是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旗手"。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是融合中西古今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求真与致用统一的学术研究"范式",凸显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学术特色 革命性与学术性 求真与致用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学的应有选择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学典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不管你是情愿还是不情愿,你都不能不承认,随着铺天盖地的商潮的到来,随着商业标准——能不能赚钱——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衡量事物有用无用的价值尺度,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了一个“反文化过程”。不能赚钱的“文化”正受到并且越来越受到整... 不管你是情愿还是不情愿,你都不能不承认,随着铺天盖地的商潮的到来,随着商业标准——能不能赚钱——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衡量事物有用无用的价值尺度,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了一个“反文化过程”。不能赚钱的“文化”正受到并且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空前轻蔑。一批“文化人”投笔从商、纵身“下海”是这一点的力证。作为整个文化事业基础学科的历史研究。相对说来是一项更为长远的投资,似与追求短期效应的商业社会尤难相容,其境遇当然不难想见。历史学在被现实政治遗弃之后,复又遭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瞻望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市场经济背景 向内转 历史研究 市场化 求真与致用 走向市场 生存危机 研究历史 现实政治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史学的“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
9
作者 时培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2期155-155,共1页
“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产生于宋元之际,其形成既与传统史学观念的积淀有关,又与少数民族政权史学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从逻辑上观察,该理念所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国”,其史籍、史事也不可灭,树立了无条件存史的信念。“国可灭,史... “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产生于宋元之际,其形成既与传统史学观念的积淀有关,又与少数民族政权史学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从逻辑上观察,该理念所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国”,其史籍、史事也不可灭,树立了无条件存史的信念。“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确立之后,对于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求真与致用的矛盾冲突,在正史纂修与正统论的调适等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意识 正统论 存史 少数民族政权 史学观念 宋元之际 求真与致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