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经僧——求那跋陀罗
1
作者 野树隆昌 林子青 《法音》 1982年第6期19-25,共7页
1980年9月,以中村元博士为团长的日本东方思想学术交流访华团,来访中国佛教协会,由赵朴初会长接见于法源寺,进行了一次佛教友好的交流。本文作者野村隆昌博士是该团的副团长,现任立正大学教授。他根据《梁高僧传.译经篇》的《求那跋陀... 1980年9月,以中村元博士为团长的日本东方思想学术交流访华团,来访中国佛教协会,由赵朴初会长接见于法源寺,进行了一次佛教友好的交流。本文作者野村隆昌博士是该团的副团长,现任立正大学教授。他根据《梁高僧传.译经篇》的《求那跋陀罗传》,参考《宋书》、《南史》等以及各种经录的佛教历史知识,详细地描述这一位印度译经僧波澜重叠的一生经历和译经成就,并穿插着刘宋王室政治斗争的历史故事,写成译经僧求那跋陀罗的传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那跋陀罗 译经 梁高僧传 法源寺 赵朴初 副团长 中村元 杂阿含经 经录 《华严经》
原文传递
南北朝二种《法印经》研究
2
作者 黄夏年 《佛学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244-260,共17页
历史上中国佛教出现过四种专门谈论法印经典的译本,本文以南北朝时期的二种法印经典为例,研究它们的不同变化。北方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圣法印经》,涉及的是"我空法不空"的思想,应该是属于北印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经典,... 历史上中国佛教出现过四种专门谈论法印经典的译本,本文以南北朝时期的二种法印经典为例,研究它们的不同变化。北方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圣法印经》,涉及的是"我空法不空"的思想,应该是属于北印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与另一部《慧印三昧经》是各自分别的经典。但与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杂阿含经》卷三(八〇)从体例到分段,以及内容,基本相同,且字数几乎相等,应是同源的本子,只是在中文表达方面有一定区别。北方法护译出的《佛说圣法印经》译本,传到南方,又与南方求那跋陀罗译出的《杂阿含经》卷三(八〇)(台湾印顺称为《圣法印知见清净经》)相汇,成为中国译经史上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印经 译经 比较研究 南朝 竺法护 求那跋陀罗
下载PDF
菩提树与禅宗的悟法
3
作者 陈洪澜 《魅力中国》 2010年第3X期128-129,共2页
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即觉、智等,常指佛教对真理的觉悟,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称为"菩提"。菩提树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树"、"道树"或译为"阿沛多罗树&qu... 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即觉、智等,常指佛教对真理的觉悟,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称为"菩提"。菩提树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树"、"道树"或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罗树 弘忍 六祖 禅法 佛性 传法偈 南能北秀 求那跋陀罗 法宝坛经 思维修
下载PDF
《楞伽师资记·道信传》管窥
4
作者 中嶋隆藏 《佛学研究》 1994年第0期193-198,共6页
关键词 楞伽师资记 道信 一行三昧 弘忍 求那跋陀罗 般若经 文殊 《坛经》 神会语录 禅法
下载PDF
光孝寺的译经大师(二)
5
作者 微风 《广东佛教》 2003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光孝寺 译经大师 求那跋陀罗 陀法师 佛教 《光孝寺志》佛经翻译
下载PDF
夹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擬)
6
作者 绥遠 智興 知燾 《藏外佛教文献》 CSSCI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题解]《夹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国佛教注疏,八卷。作者不详。《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最早由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该经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主张诸法皆由心造,为印度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其后北魏菩... [题解]《夹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国佛教注疏,八卷。作者不详。《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最早由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该经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主张诸法皆由心造,为印度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其后北魏菩提流支译第二次翻译,名《入楞伽经》,十卷。唐宝叉难陀第三次翻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该经梵本尚存,为尼泊尔传本。1923年由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河口慧海等校正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大乘佛教 求那跋陀罗 南条文雄 如来藏 阿赖耶识 梵本 慧海 中国佛教
原文传递
《杂阿含经》传译再考
7
作者 屈大成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2,共5页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阿含经 出三藏记集 求那跋陀罗 法显 宝云
原文传递
东亚的二鼠比喻谈——说“月之鼠” 被引量:1
8
作者 小峯和明 秦岚 《文史知识》 201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何谓"二鼠比喻谈"?在从古代印度传向世界的佛教故事中,二鼠比喻谈尤其广为人知,并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尽管如此,我还想先在此重新叙述一下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的内容因底本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情节大致如下:旷野中有位男子被大... 何谓"二鼠比喻谈"?在从古代印度传向世界的佛教故事中,二鼠比喻谈尤其广为人知,并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尽管如此,我还想先在此重新叙述一下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的内容因底本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情节大致如下:旷野中有位男子被大象追赶,被逼到断崖边。男子抓住断崖边的树藤跳下去,发现下面有三条龙已经等在那里,旁边还有四条蛇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边 藤蔓 古代印度 出洞 白二 三条 宾头卢 求那跋陀罗 摩诃婆罗多 释迦
原文传递
广州光孝寺简介 被引量:1
9
作者 云峰 《法音》 1986年第6期20-22,共3页
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陆路,即由阿富汗经我国甘肃、新疆而到中原地带;一是水路,即航海到广州港口登岸。广州市光孝寺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一座名刹,是古代中外高僧经常驻锡的佛教道场,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 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陆路,即由阿富汗经我国甘肃、新疆而到中原地带;一是水路,即航海到广州港口登岸。广州市光孝寺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一座名刹,是古代中外高僧经常驻锡的佛教道场,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寺志》载“光孝寺自昙摩耶舍、求那跋陀罗二尊者创建道场,嗣后初祖、六祖先后显迹于此,一时宝坊净域,为震旦称首。千数百年来,宗风远布,实维此方。“(见寺志序文)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按寺址原是西汉越王赵佗的第三世孙赵建德的旧居;三国时代吴国贵族虞翻,因得罪了孙权,被贬到广州,曾在这里讲学,名虞苑;苑内种了很多柯子树,人称柯林。虞翻死后,舍宅建寺,取名“制止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光孝寺 求那跋陀罗 昙摩耶舍 宗风 虞翻 六祖 净域 尊者 中国佛教史 寺内
原文传递
神会禅学思想对禅宗发展的贡献
10
作者 李广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10期46-47,共2页
中国的禅宗,虽然由达摩祖师印度传入了藉教悟宗、凡圣等一,更不随于文教的楞伽宗旨。但是从唐朝的净觉所见的此宗传承,自求那跋陀罗三藏,经菩提达摩、惠可、僧粲、道信、弘忍、神秀等一共七位,撰成传承系谱集一卷,名为《楞伽师资记》,... 中国的禅宗,虽然由达摩祖师印度传入了藉教悟宗、凡圣等一,更不随于文教的楞伽宗旨。但是从唐朝的净觉所见的此宗传承,自求那跋陀罗三藏,经菩提达摩、惠可、僧粲、道信、弘忍、神秀等一共七位,撰成传承系谱集一卷,名为《楞伽师资记》,这是禅宗史上所谓北宗禅的渐修顿悟法门,但还不是后世中国禅宗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师资记 求那跋陀罗 中国禅宗 达摩祖师 禅学思想 菩提达摩 禅宗史 弘忍
原文传递
俗语佛源
11
作者 纯一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30-30,共1页
宿世因缘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把宿世中的种种因缘称为宿缘.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
关键词 授记 法华经 化城喻品 二乘 指前 求那跋陀罗 人说 《华严经》 佛理 梁高僧传
原文传递
禅籍导读之一——《楞伽师资记》游意
12
作者 陈士强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8-30,共3页
《楞伽师资记》,又名《楞伽师资血脉记》,一卷。唐东都(洛阳)沙门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日本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残本为底本,1931年朝鲜金久经整理本为校补本,将它编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关键词 楞伽师资记 楞伽经 求那跋陀罗 《大正藏》 净觉 弘忍 禅法 大英博物馆 泉谷 实叉难陀
原文传递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及其气候环境
13
作者 昌明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28-30,共3页
近读第9期《法音》所载《江泽民总书记在自马寺的一席话》一文,对于一些人认为信仰佛教的人是消极厌世而遁入空门可以消除其误解。江总书记在文中还说:“宗教的形成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毛主席和他的警卫员陈银桥... 近读第9期《法音》所载《江泽民总书记在自马寺的一席话》一文,对于一些人认为信仰佛教的人是消极厌世而遁入空门可以消除其误解。江总书记在文中还说:“宗教的形成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毛主席和他的警卫员陈银桥在一次谈话中也说过“佛教是文化”一语。这些使我联想到我国古圣先贤为传播佛教文化,远涉山川,历尽了千辛万苦。由汉迄宋的千余年间,佛教从印度陆续传入我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传入 信仰佛教 法音 我国民族文化 气候环境 佛国记 陈银 法高僧传 古圣先贤 求那跋陀罗
原文传递
广州光孝寺的菩提树
14
作者 拾文 《法音》 1988年第12期37-,共1页
慧能禅师在黄梅五祖处得法南归,隐居十六年,保任圣心。至仪凤元年(676)始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薙发受具。其戒坛为刘宋时求那跋陀罗三藏所建,并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坛畔有梁天监元年(502)天竺来华... 慧能禅师在黄梅五祖处得法南归,隐居十六年,保任圣心。至仪凤元年(676)始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薙发受具。其戒坛为刘宋时求那跋陀罗三藏所建,并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坛畔有梁天监元年(502)天竺来华的智药三藏自本国携来种植的菩提树一株。智药亦预言“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光孝寺 求那跋陀罗 慧能禅 法性寺 天监 印宗 仪凤 六祖 刘宋 诸天
原文传递
佛典汉译运动之特点与经验
15
作者 刘威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7-10,共4页
关键词 译经 罗什 道安 印度佛教 译主 菩提留支 求那跋陀罗 瑜伽师地论 译场 佛教事业
原文传递
《杂阿含经》研习
16
作者 蔡惠明 《法音》 1988年第11期12-13,共2页
《杂阿含经》是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佛陀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汉译本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祇洹寺所出,宝云传泽,慧观笔受,分为五○卷,与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当。现存本内容次第都有错乱,如卷二十三、二十五,实为《阿育王... 《杂阿含经》是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佛陀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汉译本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祇洹寺所出,宝云传泽,慧观笔受,分为五○卷,与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当。现存本内容次第都有错乱,如卷二十三、二十五,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吕澂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定《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的摩坦理迦(本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阿含经 求那跋陀罗 瑜伽论 慧观 吕澂 摄事 四阿含 缘起法 汉译本 九分教
原文传递
《往生咒》与人间佛教
17
作者 郑僧一 《法音》 1986年第6期14-16,共3页
提到《往生咒》,一般人望文生训,以为只顾死人,不顾生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往生咒》异译本包括《阿弥陀佛说咒》(《大正藏》第369,《续藏经》第一编第一册);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即弥陀大咒(《大正藏》第1317);和... 提到《往生咒》,一般人望文生训,以为只顾死人,不顾生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往生咒》异译本包括《阿弥陀佛说咒》(《大正藏》第369,《续藏经》第一编第一册);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即弥陀大咒(《大正藏》第1317);和刘宋元嘉末年(453)求那跋陀罗奉诏重译的今通行本,出《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大正藏》第368)。此咒后人简称《往生咒》,世所宗尚。《往生咒》以“甘露”(梵语“阿弥利哆”)喻佛法,用步步加强而达高潮的文势,强调“甘露遍洒”,持善遮(制)恶,净化世间的菩萨道。《神力传》劝谕修持,把重点放在“现世”:“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头)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隐通稳),临命终时任运往生”。“阿弥陀”意译即“无量光”。佛教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生咒 人间佛教 阿弥陀 求那跋陀罗 实叉难陀 菩萨道 《大正藏》 不思议 修持 无量寿经
原文传递
《解深密经·圆测疏》后六卷还译序
18
作者 赵朴初 《法音》 1981年第1期38-,34,共2页
《解深密经》自刘宋求那跋陀罗创翻,中经元魏菩提留支、陈真谛两家,至唐玄奘法师,凡有四译。其中宋、陈两译仅节取全经少分。魏、唐二本为全译而品目开合略别。此经境、行、果三,赅摄无余。陀那深细,明身心之一如;如来成事,显佛地之业用... 《解深密经》自刘宋求那跋陀罗创翻,中经元魏菩提留支、陈真谛两家,至唐玄奘法师,凡有四译。其中宋、陈两译仅节取全经少分。魏、唐二本为全译而品目开合略别。此经境、行、果三,赅摄无余。陀那深细,明身心之一如;如来成事,显佛地之业用;判三时之浅深,畅一乘之宗极;闸止观于瑜伽,辨了义于三性;理事悉备,要言不烦;诚大乘之纲领,法相之钤键也。昔玄奘法师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为讲《瑜伽论》三遍,而此经除序品外,全文收入《瑜伽论》(卷75—78)中,故奘师于此经可云尽得戒贤之心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深密经 圆测 瑜伽论 菩提留支 求那跋陀罗 那烂陀寺 戒贤法师 玄奘法师 止观 序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