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汇流关系LID降雨控制方式分析检验 被引量:5
1
作者 申红彬 徐宗学 +1 位作者 张书函 李其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8-588,共11页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作为城市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重要目标之一,对降雨选用何种控制模式(方式)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监测检验,对不同汇流关系下LID降雨控制方式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研究。理论分析结果表...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作为城市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重要目标之一,对降雨选用何种控制模式(方式)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监测检验,对不同汇流关系下LID降雨控制方式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研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LID设施与不透水地表之间依汇流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串联、并联两种关系形式,分别对应不同的降雨控制方式。对于小于设计降雨量的降雨,前者为场次控制,后者为部分控制;对于大于设计降雨量的降雨,两者均为部分控制。从各场次降雨控制总量来看,前者略大于后者;从对地下水涵养、径流水质改善和流量峰值削减角度而言,前者效果要优于后者。因此,对于LID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检验,不能仅限于降雨总量控制率的统计,还需分析判别LID降雨控制的方式,尽量选用串联的汇流形式。以北京未来科技城为例,对其LID雨水径流控制效果与方式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虽然监测期内雨水总量控制率可以达到≥85%的目标,但对小于设计降雨量的场次降雨未能实现场次控制,原因在于区内不透水车道与两侧绿化带未按规划实现串联布置,后期有待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 汇流关系 串联并联 降雨控制方式 监测检验
下载PDF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关系变化 被引量:28
2
作者 毛北平 吴忠明 +1 位作者 梅军亚 陶武亮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57,共10页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干流监利站同流量下的水位有一定降低,而城陵矶站和螺山站同流量下水位抬升。监利站流量为5000m3/s时水位下降1.0m左右,流量大于15000m3/s时无显著变化;城陵矶站流量为2500m3/s时水位抬高0.4m,流量大于10000m3/s时...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干流监利站同流量下的水位有一定降低,而城陵矶站和螺山站同流量下水位抬升。监利站流量为5000m3/s时水位下降1.0m左右,流量大于15000m3/s时无显著变化;城陵矶站流量为2500m3/s时水位抬高0.4m,流量大于10000m3/s时暂无显著变化;螺山站流量小于15000m3/s时水位无明显变化,但高水时期有所抬高,当流量为35000~45000m3/s时,蓄水后同流量下水位抬高约0.6m。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相互顶托比较严重,顶托关系与两者来流大小的相对关系密不可分。长江与洞庭湖顶托最小的最优流量比(城陵矶站与监利站流量比)在0.55~0.85之间,一般总流量越小,最优流量比越小。近段时期以来,由于四水加之三口分流减小引起城陵矶与监利站流量比减小,导致长江对洞庭湖的顶托加剧,抬高了城陵矶同流量相应水位,但另一方面由于城陵矶流量减小,降低了水位,两者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抵消。现阶段,螺山站同流量下相应城陵矶站水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仅在高水(螺山流量大于等于25000m3/s)同流量下城陵矶水位抬高0.1~0.4m。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出流段水面比降呈逐渐减小趋势,鹿角-莲花塘平均水面比降较1991-2002年平均值减小22.8%,高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减小幅度达到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工程 汇流关系 三峡工程 长江 洞庭湖 变化
原文传递
流域拓扑关系建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先龙 杨勤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86,共5页
水文网络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对流域实际河网水系的一种规范化描述,能够完整反映出流域水文地貌要素的拓扑关系。利用DEM提取流域河网信息,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能够完整反映流域水文地貌要素拓扑关系的矢量流域水文网络模型,并以此探讨流... 水文网络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对流域实际河网水系的一种规范化描述,能够完整反映出流域水文地貌要素的拓扑关系。利用DEM提取流域河网信息,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能够完整反映流域水文地貌要素拓扑关系的矢量流域水文网络模型,并以此探讨流域汇流关系的演算方法。并使用县南沟流域数据进行实验,检验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水文网络模型 拓扑关系 流域汇流关系
下载PDF
Social networks improve leaderless group navigation by facilitating long-distance communica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Nikolai W. F. BODE A. Jamie WOOD Daniel W. FRANKS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29-341,共13页
Group navig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any animals, such as migrating flocks of birds or shoals of fish. One theory states that group membership can improve navigational accuracy compared to limited or less accu... Group navig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any animals, such as migrating flocks of birds or shoals of fish. One theory states that group membership can improve navigational accuracy compared to limited or less accurate individual naviga- tional ability in groups without leaders ("Many-wrongs principle"). Here, we simulate leaderless group navigation that includes social connections as prefer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lying social networks can reduce navigational errors of groups and increase group cohesion. We use network summary statistics, in particular network motifs, to study which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s lead to these improvements. It is networks in which pre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are not clustered, but spread evenly across the group that are advantageous in group navigation 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long-dist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groups. We suggest that our work predicts a base-line for the type of social structure we might expect to find in group-living animals that navigate without lea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ve motion Social networks Group navigation Network motifs Many-wrongs principle Individual-based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