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斯兰教与回族风俗
1
作者 马占元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62-70,共9页
众所周知,回族是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外来民族的大批输入,并同我国的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很明显,伊斯兰教是促进这个民族形成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反映回族人民衣着、饮食... 众所周知,回族是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外来民族的大批输入,并同我国的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很明显,伊斯兰教是促进这个民族形成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反映回族人民衣着、饮食、婚事、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等风俗习惯就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风俗与宗教亳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本文试图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礼节、清洁(卫生)、喜好等方面,谈谈伊斯兰教与回族风俗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兰经》 外来民族 圣纪节 汉克塔布 希吉拉历 羞体 民族形成 清真饭馆 伊玛尼 者那则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中的波斯诗歌
2
作者 沈一鸣 《中国穆斯林》 2023年第2期31-39,共9页
自16世纪中胡登洲(1522-1597)创建经堂教育,中国穆斯林学者在接受儒家教育的同时,或师从来华旅行的中亚苏非学者,或自行寻觅、精研波斯文1作品,从而逐渐具备了用中文阐释和讲解伊斯兰义理的能力。至17世纪,这些穆斯林学者已创作出大量... 自16世纪中胡登洲(1522-1597)创建经堂教育,中国穆斯林学者在接受儒家教育的同时,或师从来华旅行的中亚苏非学者,或自行寻觅、精研波斯文1作品,从而逐渐具备了用中文阐释和讲解伊斯兰义理的能力。至17世纪,这些穆斯林学者已创作出大量伊斯兰汉文译著,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著作种类——“汉克塔布”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登洲 伊斯兰 汉克塔布 汉文译著 经堂教育 儒家教育 苏非 16世纪
原文传递
从元明回回的礼俗之变看汉文伊斯兰教著译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桂萍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2,共9页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回回 礼俗之变 汉克塔布
原文传递
教务工作要围绕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精神积极实践
4
作者 郭承真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16年第5期10-14,共5页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赛俩目!在秋风送爽的日子里,我们召开了伊斯兰教协会教务工作座谈会。过去,还没有开过这样的专业会议,这次会议是一个突破,会议将要交流推广多年来各地伊协教务工作的经验并布置一些工作,这次会议是伊协组织教务工...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赛俩目!在秋风送爽的日子里,我们召开了伊斯兰教协会教务工作座谈会。过去,还没有开过这样的专业会议,这次会议是一个突破,会议将要交流推广多年来各地伊协教务工作的经验并布置一些工作,这次会议是伊协组织教务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同时,这是一次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重要精神的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务工作 穆斯林群众 中国伊协 专业会议 经堂教育 以儒诠经 基本信仰 汉克塔布 伊玛尼 回族穆斯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