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疑和探索:汉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意义
1
作者 袁宪军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5年第1期54-59,共6页
通过对汉姆莱特“Tobe,or not to be”所隐含的意义之哲学挖掘和文本分析,揭示汉姆莱特性格中的怀疑倾向和探索精神所折射的悲剧意义。笔者认为,汉姆莱特从第一个独白的伊始,就表现出对事物极强的怀疑心理和弄清事物真相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汉姆莱特“Tobe,or not to be”所隐含的意义之哲学挖掘和文本分析,揭示汉姆莱特性格中的怀疑倾向和探索精神所折射的悲剧意义。笔者认为,汉姆莱特从第一个独白的伊始,就表现出对事物极强的怀疑心理和弄清事物真相的探索精神,他著名的独白“Tobe,or not to be”承载的不仅仅是对生存意义的怀疑中的生死选择问题,而且还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延续古希腊哲人本体论探索的传统,对事物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汉姆莱特在怀疑和探索过程中所表现的忍受痛苦和折磨的勇气,折射出人的德性和悲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姆莱特 To BE or not to BE 怀疑 探索 悲剧意义
下载PDF
汉姆莱特的石磨——对《汉姆莱特》的新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雷鸥 《大舞台》 2003年第1期8-13,共6页
汉姆莱特是世界戏剧史上一个最为奇特和伟大的艺术形象.从莎士比亚把他搬上舞台至今,这个戏剧人物竟然引起了长达400年的争议.据说全世界每12天就会有一部关于《汉姆莱特》的专著出版,这恐怕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关键词 汉姆莱特 动作线 王后 罪恶 克劳狄斯 丹麦王国 丹麦 婚姻 霍拉
下载PDF
汉姆莱特的石磨(续)——对《汉姆莱特》的新解读
3
作者 雷鸥 《大舞台》 2003年第2期12-18,共7页
三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莪菲莉霞及其父兄都是次要人物,但都对剧情的发展和转折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解读方法对这三个人物都有误会之处.一是对勒替斯的形象,一是对莪菲莉霞和普隆涅斯的作用,没有看个仔细.国内的批评家普遍认为... 三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莪菲莉霞及其父兄都是次要人物,但都对剧情的发展和转折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解读方法对这三个人物都有误会之处.一是对勒替斯的形象,一是对莪菲莉霞和普隆涅斯的作用,没有看个仔细.国内的批评家普遍认为勒替斯不过是个头脑简单的角色,证据是他对妹妹和汉姆莱特恋爱的阻挠、替父报仇时的张扬和听信了克劳狄斯的挑拨与诡计.其实莎翁设置这三个人物,不单有创作技巧方面的需要,也有从侧面渲染汉姆莱特处境的用意.仔细分析勒替斯的一段台词,我们就能发现他的头脑恰恰很不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姆莱特 内心世界 克劳狄斯 普隆涅斯 石磨 粮食加工设备
下载PDF
怀疑和探索:汉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意义
4
作者 袁宪军 《跨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126-135,269,共11页
本文通过对汉姆莱特'To be,or not to be'所隐含的意义之哲学挖掘和文本分析,揭示汉姆莱特性格中的怀疑倾向和探索精神所折射的悲剧意义。笔者认为,汉姆莱特从第一个独白的伊始,就表现出对事物极强的怀疑心理和弄清事物真相的... 本文通过对汉姆莱特'To be,or not to be'所隐含的意义之哲学挖掘和文本分析,揭示汉姆莱特性格中的怀疑倾向和探索精神所折射的悲剧意义。笔者认为,汉姆莱特从第一个独白的伊始,就表现出对事物极强的怀疑心理和弄清事物真相的探索精神,他著名的独白'To be,or not to be'承载的不仅仅是对生存意义的怀疑中的生死选择问题,而且还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延续古希腊哲人本体论探索的传统,对事物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汉姆莱特在怀疑和探索过程中所表现的忍受痛苦和折磨的勇气,折射出人的德性和悲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姆莱特 to be or not to BE 怀疑 探索 悲剧意义
原文传递
关于典型的共性问题
5
作者 王向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64-71,共8页
典型是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而它的共性,则是典型的社会实质性和思想的代表性,它构成了典型的社会本质的内容,对于典型的个性,具有内容的制约性.共性,在哲学的矛盾范畴中,指的是普遍性或绝对性,它渗透在一切个性当... 典型是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而它的共性,则是典型的社会实质性和思想的代表性,它构成了典型的社会本质的内容,对于典型的个性,具有内容的制约性.共性,在哲学的矛盾范畴中,指的是普遍性或绝对性,它渗透在一切个性当中.典型的共性对于典型来说,它起着本质的规定作用和内容的渗透作用.典型的共性是以个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个性中总包括有一定的共性.我们所说的共性,都是我们借助于一定的个性特点所了解到的,如汉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林黛玉的愁苦孤高,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都不是没有共性的个性,而是有共性的个性.也就是说,从这些典型人物的个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一定阶层的某些特点.在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本质的构成中,阶级性的特点是中心,但是它却不是典型共性的唯一内容;而共性中的阶级性也只能是阶级的某些本质方面,也不可能是阶级性的全部.这是我对典型共性的基本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市民阶层 精神胜利法 汉姆莱特 社会本质 艺术形象 小资 韩老六 阶级关系 民族历史
下载PDF
浅议To Be,or Not to Be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晓筠 《语言教育》 1996年第8期2-4,共3页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材 Roads & Ways to Better English 第三册中,有一篇题为 To Be or Not To Be a Vegetarian 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科普文章在题目中所引用的英国伟大的文学家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Hamlet(《汉姆雷特...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材 Roads & Ways to Better English 第三册中,有一篇题为 To Be or Not To Be a Vegetarian 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科普文章在题目中所引用的英国伟大的文学家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Hamlet(《汉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汉姆雷特一段著名独白的首句:“To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朱生豪译)。丹麦王子汉姆雷特在剧中第三幕与父王的阴魂见了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姆雷特 英语专业 朱生豪 科普文章 中所 师范院校 英语语言文学 汉姆莱特 TROUBLE 中第
下载PDF
论演员对于剧本的分析与理解的重要性
7
作者 刘颖 《戏剧之家》 2011年第10期20-20,共1页
演员对剧本的分析是对角色认识与理解的开始,是演员进行创作的开始。只有对剧本与角色不断地进行反复的分析、理解,才能真正创作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一、理解作品的立意,把握作品的主题一个演员,只有弄懂编剧为什么要写... 演员对剧本的分析是对角色认识与理解的开始,是演员进行创作的开始。只有对剧本与角色不断地进行反复的分析、理解,才能真正创作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一、理解作品的立意,把握作品的主题一个演员,只有弄懂编剧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员 导演 剧本 汉姆莱特
下载PDF
逻辑矛盾的表达作用
8
作者 孙佃永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53-55,82,共4页
本文解释了逻辑矛盾的定义,探讨了逻辑矛盾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反驳错误思想;刻画复杂而又曲折的内心世界;幽默诙谐、针砭时弊,令人猛醒.
关键词 表达作用 逻辑矛盾 人物形象 幽默诙谐 特定语境 汉姆莱特 赫留金 张贤亮 范进中举 正面教育
下载PDF
是凡夫俗子,还是悲剧英雄——从奥瑟罗的嫉妒谈起
9
作者 李景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51-55,共5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高大无比的所谓英雄人物。然而,无论汉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亦或麦克佩斯的形象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他们给人们心智上的启迪不曾因时代的变异而减弱。
关键词 奥瑟罗 悲剧英雄 苔丝 性格悲剧 英雄人物 汉姆莱特 悲剧主人公 四大悲剧 爱情理想 思想力量
下载PDF
“古典名剧”何妨现代化
10
作者 司晨 《上海戏剧》 1981年第6期47-,共1页
『戏要常演常新』,此话无人反对;古典名剧的演出风格也要现代化,这就未必人人都肯点头认可了.不久前上海戏剧学院公演《柔密欧与幽丽叶》,导演对莎士比亚原作大胆删剪和调整,在表现手法上则引进了『停格』、『画外音』之类的现代电影技... 『戏要常演常新』,此话无人反对;古典名剧的演出风格也要现代化,这就未必人人都肯点头认可了.不久前上海戏剧学院公演《柔密欧与幽丽叶》,导演对莎士比亚原作大胆删剪和调整,在表现手法上则引进了『停格』、『画外音』之类的现代电影技巧,灯光和音响效果的处理都有新颖独到之处,使这出古典名剧蒙上了一层节奏明快的现代色彩。观众为之耳目一新,叫好声叠起不歇。当然,指责者也不乏其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莎翁?太不严肃了,这是世界名剧啊?』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电影 现代色彩 上海戏剧学院 停格 电影蒙太奇 精神分析学 奥菲丽娅 现代表现 汉姆莱特 当代社会生活
下载PDF
试论托尔斯泰的典型化手法
11
作者 雷成德 《内蒙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66-75,共10页
典型化是人类艺术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举凡世界文学史上的名师巨匠都非常成熟地运用了典型化手法。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莫利哀的《守财奴》、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的... 典型化是人类艺术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举凡世界文学史上的名师巨匠都非常成熟地运用了典型化手法。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莫利哀的《守财奴》、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的《钦差大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丝洛娃 世界文学史 《战争与和平》 汉姆莱特 聂赫留朵夫 葛朗台 人类艺术 列尼 《复活》 列文
下载PDF
关于話剧艺术的哲理性
12
作者 戴厚英 《上海戏剧》 1963年第10期30-35,共6页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文汇报》发表了秋文同志《論話剧艺术的哲理性》一文。讀后,觉得越发糊涂。为了学习,我又讀了六二年四月七日的《文汇报》佐临同志《漫談“戏剧观”》一文,并讀了他們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具有高深的哲理性的作品,同时...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文汇报》发表了秋文同志《論話剧艺术的哲理性》一文。讀后,觉得越发糊涂。为了学习,我又讀了六二年四月七日的《文汇报》佐临同志《漫談“戏剧观”》一文,并讀了他們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具有高深的哲理性的作品,同时也讀了一些我們今天的优秀剧作,把它們做了一番比較,再回过头来思考佐临同志和秋文同志的論点,似乎有点开窍,断断續續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写在这里,錯了,前輩的专家和孝师們一定会不吝指教。什么是艺术的哲理性?在秋文同志的文章里找不出一个具体,明确的答案,有时似乎指辯証规律,有时又指理性因素、思想內容等等袅偻镜故怯幸桓龊喴恼f明,他說:“不仅指一般的思想性,而是指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挖掘到一定的深度”。我觉得这个定义是明确的,什么是艺术的哲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么是艺术 艺术构思 《文汇报》 艺术形象 汉姆莱特 回过头 《浮士德》 戏剧观 戏剧艺术 人生哲理
下载PDF
奇特的感觉
13
作者 叶群健 《瞭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4-35,共2页
奇特的感觉叶群健最近我编了一个集子,名《树上的小鸟》,共十五、六万字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在养病期间写的。编完以后我有一个奇特的感觉:这是我写的东西吗?我不相信这是事实。然而一摞稿子堆在我面前的书桌上,上面... 奇特的感觉叶群健最近我编了一个集子,名《树上的小鸟》,共十五、六万字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在养病期间写的。编完以后我有一个奇特的感觉:这是我写的东西吗?我不相信这是事实。然而一摞稿子堆在我面前的书桌上,上面还有我亲笔写的字。这又是活生生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居们 不寂寞 活下去 我自己 就这样 这一天 第二年 活着 医院检查 汉姆莱特
原文传递
编余琐记
14
作者 叶芝余 《瞭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5-35,共1页
编余琐记叶芝余前年,听说叶君健先生病了,但不知是什么病,君健先生给我的信中也只是说疼痛难忍,不能写作。过了几个月,他有稿件寄来,我想,大概病已痊可,除了在稿件刊出后照例寄去一册刊物外,没有更名问候的话。年尾.接到这篇... 编余琐记叶芝余前年,听说叶君健先生病了,但不知是什么病,君健先生给我的信中也只是说疼痛难忍,不能写作。过了几个月,他有稿件寄来,我想,大概病已痊可,除了在稿件刊出后照例寄去一册刊物外,没有更名问候的话。年尾.接到这篇《奇特的感觉》,才知道他患的是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病已 安徒生童话 可真 汉姆莱特 精神崩溃 人生态度 世界贡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