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家译者研究:群体特征与影响探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袁丽梅 《外语与翻译》 2021年第4期26-31,I0001,共7页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汉学家译者翻译行为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认为他们在译介动机、译介过程与译介产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并据此探讨该译者群体翻译活动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汉学家译...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汉学家译者翻译行为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认为他们在译介动机、译介过程与译介产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并据此探讨该译者群体翻译活动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汉学家译者尊重中国文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基本立场,承认他们在文化外译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不能忽视汉学家译者在选择翻译对象时相对随意、厚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译作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他们普遍缺乏对翻译实践的理论思考等方面的不足,以扬长避短,继续推进与他们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家译者 翻译行为 群体特征 文化外译 影响
下载PDF
汉学家译者文化译介操作规范
2
作者 阳琼 张艳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6-92,共7页
通过自建汉学家英译小说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有关中国文化元素的译介操作规范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发现汉学家译者总体上遵循"以读者为导向,兼顾文化特色性和译文接受性"的操作规范,具体表现为直译显化文化意象、归化顺应读者... 通过自建汉学家英译小说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有关中国文化元素的译介操作规范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发现汉学家译者总体上遵循"以读者为导向,兼顾文化特色性和译文接受性"的操作规范,具体表现为直译显化文化意象、归化顺应读者期待和变译求同文化差异。汉学家译者倾向于对乡土方言、口头称谓、宗教文化词、度量衡单位、特色民俗文化等进行归化处理,采用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释和直译加意译等方式对文化意象进行显化明示,全译变译相结合进行文化译介,出现频次较高的变译方法有增译、阐释、缩译和改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家译者 文化译介 翻译规范
下载PDF
“厚译”厚在哪儿?--对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再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袁丽梅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1,共5页
汉学家译者是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翻译行为受相关汉学研究活动影响显著,尤以"厚译"策略为例,部分汉学家译者倾向于采用文内解释与文外注释等手段对原文信息进行阐发,然而选择哪部分原文信息实施&... 汉学家译者是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翻译行为受相关汉学研究活动影响显著,尤以"厚译"策略为例,部分汉学家译者倾向于采用文内解释与文外注释等手段对原文信息进行阐发,然而选择哪部分原文信息实施"厚译",即"厚译"厚在哪儿却鲜有学者论及。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仅能够推进对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认识,获得其群体行为特征基础上的个体化差异;更能藉此预测汉学家译者产出译文的最终面貌,有助于判断其可能的传播与接受态势,为文化外译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家译者 译者主体性 “厚译” 翻译 汉学研究
原文传递
汉学家英译中国小说中的时空叙事和认知重构:兼谈翻译的认知批评和群体批评
4
作者 谭业升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文聚焦中国小说中出现的多样化时空叙事组构形式以及汉学家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重构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作家利用汉语语言和文体特点进行的偏离性时空叙事组合和设定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对于原作中隐性的时空叙事组构策略,汉学家译者大... 本文聚焦中国小说中出现的多样化时空叙事组构形式以及汉学家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重构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作家利用汉语语言和文体特点进行的偏离性时空叙事组合和设定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对于原作中隐性的时空叙事组构策略,汉学家译者大都采用显性标记的方式进行了时空叙事的重构,也发展了刻意的截显策略,有的取得了满意效果,有的则出现失误或招来争议。在应对原文创造性时空叙事转换策略和偏离性时空设定时,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利用译语的有关标记截显原文叙事认知风格而非形式特征的倾向。时空叙事的组构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是一个涉及视角转换的认知问题。在更大的群体范围内探讨译者的时空叙事认知重构策略,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评判译者的决策。从形式批评到认知批评的拓展,从个体批评到群体批评的拓展,将是翻译批评两个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叙事 视角 汉学家译者 认知批评 群体批评
原文传递
新时期汉学家对英译中国小说读者的范畴化和重新定位 被引量:4
5
作者 谭业升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6,192,共9页
本文从范畴化理论和斯戴宾(Stebbins)的阅读理论出发,对新时期汉学家有关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观念和重新定位进行评述和理论化概括,进一步阐释和明确了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构成、特征和分布形态。文章提出,对新时期的翻译读者进... 本文从范畴化理论和斯戴宾(Stebbins)的阅读理论出发,对新时期汉学家有关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观念和重新定位进行评述和理论化概括,进一步阐释和明确了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构成、特征和分布形态。文章提出,对新时期的翻译读者进行定位,应充分认识新时期英译中国小说读者范畴的异质性、历史性和变动性等特征,明确中国文学国际声誉的实质,关注读者和出版者的双向认知关系,以及分众传播的趋势。在进行读者原型范畴化时,应避免认知定型的局限。开展新时期翻译读者的范畴化研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家译者 中国小说翻译 英语国家读者 范畴化 重新定位
原文传递
汤姆斯汉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以《三国演义》和《今古奇观》英文节译为例
6
作者 彭文青 《明清小说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7-240,共14页
在中国文学外译历程中,汉学家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彼得·佩林·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1790-1855)以其异化的翻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在19世纪古典汉学常见的归化范式中独树一帜。文章以汤姆斯1820年选译并出版的... 在中国文学外译历程中,汉学家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彼得·佩林·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1790-1855)以其异化的翻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在19世纪古典汉学常见的归化范式中独树一帜。文章以汤姆斯1820年选译并出版的两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今古奇观》节译为分析对象,描述译本中字字对译、拟古用词、详细脚注等翻译特色,结合译序、书信回忆录等译者阐发,探究汤姆斯的异化翻译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汉学家译者汤姆斯作为中英两种文学传统之间的文化调解者,采用了有别于古典汉学的翻译模式,表达了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充分尊重,将原作置于更加广阔的本土文学系统之中理解和阐释,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达中国文学作品原貌,从而为中国古典文学译介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斯 汉学家译者 《三国演义》 《今古奇观》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小说译者英语访谈研究(2011—2020)
7
作者 徐敏慧 王熠珂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1年第2期107-118,共12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的主力是汉学家译者群体。本文整理考察了近10年来发表在英语世界的中国现当代小说译者访谈15篇,涉及7位汉学家译者,通过访谈材料研究这一汉学家译者群体隐于文本背后的翻译趋向,包括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理念以及对... 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的主力是汉学家译者群体。本文整理考察了近10年来发表在英语世界的中国现当代小说译者访谈15篇,涉及7位汉学家译者,通过访谈材料研究这一汉学家译者群体隐于文本背后的翻译趋向,包括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理念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态度和认知,并通过汉学家译者视野,探究英语世界的翻译文学生态。同时,发表在英语世界的译者访谈兼具“国际译评”的功能,有助于提升中国现当代小说在世界文学领域的认可度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小说 汉学家译者 英语访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