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唐宋时期关于汉水正源的考辨
被引量:
3
1
作者
马强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皤冢
汉水正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张家山336号汉墓一枚法律残简谈汉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谈古代汉源地理思想史变迁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孟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336号汉墓竹简
汉水正源
氐道
漾水
嶓冢山
原文传递
题名
唐宋时期关于汉水正源的考辨
被引量:
3
1
作者
马强
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出处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文摘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关键词
唐宋时期
皤冢
汉水正源
Keyword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t. Bozhong
source of Hanjiang River
分类号
K928.42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张家山336号汉墓一枚法律残简谈汉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谈古代汉源地理思想史变迁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孟龙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基金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项目批准号:ZWH3154002A)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代历史地图集”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关键词
张家山336号汉墓竹简
汉水正源
氐道
漾水
嶓冢山
Keywords
Zhangjiashan tomb number 336 Han bamboo slips
source of Hanshui River
Didao Road
Yangshui River
Bozhongshan Mountain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7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唐宋时期关于汉水正源的考辨
马强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张家山336号汉墓一枚法律残简谈汉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谈古代汉源地理思想史变迁
马孟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