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简帛文献同形字产生的内在动因探析
1
作者 廖茂婷 陈荣杰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89-97,共9页
同形字是指记词功能不同而形体相同的字。秦汉简帛文献同形字十分丰富,造成该时期同形字大量出现的原因值得关注。本文从汉字的字体、结构和职用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推动其产生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隶变草化等汉字字体演变,汉字构件功能、... 同形字是指记词功能不同而形体相同的字。秦汉简帛文献同形字十分丰富,造成该时期同形字大量出现的原因值得关注。本文从汉字的字体、结构和职用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推动其产生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隶变草化等汉字字体演变,汉字构件功能、构形模式和构形系统的演变趋势,以及整个汉字职能系统的调整是推动秦汉简帛文献同形字产生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文献 同形字 内在动因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用字计量研究及相关工具书设计
2
作者 张再兴 《辞书研究》 2022年第4期85-98,共14页
秦汉简帛文献的用字习惯具有明显的流行度差异和流行期差异。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可以对这种差异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满足这种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相应的工具书《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
关键词 汉简帛文献 用字习惯 用字地位 用字流行期 《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中的“七”及其巫术性蠡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吕亚虎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91-98,共8页
数字是人类对宇宙时空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描述的感性符号,数字"七"便是此类具有象征作用和神秘性能的数字之一。从出土简帛医方资料看,"七"不仅常常被用作巫术性疗法中的象征性动作如摩擦、击打以及唾的动量标准,而... 数字是人类对宇宙时空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描述的感性符号,数字"七"便是此类具有象征作用和神秘性能的数字之一。从出土简帛医方资料看,"七"不仅常常被用作巫术性疗法中的象征性动作如摩擦、击打以及唾的动量标准,而且常常成为巫方用药的剂量、物量以及对不同性别患者进行象征性动作及用药多少的一个标准,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数字"七"已成为中国早期数文化中富含神秘性和巫术性的"模式数字"。"七"之所以具有"模式数字"的性质,这与早期先民对于宇宙空间、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节律的认知等因素有关,而简帛医方中"七"的大量出现也正是此类文化信仰在心理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模式数字“七” 巫术文化
下载PDF
从秦汉简帛文字看“隼”字的分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80-86,共7页
从秦汉出土简帛文字材料出发,结合其他类型古文字,探讨“隼”字的分化发展过程。
关键词 汉简帛文字 分化
下载PDF
基于秦汉简帛语料库的“倍”“背”记词变化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再兴 《励耘语言学刊》 2019年第1期19-32,共14页
现代汉语中记录脊背、违背类意义的'背'字产生于西汉早期。战国楚简中用'怀'字记录脊背、违背类意义。秦文字中用'北'记录脊背义,用'倍'记录违背类义。用字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西汉早期开始,'... 现代汉语中记录脊背、违背类意义的'背'字产生于西汉早期。战国楚简中用'怀'字记录脊背、违背类意义。秦文字中用'北'记录脊背义,用'倍'记录违背类义。用字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西汉早期开始,'北'字增加义符产生'背'字,用来记录脊背义,这一过程在西汉晚期可能已经完成。西汉晚期以后,一直用'倍'字记录的违背类意义也开始用'背'字来记录。魏晋碑刻材料显示,当时的违背类意义用'背'字记录已经相当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语料库 用字 记词
下载PDF
秦汉简帛中的俗文学资料及其研究价值
6
作者 夏利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13-116,共4页
睡虎地秦简《成相篇》,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放马滩秦简《墓主记》把志怪小说的滥觞时间提前了至少五个世纪,改写了俗文学史。... 睡虎地秦简《成相篇》,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放马滩秦简《墓主记》把志怪小说的滥觞时间提前了至少五个世纪,改写了俗文学史。尹湾汉简《神乌赋》的发现丰富了汉赋的种类,把俗赋出现的历史提早了二百多年。出土简帛中的俗文学作品,都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对俗文学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俗文学 资料 价值
下载PDF
出土秦汉简帛书信称谓词之曲指敬称研究
7
作者 汪梅枝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9-93,115,共6页
曲指敬称是书信中独具特色的称谓词,相比其他称谓词语更能显现汉语词汇委婉含蓄的表达特色和对受信人的恭敬之情。全面调查和统计出土秦汉简帛书信中曲指敬称的使用情况,并对比前后不同时代的传世文献,可以发现秦汉书信独树一帜的语言... 曲指敬称是书信中独具特色的称谓词,相比其他称谓词语更能显现汉语词汇委婉含蓄的表达特色和对受信人的恭敬之情。全面调查和统计出土秦汉简帛书信中曲指敬称的使用情况,并对比前后不同时代的传世文献,可以发现秦汉书信独树一帜的语言特色。正确解读这些具有谦敬色彩和委婉风格的敬称词语,探究其产生及消亡的原因,不仅对大型辞书的编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感知书信中蕴含的浓郁情感以及体认汉代礼仪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书信 称谓词 曲指敬称 谦敬语
下载PDF
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的若干认识
8
作者 张再兴 林岚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89-98,共10页
秦汉简帛文献中反映出复杂的用字面貌,从其变化的特点上看,既有趋势性变化,又有非趋势性变化,二者之间还存在过渡性特征。趋势性变化中,单一化发展与多样化发展往往并存,发展演变的路径复杂。而非趋势性变化的产生受到时代、地域等诸多... 秦汉简帛文献中反映出复杂的用字面貌,从其变化的特点上看,既有趋势性变化,又有非趋势性变化,二者之间还存在过渡性特征。趋势性变化中,单一化发展与多样化发展往往并存,发展演变的路径复杂。而非趋势性变化的产生受到时代、地域等诸多社会历史因素影响。因此,用字习惯研究需要具有历史观、系统观与定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字习惯 汉简帛
下载PDF
基于秦汉简帛医药文献分析张仲景对早期经方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登威 顾漫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89-194,共6页
通过比较张仲景学术相关的出土简帛医药文献与传世医药文献,从“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的角度,论述张仲景的学术特征及其对早期经方医学的继承与创新。“善诊脉”论“诊脉”,张仲景之前,诊脉是经脉医学的特征之一,而经方医学甚少诊... 通过比较张仲景学术相关的出土简帛医药文献与传世医药文献,从“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的角度,论述张仲景的学术特征及其对早期经方医学的继承与创新。“善诊脉”论“诊脉”,张仲景之前,诊脉是经脉医学的特征之一,而经方医学甚少诊脉;“明气候”言“望色”,色脉诊是经脉医学的特征之一。陶弘景用“善诊脉明气候”暗示张仲景将经脉医学的色脉合参之法引入经方医学,以指导经方施用;并“以意消息之”,在药味、剂型、剂量等方面,张仲景对早期医方作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变丸散方为汤方,临床中大规模使用汤方,规范汤方的药物剂量,灵活加减化裁汤方等,以应对变化多端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医药文献 张仲景 经方医学 脉诊 色诊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用字习惯考察二则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艳娟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3-669,共7页
基于秦汉简帛文献语料库,以"貣"与"贷","赀"与"訾"两组字为例,全面考察它们在秦汉简帛材料中的使用情况和文献类型分布,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把握秦汉简帛文献用字习惯。
关键词 汉简帛 用字习惯
下载PDF
秦汉简帛中瘅、疝病症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晨光 张如青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第3期77-80,共4页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经方类医书中的病症在秦汉简帛中多有出现。现结合传世文献,对秦汉简帛中瘅、疝两种病症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反映当今学界对这两种病症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 汉简帛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病症 综述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中病愈义字词计量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艳娟 王斯泓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19年第1期81-88,共8页
以秦汉简帛文献中病愈义词为研究对象,从用词与用字两个角度考察其使用情况。用词方面,梳理了秦汉时期简帛文献中病愈义词的使用变化规律。用字方面,从使用频率、文献类型、时代变化等角度考察了{瘳}{愈}等词的用字情况与特点。
关键词 汉简帛 病愈义 {瘳} {愈}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与《说文》新证
13
作者 黄潇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2-74,共3页
秦汉时期的简帛文献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文字和词汇使用的情况,是珍贵的语料文献,为《说文》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利用秦汉简帛文献中的一些用例,可以从"字形新证"和"字义新证"两个方面证实《说文》中的一些收字和说解。
关键词 汉简帛 《说文》 字形 字义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述评
14
作者 黄潇潇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27-129,共3页
20世纪至今,我国各地出土了70余种秦汉简牍帛书文献,它们是研究汉语史的珍贵语料。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文字、语法、音韵、词汇的角度深入发掘了秦汉简帛语料的重要价值,解决了传统语言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是研究难免有一些... 20世纪至今,我国各地出土了70余种秦汉简牍帛书文献,它们是研究汉语史的珍贵语料。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文字、语法、音韵、词汇的角度深入发掘了秦汉简帛语料的重要价值,解决了传统语言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是研究难免有一些不足,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语言研究 述评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中欺骗义字词计量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艳娟 《现代语文》 2019年第10期40-44,共5页
以秦汉简帛文献中的"欺骗"义词为研究对象,从用词与用字两个角度考察其使用情况。用词方面,梳理了秦汉时期简帛文献中"欺骗"义词的使用变化规律。用字方面,从使用频率、文献类型、时代变化等角度考察了诈、谩、诒... 以秦汉简帛文献中的"欺骗"义词为研究对象,从用词与用字两个角度考察其使用情况。用词方面,梳理了秦汉时期简帛文献中"欺骗"义词的使用变化规律。用字方面,从使用频率、文献类型、时代变化等角度考察了诈、谩、诒等词的用字情况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欺骗义 计量考察
下载PDF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16
作者 刘艳娟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98-110,共13页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变与用法,发现秦至西汉中期未见从“也”之字,“它”“也”字形相混大约始于西汉中期以后,随着二字相混,原本从“它"之字开始出现从“也”的变体,这种现象一致持续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此外,后世字书中常见的构件“■”大多是“它”或“也”的另一种楷写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构件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整理的新成果--《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评介
17
作者 楼兰 《辞书研究》 2022年第4期99-105,共7页
用字研究是探索汉字系统发展机制与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大量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给用字研究带来了新方向,这批材料在用字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由张再兴先生(2021)主编的《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 用字研究是探索汉字系统发展机制与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大量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给用字研究带来了新方向,这批材料在用字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由张再兴先生(2021)主编的《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一书,对秦汉时期不同断代简帛文献的用字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是学界内外了解秦汉时期语言特点和汉字面貌乃至校勘传世古籍的重要工具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 文献 断代 用字
下载PDF
秦汉简帛文献“訾”“赀”“资”的字词关系研究
18
作者 王竹勋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4期28-40,49,125,126,共16页
早期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存在改字而使用字“当代化”的现象,导致字典辞书及注疏材料对“訾”“赀”二字在记录财产义上的认识非常混乱。本文利用未经后人改动的出土秦汉简帛文献,从词义角度考察“訾”“赀”“资”的字词关系,从... 早期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存在改字而使用字“当代化”的现象,导致字典辞书及注疏材料对“訾”“赀”二字在记录财产义上的认识非常混乱。本文利用未经后人改动的出土秦汉简帛文献,从词义角度考察“訾”“赀”“资”的字词关系,从而厘清由“赀”替换“訾”来大量记录财产义的时间大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传世文献的相关用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帛 字词关系 典籍用字
下载PDF
基於秦漢簡帛語料庫的“材”“財”記詞考察
19
作者 劉艷娟 張再興 《简帛》 2021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本文基於秦漢簡帛文獻語料庫,梳理了"材""財"的記詞發展情况,發現"材"和"財"都有記{材}{財}{裁}的功能,呈現出記詞的多樣性。但在歷時的發展過程中,兩字的記詞功能都有明顯的集中趨勢,朝着記... 本文基於秦漢簡帛文獻語料庫,梳理了"材""財"的記詞發展情况,發現"材"和"財"都有記{材}{財}{裁}的功能,呈現出記詞的多樣性。但在歷時的發展過程中,兩字的記詞功能都有明顯的集中趨勢,朝着記詞明確化的方向發展。秦漢簡帛中{材}{裁}的用字形式與後世通行用字有所不同,表示才能義的"才"在東漢碑刻中成爲用字主流,{裁}用"裁"出現時間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漢簡文獻 記詞情况
下载PDF
基於秦漢簡帛語料庫的記{杯}用字考察
20
作者 劉艷娟 張再興 《简帛研究》 2020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基於秦漢簡帛語料庫,從使用頻率、文獻類型等方面考察秦漢簡帛中記{杯}之字,可以看到,秦至西漢初期常用“杯”“桮”二字,偶見用“咅”字。西漢中晚期用“杯”“桮”“棓”。從使用頻率上看,“杯”“桮”的使用頻率較高,并且“杯”逐漸... 基於秦漢簡帛語料庫,從使用頻率、文獻類型等方面考察秦漢簡帛中記{杯}之字,可以看到,秦至西漢初期常用“杯”“桮”二字,偶見用“咅”字。西漢中晚期用“杯”“桮”“棓”。從使用頻率上看,“杯”“桮”的使用頻率較高,并且“杯”逐漸取代“桮”,占據優勢地位。“棓”出現較晚,使用頻率較低。在文獻分布方面,“杯”“桮”在遣策和醫方中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棓”見於西北簡中,與表棍棒義的“棓”是同形字關係。此外,“咅”記{杯}是馬王堆漢墓簡帛中特有的用字習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漢簡 {杯} 用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