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简本《老子》“方而不割”四句章段归属考
1
作者 谭宝刚 《荆楚学刊》 2019年第2期5-10,共6页
"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老子》中不但因其章段归属不妥,造成义理不明,而且因其缺乏承上连词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造成语句难通。"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四句不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二章... "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老子》中不但因其章段归属不妥,造成义理不明,而且因其缺乏承上连词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造成语句难通。"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四句不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二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九章),而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一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八章),并且在该四句之前应据传世本补上"是以圣人"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道家思想 汉简本《老子》 出土文献
下载PDF
从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莹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5,166,共9页
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 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究《老子》文本的编纂过程提供了可能。对比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和传世的王弼本《老子》可知,从战国到两汉以至魏晋,《老子》的编辑者们对文本的编纂与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锤炼、校订文字;其二,补充、修改文意;其三,调整语序和篇章结构。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编辑活动蕴含着古老而永恒的编辑理念:强调文本的逻辑性、追求文本的统一性。梳理此间编者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无疑能为中国早期的编辑史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北大汉简本《老子》 王弼本《老子 编辑加工 编辑史
下载PDF
西汉竹简本《老子》首章“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考释 被引量:7
3
作者 白奚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4,127,共7页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晰,阐明了道家关于德的基本思想,揭示了道家式的德同儒家式的德的差异:"上德"是道家式的德,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下德"(包括仁、义、礼等具体内容)是儒家式的德,它们与"自然无为"的标准相违且渐行渐远。因而以"自然""自发"为特征的道家式的德在价值上要高于以"自觉"为特征的儒家式的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本《老子》 上德 下德 自然无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