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移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崇富 《长江学术》 2010年第2期40-47,共8页
笔者分别从音顿、韵式和章法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移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成功移植,不仅增强了中国诗人对外来诗体移植的自信,而且激活了中国文学的潜在力量,从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 笔者分别从音顿、韵式和章法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移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汉语十四行诗对英语十四行诗的成功移植,不仅增强了中国诗人对外来诗体移植的自信,而且激活了中国文学的潜在力量,从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不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十四行诗 形式移植 音顿
下载PDF
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创作的精神价值
2
作者 袁甲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1-13,共3页
学界对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这种特殊的诗体创作缺乏应有的关注度。事实上有不少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各种困难的环境里秘密写作,隐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作打破了意识形态话语改造的政治指向,在一个知识分子精神资源面临枯... 学界对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这种特殊的诗体创作缺乏应有的关注度。事实上有不少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各种困难的环境里秘密写作,隐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作打破了意识形态话语改造的政治指向,在一个知识分子精神资源面临枯竭之时代,用超越性的文学创作,追求着人性美的情感,他们自觉地对个体权利意识的伸张体现了人的自觉,深重的苦难意识更是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延续了人本主义价值的启蒙文化,表现出时代精神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汉语十四行诗 精神价值
下载PDF
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创作概述
3
作者 袁甲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3期71-75,共5页
文革时期,诗歌以创作主体的划分而正式分裂为主流诗歌和地下诗歌两种。坚持十四行诗创作的作家既有九叶派成员在内的老诗人,也有热爱十四行诗的青年作家,他们大多都具有被批判、遭放逐牛棚、五七干校的经历。因为他们写诗一般都没考虑... 文革时期,诗歌以创作主体的划分而正式分裂为主流诗歌和地下诗歌两种。坚持十四行诗创作的作家既有九叶派成员在内的老诗人,也有热爱十四行诗的青年作家,他们大多都具有被批判、遭放逐牛棚、五七干校的经历。因为他们写诗一般都没考虑拿去发表,是给自己或一二友人看的,不必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没必要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以诗歌以真诚的情感体现出对艺术美的追求。诗人大多把诗歌当成苦难生存境遇下的精神支撑,尽可能表达自身对人生的梦想、爱情的得失、青春的困惑、理想的思考、对光明的呼唤,对十四行诗体的形式与格律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十四行诗人以唐湜、孙静轩、吴钧陶、陈明远、肖开、蔡其矫、郑铎等诗人为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汉语十四行诗 创作 概论
下载PDF
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创作审美意蕴研究
4
作者 袁甲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74-78,共5页
深入分析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创作,探讨这一时期诸多诗人诗作中语言叙述与意象的比附,整体上呈现出感性在现实压迫之下的身心困顿、进退维谷。这种情况根源在于理性现实生活的捆绑使得一方面主体内在精神上心灵封闭,一方面在重新思索... 深入分析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诗创作,探讨这一时期诸多诗人诗作中语言叙述与意象的比附,整体上呈现出感性在现实压迫之下的身心困顿、进退维谷。这种情况根源在于理性现实生活的捆绑使得一方面主体内在精神上心灵封闭,一方面在重新思索生命中各种相互牵制的冲突中内在精神逐步觉醒,藉由心灵的崛起主动反抗现实的暴虐,而这种心灵的反抗是一种内化的情感,以一种应有的态度表达加在身躯上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十四行诗 理性与感性 封闭与困顿 逃离与反抗
下载PDF
汉语十四行诗的现代转化——以李金发、朱湘、卞之琳为讨论对象
5
作者 曾琮琇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4期98-115,共18页
在汉语十四行诗发展的过程中,李金发、朱湘、卞之琳的创作颇具代表性。他们的十四行诗积极在现代与格律之间取得平衡,并为传统寻找现代意义,为汉语十四行诗树立新的美学典范。他们的创作实践说明:格律之于汉语十四行诗,试验的意义大于生... 在汉语十四行诗发展的过程中,李金发、朱湘、卞之琳的创作颇具代表性。他们的十四行诗积极在现代与格律之间取得平衡,并为传统寻找现代意义,为汉语十四行诗树立新的美学典范。他们的创作实践说明:格律之于汉语十四行诗,试验的意义大于生产;欧化语言、西方思想与汉语相互融合,是推动十四行诗成为"现代汉诗"之重要诗体的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朱湘 卞之琳 汉语十四行诗 现代转化
下载PDF
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东方之镜》的伦理道德价值
6
作者 江长源 江晨熙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年第3期52-57,共6页
本文旨在揭示《东方之镜》这组诗的道德伦理价值。《东方之镜》揭露出了中国人的种种陋习和劣根性,表现出诗人对这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糟粕的唾弃,此文通过对部分诗篇的赏析,探寻出诗人渴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素养,树立正确... 本文旨在揭示《东方之镜》这组诗的道德伦理价值。《东方之镜》揭露出了中国人的种种陋习和劣根性,表现出诗人对这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糟粕的唾弃,此文通过对部分诗篇的赏析,探寻出诗人渴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良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之镜》 汉语十四行诗 劣根性 伦理道德 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