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汉语之特质反思中国当代文学
1
作者 张法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1,共8页
中国文学是用汉语所创造,汉语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进中,主要是在中西互动中按西方语言的模式进行,其演进在有功劳的同时,也遮蔽了汉语的作为生命体的特质。中国之文是包括西方所定义的文学在内的一切由文字形成的美,当中国之文演... 中国文学是用汉语所创造,汉语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进中,主要是在中西互动中按西方语言的模式进行,其演进在有功劳的同时,也遮蔽了汉语的作为生命体的特质。中国之文是包括西方所定义的文学在内的一切由文字形成的美,当中国之文演进成西方式的文学,有极大必要和功劳的同时,又让当代文学在文学中的地位陷入困境。中国当代文学回到汉语特质,回到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之文,是走出困境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特质 中国当代文学 中西对话 生命体 器物体
下载PDF
汉语风格的存在状态和表述方式 被引量:3
2
作者 丁金国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对汉语风格形态的的认知与解读,一直困扰着语体风格学界。本文认为任何语言的风格形态都深深地镌刻着民族精神的印记,潜隐着民族语言的文化基因。对汉语风格的解读与表述,只能从汉语自身的本质特征出发,去窥探汉语风格论的精髓与奥妙。... 对汉语风格形态的的认知与解读,一直困扰着语体风格学界。本文认为任何语言的风格形态都深深地镌刻着民族精神的印记,潜隐着民族语言的文化基因。对汉语风格的解读与表述,只能从汉语自身的本质特征出发,去窥探汉语风格论的精髓与奥妙。因此,文章从对汉语特质的讨论入手,观察分析了汉语风格的存在状态、解读路径和表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形态 汉语特质 象喻 显性象喻 隐性象喻
下载PDF
浅议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
3
作者 周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34-37,41,共5页
汉语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学作品中。笔者试从汉语语音和汉语语义文化特质两个方面探讨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汉语谐音从形式上看是依据语音来延展的,亦即汉语语音是汉语谐音的形式基础... 汉语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学作品中。笔者试从汉语语音和汉语语义文化特质两个方面探讨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汉语谐音从形式上看是依据语音来延展的,亦即汉语语音是汉语谐音的形式基础;汉语谐音从内容上看是依据汉语语义的民族文化特质来进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转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谐音 汉语语音 内部言语 汉语语义文化特质
下载PDF
试论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
4
作者 周梅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9-52,共4页
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学作品中,试从汉语语音和汉语语义文化特质两个方面探讨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
关键词 汉语谐音 汉语语音 内部言语 汉语语义文化特质
下载PDF
汉外对比研究中的语言观
5
作者 丁金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360,共7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上的“语言转向”,语言世界观问题又重新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对汉语的重新认识。就汉外对比研究而言,语言观的有无和自觉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对比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语言观 任意性 描摹性 汉语特质 方法论
下载PDF
机译中汉语科技文本的模糊特质与译前编辑 被引量:5
6
作者 仲文明 徐佳敏 李芸昕 《中国科技翻译》 2021年第4期36-39,42,共5页
汉语的模糊特质表现为语义外延丰富、逻辑内涵隐晦,这一特征给机器翻译带来理解障碍。科技文本中的"机器非友好型"因素——模糊语义,常见于汉语的隐喻、多义词、隐性逻辑、重复结构及模糊主题词等方面。本文分析了汉语科技文... 汉语的模糊特质表现为语义外延丰富、逻辑内涵隐晦,这一特征给机器翻译带来理解障碍。科技文本中的"机器非友好型"因素——模糊语义,常见于汉语的隐喻、多义词、隐性逻辑、重复结构及模糊主题词等方面。本文分析了汉语科技文本的模糊特质,立足机器翻译实践,探讨汉语科技文本模糊特质的译前编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翻译 科技文本 汉语模糊特质 译前编辑策略
原文传递
解读汉语风格范畴
7
作者 丁金国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51,共8页
文章以汉语本体的结构特征为切入点,分别观察了汉语结构特质与汉语风格范畴之间的制约关系,解读风格的生理、心理及人文根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读汉语风格范畴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关键词 意会与言传 汉语特质 审美共振 元范畴 美觉因子 模糊论
原文传递
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名动关系多视角探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清强 王文斌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9-448,582,共10页
本文从句法、语用和认知这三个视角分别对英汉名动关系进行分析。从句法看,英语名动是分立关系,汉语名动是包含关系;从语用看,英语名词具有陈述功能,汉语动词具有指称功能;从认知看,英语动词名用的概念投射是一种实现过程,汉语动词名用... 本文从句法、语用和认知这三个视角分别对英汉名动关系进行分析。从句法看,英语名动是分立关系,汉语名动是包含关系;从语用看,英语名词具有陈述功能,汉语动词具有指称功能;从认知看,英语动词名用的概念投射是一种实现过程,汉语动词名用的概念投射则属于构成关系。这些差异均反映出英语重动作行为、重时间,而汉语则是重名物、重空间。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均支持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 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名词 动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