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语词汇学习的跨文化障碍克服策略——对汉语背景学生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彭思祥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98-100,共3页
文章以跨文化交际学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汉语背景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出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机制性、文化环境性及差异性和陌生性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克服策略。
关键词 英语词汇学习 跨文化障碍 策略 汉语背景学生
下载PDF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质量提高与本土汉语教师培训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移民国家,政府鼓励学校开设多种语言课程,并为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提供各种鼓励机制。华人移居澳洲最早可追述于19世纪中期,并在近年来增长更为明显。随着华人社区的扩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澳两国紧密...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移民国家,政府鼓励学校开设多种语言课程,并为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提供各种鼓励机制。华人移居澳洲最早可追述于19世纪中期,并在近年来增长更为明显。随着华人社区的扩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澳两国紧密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澳洲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2014年即将颁布的新的全国汉语教学大纲更成为汉语作为澳洲学校科目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透过汉语教学欣欣向荣的表面冷观其实践,汉语教学在澳洲学校的进展却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学习汉语学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高年级汉语学生多为母语留学生,汉语非母语学生语言学习效果不佳因而缺乏成就感,等等。这样的现状和汉语学习本身的难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关,但同时也与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紧密相关。笔者认为,提高澳大利亚学校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准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并喜爱汉语所需采取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加强对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本文旨在阐述和分析当前澳洲本土对汉语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从而为其进一步提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汉语教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 汉语背景学生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学生 教学硕士专业 在职培训 职前教育
下载PDF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被引量:7
3
作者 Jane Orton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已有长达40年的历史,然而汉语的真正推广是发生在过去的20年中。作为学校开设的6门主要外语之一,汉语的学生人数是最少的,导致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其本身的难度,以及缺乏完善的教学法...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已有长达40年的历史,然而汉语的真正推广是发生在过去的20年中。作为学校开设的6门主要外语之一,汉语的学生人数是最少的,导致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其本身的难度,以及缺乏完善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源,这使得汉语学习仅仅成为一个启迪智力的教育体验;其次,大量汉语背景学生的存在也使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无法取得优异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有高达95%的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放弃汉语学习。本文将阐述当前澳大利亚汉语学习现状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汉语 对外汉语 澳州外语教育 国外汉语背景学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4
作者 Hongmei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年第10期51-53,共3页
Linguistic marke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r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Prague School in 1930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aly... Linguistic marke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r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Prague School in 1930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alysis system.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markup languages are mainly pragmatic, which have procedural meaning and no conceptual meaning. Markednes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ymbols,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social life and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 thu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mark. The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noun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ategory of nouns and the opposite nouns. However, Chinese nouns have no strict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heory of mark phenomenon and analyz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Phenomena of Markednes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