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三国华裔学习者汉语认同测量及差异研究
1
作者 王晶 《中国语言战略》 2023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本文以182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华裔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其汉语认同水平现状、差异和原因探析为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了来华留学的中亚三国华裔学习者汉语认同的总体水平以及性别、国籍、区域差异等变量对... 本文以182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华裔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其汉语认同水平现状、差异和原因探析为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了来华留学的中亚三国华裔学习者汉语认同的总体水平以及性别、国籍、区域差异等变量对汉语认同建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中亚三国华裔学习者汉语认同水平总体较高,汉语认知、汉语情感和汉语行为比较均衡。性别对中亚华裔留学生汉语认同无显著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在汉语情感、汉语行为和汉语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国,可能源于乌兹别克斯坦更突出的汉语人才供需矛盾;中亚华裔留学生的汉语认同在汉语情感维度显著高于东南亚华裔留学生,可能源于语言类型近似性和侨居国的语言政策;在汉语行为的探索子维度显著低于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与东南亚有更丰富的华语资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华裔学习者 汉语认同 总体特征 个体差异
下载PDF
汉语认同对鲁迅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小佳 史可欣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0-93,116,共5页
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分析鲁迅翻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动因,研究表明:鲁迅主张"直译"与"硬译"策略,在后期"硬译"策略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时代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的期待等客观历史"事实... 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分析鲁迅翻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动因,研究表明:鲁迅主张"直译"与"硬译"策略,在后期"硬译"策略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时代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的期待等客观历史"事实"的规约所致,且译者及其所代表群体的共同价值认同心理将在其践行翻译思想的过程中予以反映与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鲁迅翻译 “硬译” 汉语认同危机 反思
下载PDF
华裔学习者汉语认同结构模型与形成路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晶 武和平 刘显翠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本文基于427名中亚和东南亚华裔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认同测量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发现和检验汉语认同内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和作用路径,以期探索华裔学习者的汉语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华裔学习者的汉语认同形成机制包含三条直接效... 本文基于427名中亚和东南亚华裔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认同测量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发现和检验汉语认同内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和作用路径,以期探索华裔学习者的汉语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华裔学习者的汉语认同形成机制包含三条直接效应路径和一条中介效应路径。直接效应路径包括:汉语认知对汉语情感的直接效应;汉语认知和汉语情感分别对汉语行动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路径是汉语认知通过汉语情感的中介调节,对汉语行为的总效应。同时,我们发现中亚华裔学习者和东南亚华裔学习者呈现了完全中介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学习者 汉语认同 形成路径 结构模型
下载PDF
全球化视野下汉语认同理念的重构
4
作者 吴瑕 《汉字文化》 2021年第20期77-78,共2页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整个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外国文化浪潮的外部冲击使汉语的认同理念出现了下滑态势。然而,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只有加快国民汉语认同理念...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整个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外国文化浪潮的外部冲击使汉语的认同理念出现了下滑态势。然而,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只有加快国民汉语认同理念的重构,增强对汉语的自信态度,提高汉语意识,重视汉语教育,才能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这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加国家文化魅力,在全球实现汉语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汉语认同 重构
原文传递
清初“词史”观念的确立与建构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宏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陈维崧提出的"词史"理论,借鉴了宋代以来关于"诗史"的理论探讨,适应了清代词学复兴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为清代词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及时总结了明遗民的创作经验,将词赋予存史与补史的意义,富有现实的思考... 陈维崧提出的"词史"理论,借鉴了宋代以来关于"诗史"的理论探讨,适应了清代词学复兴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为清代词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及时总结了明遗民的创作经验,将词赋予存史与补史的意义,富有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化观。和以往词学的发展相同,这一理论也是向诗学中寻找资源,但却与当时诗学的探索同步发展,使得词学原本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变,也使得词进一步在整体意义上具有了更深厚的抒情诗内涵,因而具有崭新的时代特点。"词史"理论不仅顺应了清初词坛尊体的大趋势,而且试图反思历史,对宋元之际的词创作、特别是以《乐府补题》为代表的宋遗民创作细加体会,在"后补题"的唱和中开拓出新的风格。而清初大量的以文为词的现象,发扬了苏轼、辛弃疾的创新精神,则与这种理论互相呼应,成为它在形式上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985工程” 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 哲学社会科学 清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