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连词“和”的偏误分析
1
作者 高霞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88-93,共6页
借助母语进行思维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策略。汉语连词"和"是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分析英语国家学习者汉语连词"和"偏误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理论进行汉、英对比,考察"和&qu... 借助母语进行思维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策略。汉语连词"和"是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分析英语国家学习者汉语连词"和"偏误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理论进行汉、英对比,考察"和"与相应的英语对译词在语义、句法上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学习者母语对其使用"和"的影响,针对偏误提出对英连词"和"的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母语者 偏误分析 汉语连词“和”母语迁移
下载PDF
英、日母语者汉语连词“和”的偏误分析
2
作者 高霞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4-99,共6页
在分析英语国家学习者汉语连词"和"偏误的基础上,通过汉、英对比,分析"和"和相应英语对译词在语义、句法上的区别和联系,考察汉英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和"的特点。同时,以日语背景学习者连词"和&qu... 在分析英语国家学习者汉语连词"和"偏误的基础上,通过汉、英对比,分析"和"和相应英语对译词在语义、句法上的区别和联系,考察汉英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和"的特点。同时,以日语背景学习者连词"和"的偏误为参照,与英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对比,突出英语背景学习者学习汉语连词"和"的特征,最后,提出对英汉语教学连词"和"的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母语者 日语母语者 汉语连词“和” 偏误分析
下载PDF
从中古译经看汉语目的连词形成机制
3
作者 袁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101,共8页
通过中古译经为基本材料,讨论汉语目的连词的来源和形成途径,可以看出,汉语目的连词来自引进行为工具凭借的介词,其形成机制是介词宾语省略(隐含)导致目的连词形成。
关键词 中古译经 汉语目的连词 介词 语法化
下载PDF
近代汉语连词研究
4
作者 席嘉 《长江学术》 2006年第3期169-169,共1页
关键词 汉语连词 语法化 演化特点 关联词语 词类 研究成果 多样性 语境 近代 考源
下载PDF
汉语连词的语法特点及几组词的归类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邓福南 《求索》 1982年第2期81-85,共5页
汉语连词的语法特点是什么,至今研究得不够。有的认为有关联作用的词都是连词,如《马氏文通》把“当是时,楚兵冠诸侯”的“当”、“夫被坚执锐”的“夫”等词列入连词,《新著国语文法》把“我和你谈话一夜,赛过我自己读书十年”的“赛... 汉语连词的语法特点是什么,至今研究得不够。有的认为有关联作用的词都是连词,如《马氏文通》把“当是时,楚兵冠诸侯”的“当”、“夫被坚执锐”的“夫”等词列入连词,《新著国语文法》把“我和你谈话一夜,赛过我自己读书十年”的“赛过”看作“比较连词”;有的认为连词只连接联合关系的词、语、句,而不连接偏正关系的词、语、句,如金兆梓先生认为“衡分连合”的才是连词,“主从连合”的便是介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特点 介词组 汉语连词 词的归类 副词 偏正关系 谓语 介词结构 词语 助词
下载PDF
汉语连词研究的发展和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继超 《韶关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95-99,共5页
一、连词体系的初建时期(1898—1938)据郭锡良的《汉语史讲授提纲》(北大中文系,1984年10月,P、150),甲骨文中就有了连词,可是真正把连词当作语法学体系的一类词来研究的,始见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文通》中指出:“凡虚字用以... 一、连词体系的初建时期(1898—1938)据郭锡良的《汉语史讲授提纲》(北大中文系,1984年10月,P、150),甲骨文中就有了连词,可是真正把连词当作语法学体系的一类词来研究的,始见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文通》中指出:“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故连字界说,明分四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四宗连字,其不为义而有当虚字之称者盖寡。盖皆假借动字,状字以长用。”《文通》给连词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分了小类,谈了连词的来源。《文通》也讲了连词表示的关系,运用的场合及作用。如“承接连字者,所以承接上下之文,而概施于句读之中也。承接连字,惟‘而’‘则’两字,经籍中最习见。”“推拓连字者,所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作文切忌平衍,须层层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连词 连字 介词 汉语语法 马氏文通 语法学体系 语法研究 中国文法 语法体系 虚字
下载PDF
韩国语接续副词与汉语连词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贺志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韩中语言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点。韩国语中的助词、连接语尾以及接续副词共同承担着连接语法单位的作用,但在汉语中仅有连词作为连接素发挥连接功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接续副词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影... 韩中语言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点。韩国语中的助词、连接语尾以及接续副词共同承担着连接语法单位的作用,但在汉语中仅有连词作为连接素发挥连接功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接续副词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影响而造成在韩国语接续副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混乱和错误现象。因此,对中国学生来说,正确认识韩中语言各自的特征,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区分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必将对他们在学习韩国语接续副词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语接续副词 汉语连词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说古汉语连词“仍”的一个义项
8
作者 吴茨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42-44,共3页
说古汉语连词“仍”的一个义项吴茨明“仍”是我国古籍中多见,也是迄今口头和书面语言常用的一个虚词。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的古文献汇编《尚书》中,就都有“仍”这个词出现。《诗·大雅·常武》中有旬云:... 说古汉语连词“仍”的一个义项吴茨明“仍”是我国古籍中多见,也是迄今口头和书面语言常用的一个虚词。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的古文献汇编《尚书》中,就都有“仍”这个词出现。《诗·大雅·常武》中有旬云:“铺敦淮渍,仍执丑虏。”《尚书·顾命》中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连词 《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 层关系 美中不足之处 《诗经》 民国初年 《尚书》 笔记小说
下载PDF
古汉语连词“而”“以”浅考
9
作者 牛守祯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27-28,共2页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和“以”,有时用法相同,但两个词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分述如下.作为连词,“而”的使用范围要比“以”广得多.连词“而”不但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词,短语与短语,而且可以连接句子、句群,使单句构成复句,复句构成句...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和“以”,有时用法相同,但两个词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分述如下.作为连词,“而”的使用范围要比“以”广得多.连词“而”不但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词,短语与短语,而且可以连接句子、句群,使单句构成复句,复句构成句群,句群构成层次段落,这在经典中是随处可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 汉语连词 “以”字 介词“以” 古代汉语 形容词 短语 句群 使用范围 带宾语
下载PDF
古汉语连词“虽”的语义辨释新视角及策略
10
作者 郭堂英 《语文教学研究》 2022年第6期37-40,共4页
古汉语连词“虽”的语义辨释,很多读者都一直依据两点:表示事实性让步转折,解释为“虽然”;表示假设性让步转折,解释为“即使”。在实施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今天,理解“虽”,应主动采用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将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语... 古汉语连词“虽”的语义辨释,很多读者都一直依据两点:表示事实性让步转折,解释为“虽然”;表示假设性让步转折,解释为“即使”。在实施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今天,理解“虽”,应主动采用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将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语境等综合分析,在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连词“虽”语义辨释 新视角及策略
下载PDF
貌合神离——略说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连词同形的文言词语
11
作者 李云锦 《语文知识》 1998年第1期33-35,共3页
在文言作品的教学中,我们常碰到一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连词同形的词语在文句中出现,这类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同形连词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形同而意义不同。例如: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序》)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双音节词 文言词语 汉语连词 同形 文言文 语言单位 语音形式 组合 句子成分
全文增补中
英汉并列连词句法分布之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6-51,共6页
英语和汉语都有表示合取和析取逻辑关系的并列连词,且在句法分布上有同有异。英语并列连词句法分布干净利索,只要求所连接的成分具有平等的语法地位,而没有词性和语言单位层级的限制。汉语并列连词句法分布复杂得多,不仅要求所连接的成... 英语和汉语都有表示合取和析取逻辑关系的并列连词,且在句法分布上有同有异。英语并列连词句法分布干净利索,只要求所连接的成分具有平等的语法地位,而没有词性和语言单位层级的限制。汉语并列连词句法分布复杂得多,不仅要求所连接的成分具有平等的语法地位,而且还有词性和语言单位层级的限制。英、汉析取和合取并列连词都存在交替分布现象,且有共同的逻辑基础。英汉并列连词句法分布的对比,对汉语同义、近义并列连词的辨析,英汉互译时对并列连词的处理,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都很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并列连词 汉语并列连词 句法分布 对比 逻辑关系
下载PDF
连词“和”研究概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俐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80-86,共7页
目前连词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和”的研究则令人瞩目。早期“和”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和规范化,体现在“和”的连、介分工,“和”与“或”的意义区别上。随后转向对“和”的连接成分的探索。各派分歧主要集中在“和”连接动词(词组)与... 目前连词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和”的研究则令人瞩目。早期“和”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和规范化,体现在“和”的连、介分工,“和”与“或”的意义区别上。随后转向对“和”的连接成分的探索。各派分歧主要集中在“和”连接动词(词组)与形容词(词组)时要有什么样的限制条件上。此时期的研究方法偏重于一般形式上的描写,对连接成分的意义类型注意不够。八十年代,则从语义、结构关系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和”的连接功能。此外,对多叠并列成分最后两项用“和”的来源及多叠并列成分连用两个“和”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各家亦有不少异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依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一、对连词“和”的来源及与他类词区别的研究;二、对连词“和”连接成分的研究;三、对连词“和”在多叠并列成分中的运用的研究;就连词“和”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在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术界对汉语连词研究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连词 连接成分 研究概观 并列成分 形容词 连接功能 现代汉语 结构关系 限制条件 八十年代
下载PDF
汉语连词与日语接续(助)词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礼君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40-43,共4页
连词是汉语语法术语,接续词、接续助词是日语语法术语。为行文方便,除特殊情况外,以下将日语接续词、接续助词写作“接续(助)词”。本文拟对连词与接续(助)词的定义、位置及变化、呼应方式等加以比较。 1.0 定义及本文比较范围 1.1 连... 连词是汉语语法术语,接续词、接续助词是日语语法术语。为行文方便,除特殊情况外,以下将日语接续词、接续助词写作“接续(助)词”。本文拟对连词与接续(助)词的定义、位置及变化、呼应方式等加以比较。 1.0 定义及本文比较范围 1.1 连词与接续(助)词的定义 连词,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指那些把词或比词大的语言单位连接起来、表示一定逻辑关系的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连词 日语 分句 接续词 接续助词 句子 副词 汉语语法术语 逻辑关系 连接词
原文传递
面向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因果句型的教育
15
作者 姚巍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3期54-61,共8页
韩国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语法众多,本文以中国学生误用最多的"■"为中心,通过与汉语因果关系连词"因为","由于","以致"的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语法和意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同。希望通过本文的... 韩国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语法众多,本文以中国学生误用最多的"■"为中心,通过与汉语因果关系连词"因为","由于","以致"的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语法和意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同。希望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能够使中国学生更好地掌握韩国语惯用型"■"的语法制约和意义特性,避免出现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因果关系连词 对应关系
下载PDF
英译汉中的补译法
16
作者 吕守贵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87年第1期40-44,共5页
有些英语词,按英语语法可以省略,或者从修辞角度必须省略,可是在英译汉中,必须补上这些词才能把原文意思表达清楚。有些意思英语含蓄,但是汉语却必须明确表达。有时英语中列举事物较多,按汉语习惯应当另加上概括性的词才能使句子的各个... 有些英语词,按英语语法可以省略,或者从修辞角度必须省略,可是在英译汉中,必须补上这些词才能把原文意思表达清楚。有些意思英语含蓄,但是汉语却必须明确表达。有时英语中列举事物较多,按汉语习惯应当另加上概括性的词才能使句子的各个成分关系清楚。还有一些句子需要增加汉语连词或副词才能使上下文语气连贯。这就是英译汉中的补译法。现将英译汉中的补译法归结为十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汉 英语语法 英语例句 译法 汉语习惯 省略 概括性 汉语连词 汉语语法 修辞角度
下载PDF
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永新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3年第1期86-97,共12页
现代汉语连词“和”与英语连词“and”都是最常见、又十分重要的连词。它们都起连接作用;前面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在表示并列关系上两者极其相似。例如:
关键词 英语 汉语连词 “和” and 名词 句子成分 并列关系 连接作用 谓语 词组
原文传递
“以”、“以为”用法辨析
18
作者 殷建久 高建新 《语文月刊》 2001年第3期17-18,共2页
"以"、"以为",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用法也很多,其中的某些用法很容易混淆。因此,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正确理解它们,下面结合示例试加以区分。 (一) "以" (1)感知通过练习获得感性认识。分析下列句中"以... "以"、"以为",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用法也很多,其中的某些用法很容易混淆。因此,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正确理解它们,下面结合示例试加以区分。 (一) "以" (1)感知通过练习获得感性认识。分析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及意义,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法 正确理解 文言文 练习 感性认识 面结合 感知 汉语连词 选出 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