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秘史》记载“答闌 脫^(中)豁斡_(惕) 不察_(勒)^(中)合周”之汉音词汇的解析
1
作者 吉日嘎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学界对于《蒙古秘史》中记载的“赤那孫可兀的答闌脫^(中)豁斡_(惕)不察_(勒)^(中)合周”之汉音句子,统一认为“‘答闌’为‘七十dalan’,‘脫^(中)豁斡_(惕)’为‘锅’(“_(惕)”表示复数),‘不察_(勒)^(中)合周’为‘教滚着’”。该... 学界对于《蒙古秘史》中记载的“赤那孫可兀的答闌脫^(中)豁斡_(惕)不察_(勒)^(中)合周”之汉音句子,统一认为“‘答闌’为‘七十dalan’,‘脫^(中)豁斡_(惕)’为‘锅’(“_(惕)”表示复数),‘不察_(勒)^(中)合周’为‘教滚着’”。该文结合中古蒙古语汉字音写规则,提出了与前期研究有所不同的看法,把该段话解释为“答闌”为表示数量多的意思,“脫^(中)豁斡_(惕)”为“凹”形地的形容词,“不察_(勒)^(中)合周”为动词,表示为“击退”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秘史》 “答闌脫^(中)豁斡_(惕)” 汉音词汇
下载PDF
日语吴音汉音子音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成春有 游衣明 《外语研究》 2004年第3期25-30,共6页
日语汉字读音比较复杂 ,它有音读、训读、熟字训之别 ,音读中还存在吴音、汉音、唐宋音等 ,研究汉语拼音与日语读音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增加掌握汉字读音的准确率。日语的吴音与汉音都是源自我国 ,日语吴音母体是隋唐以前的我... 日语汉字读音比较复杂 ,它有音读、训读、熟字训之别 ,音读中还存在吴音、汉音、唐宋音等 ,研究汉语拼音与日语读音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增加掌握汉字读音的准确率。日语的吴音与汉音都是源自我国 ,日语吴音母体是隋唐以前的我国吴楚语音 ,汉音的母体是隋唐时期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音 ,吴楚语音与中原音的不同以及时代的不同形成日语吴音与汉音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 吴音 汉音 子音 比较
下载PDF
“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与音乐之辨 被引量:3
3
作者 杜红亮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音乐束缚,完成了乐府歌辞向乐府诗的转变。"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创作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凸显出魏晋文学的自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曹诗歌 汉音 魏响 文学自觉
下载PDF
从“汉音”到“魏响”——试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鹏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16-120,共5页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一般只被看作三曹创作的附庸.其实,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成 就.文章从“汉音”与“魏响”的精神实质和不同表现角度关照建安七子的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其创作在艺术表 现和情感内容2个方面都体现了从...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一般只被看作三曹创作的附庸.其实,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成 就.文章从“汉音”与“魏响”的精神实质和不同表现角度关照建安七子的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其创作在艺术表 现和情感内容2个方面都体现了从“汉音”到“魏响”的历史传承.从大的方面看,是从两汉以上到魏晋以下的过 渡;从小的方面看,是从曹操到曹丕、曹植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七子 汉音 魏响 文学史地位
下载PDF
论“操诗属汉音、丕植诗属魏响”——兼及“文学自觉说”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文不直接论述目前学术界热烈争论的“文学自觉说”,而是以考察汉魏诗歌之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的不同,对“操诗属汉音、丕植属魏响”之说的合理内核予以挖掘,兼及“
关键词 汉魏诗歌之异 操诗属汉音、丕植属魏响 文学自觉说
下载PDF
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曹操诗文艺术精神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鹏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3-67,共5页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诗文风格 汉音 魏响
下载PDF
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
7
作者 叶飞 王宏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 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淡化叙事而侧重情感抒发,尚作用而远自然,由慷慨激昂转向温婉轻靡的审美取向,构成了"魏响"的核心要义。阮籍融随兴寓言、玄思意趣于一体,比、赋连用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别调"的独特风貌。沈德潜以"汉音""魏响""别调"定位魏诗,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清代格调派取法更广的诗学倾向,纠正了前代诗学以"建安风骨"代指魏诗的偏颇,更加准确地揭示出魏诗的总体特征、流变轨迹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魏诗 汉音 魏响 别调
下载PDF
也论“汉音”与“魏响”:“三曹”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
8
作者 黄志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124,共5页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曹 汉音 魏响
下载PDF
英汉音韵表意功能对比探微
9
作者 唐跃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5-78,共4页
本文从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音韵的表意功能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和汉语音韵的主要手段押韵和拟声方面的异同,通过丰富生动的语例及多重角度的分析,认为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在音韵表意的修辞方法上各有不同,但都是借助... 本文从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音韵的表意功能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和汉语音韵的主要手段押韵和拟声方面的异同,通过丰富生动的语例及多重角度的分析,认为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在音韵表意的修辞方法上各有不同,但都是借助语言表情寄意的功能达到寓情这意的效果,赋予语言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赋予语言妙不可言的音乐美与和谐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 语音 英汉语 表意功能 语言对比 汉音 达意 比分 创造力 生动
下载PDF
汉字音读中的吴音与汉音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福生 《上海翻译》 2001年第3期42-45,共4页
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读音的分析 ,找到与部分汉字的读法与字义之间的某种联系 ,发现其中一些特殊的规律与现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加深理解 ,提高记忆的效果。
关键词 日语读音 吴音 汉音
下载PDF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被引量:30
11
作者 何善芬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6-49,6,共5页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何善芬英语和汉语各自有一套区别词义的音位,不仅如此,各个音位在音节或词中分布的位置与组合方式两种语言也各有特点。比如说汉语普通话里的辅音只有/n/和//可出现在词尾,如“安”〔an55〕,“昂”〔a...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何善芬英语和汉语各自有一套区别词义的音位,不仅如此,各个音位在音节或词中分布的位置与组合方式两种语言也各有特点。比如说汉语普通话里的辅音只有/n/和//可出现在词尾,如“安”〔an55〕,“昂”〔a35〕;而英语的辅音除/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音群 音节结构 开音节 汉语普通话 英语 元音 词尾 汉音 普通话音节 汉语音节
下载PDF
针对中小学生汉音拼注英语单词读音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波 王晓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本文从中小学"汉音拼注"现象入手,深入分析"汉音拼注法"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其特点,并从思想认识(其不可避免性,初期有利性)、后果影响(其中后期复杂性,深远性),深化创新(其转换的肤浅性),这三方面深入阐述相应的可... 本文从中小学"汉音拼注"现象入手,深入分析"汉音拼注法"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其特点,并从思想认识(其不可避免性,初期有利性)、后果影响(其中后期复杂性,深远性),深化创新(其转换的肤浅性),这三方面深入阐述相应的可行性对策。笔者对中小学生"汉音拼注法"现象坚持"疏而导之,创新利用"的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小学生 汉音拼注法 原因 特点 对策
下载PDF
汉音与《广韵》四等韵之介音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亚东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利用日文汉音资料对《广韵》四等韵之介音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在日语说来,汉语的介音I(u)在音节里是不存在的”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在《广韵》时代,四等韵之介音还尚未出现。同时将日语历史假名用法与现代假名用法进行对照... 利用日文汉音资料对《广韵》四等韵之介音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在日语说来,汉语的介音I(u)在音节里是不存在的”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在《广韵》时代,四等韵之介音还尚未出现。同时将日语历史假名用法与现代假名用法进行对照,提出了在日语音韵系统中存在“准拗音”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韵》 日语 假名 音韵 四等韵 介音 汉音
下载PDF
英汉音素的辨别 被引量:6
14
作者 缪鹏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42-143,共2页
音素的正确发音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英汉音素的辩别既方便语言教学,也增添语言教学的乐趣.英汉语有许多元音虽然很相似,但在许多方面又相异,例如:开口度,舌位,唇形以及音色等.英语的辅音和汉语的声母更有显著的异同.有些英语辅音... 音素的正确发音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英汉音素的辩别既方便语言教学,也增添语言教学的乐趣.英汉语有许多元音虽然很相似,但在许多方面又相异,例如:开口度,舌位,唇形以及音色等.英语的辅音和汉语的声母更有显著的异同.有些英语辅音已成为初学者的主要阻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从小就未学过纯粹的汉语辅音,即辅音本来的音值.我经常听到美国人抱怨说汉语发音比较难,又听说中国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比较弱.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发音问题.发音要准,这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发音不准就一定很难学好语言,尤其是口语;.而发音要准,首先就要能分辨和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音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准确地细致地指出两种语言各种音素的异同,那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音 英语辅音 汉语声母 音素 口腔肌肉 双元音 语言教学 韵母 舌位 中国学生
下载PDF
藏译汉音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校注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季文 《语言研究》 1982年第1期228-248,共21页
一题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Pt.448号,是一篇用藏文音译汉文的材料。1950年,拉鲁(Lalou)在她所编的敦煌藏文写经本目录中指出这份材料的汉文原本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1958年,西门华德(Walter Simon... 一题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Pt.448号,是一篇用藏文音译汉文的材料。1950年,拉鲁(Lalou)在她所编的敦煌藏文写经本目录中指出这份材料的汉文原本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1958年,西门华德(Walter Simon)在《记汉藏对音本》一文中,引用了这份材料的一部分,并注出了汉文;1959年,周达甫先生将西门华德的这篇文章译成汉文,发表在《现代佛学》上。由于西门华德在他的文章中只引用了《心经》的前六行,还不到全文的一半,而且在《现代佛学》上刊印时,又错了很多,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把全文准确地介绍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蜜 心经 藏文写本 汉音 般若 音译 国家图书馆 现代 敦煌 对音
下载PDF
从日语汉音看八世纪长安方音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吉尧 《语言研究》 1987年第2期57-70,共14页
古汉语与外族语言的对音材料,是研究古汉语方音的重要资料。三十年代,罗常培先生曾根据敦煌《千字文》等几种写本和《唐蕃合盟碑》里的汉藏对音著有《唐五代西北方音》,揭示了八世纪到十世纪西北方音(以下简称"西北方音")的概... 古汉语与外族语言的对音材料,是研究古汉语方音的重要资料。三十年代,罗常培先生曾根据敦煌《千字文》等几种写本和《唐蕃合盟碑》里的汉藏对音著有《唐五代西北方音》,揭示了八世纪到十世纪西北方音(以下简称"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了重要贡献。本文打算通过对日语汉音的考察,将与西北方音有密切关系的八世纪长安方音一番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方音 汉音 长安 日语 元音 中古汉语 语音特点 千字文 唇音 汉语语音史
下载PDF
关于日語汉字音中的吴音和汉音 被引量:2
17
作者 晋学新 《外国语文》 1986年第4期63-71,共9页
一、吴音和汉音的历史 吴音和汉音是日语汉字音中的二个读音系统。“吴音”是汉音传入日本以前在日本形成的汉字读音,有“对马音”、“推古音”之称。“汉音”是日本与我国的隋、唐朝往来时模拟我国当时的都城长安和洛阳的音系形成的汉... 一、吴音和汉音的历史 吴音和汉音是日语汉字音中的二个读音系统。“吴音”是汉音传入日本以前在日本形成的汉字读音,有“对马音”、“推古音”之称。“汉音”是日本与我国的隋、唐朝往来时模拟我国当时的都城长安和洛阳的音系形成的汉字读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音 吴音 汉音 汉字读音 日语汉字 都城长安 日本 音系 古音 洛阳
下载PDF
论网络语言中的英谐汉音词修辞性质及其生成动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一辰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6-59,共4页
英谐汉音是网络环境催生出的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表面看是意义无关的两种符号替换,实质上是一种跨语种杂糅的无关谐音现象。这种特殊修辞方式的生成动因主要源自于网民在语言使用中的普遍存在的游戏化心态。其中,英谐汉音词的谐音对应... 英谐汉音是网络环境催生出的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表面看是意义无关的两种符号替换,实质上是一种跨语种杂糅的无关谐音现象。这种特殊修辞方式的生成动因主要源自于网民在语言使用中的普遍存在的游戏化心态。其中,英谐汉音词的谐音对应方式不管是在英汉词汇数量的对应上,还是在语音的对应形式上都是随意的,体现了一种游戏语言的操控感;其次,英语与汉语之间跨物种词的混搭造成的强烈形式反差以及英汉之间内涵差异较大词汇进行的谐音替代,激发了一种游戏语言的谐趣感;再次,英谐汉音的修辞方式涉及了两种语码的熟练转换与操纵,体现了一种游戏语言的优越感。同时,在英谐汉音词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语言规范与变异的统一。只有理性引导、合理运用,有规则、有节制地谐音,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英谐汉音 游戏化心态 修辞
下载PDF
「呉音と漢音」的探悉
19
作者 李宏香 徐永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5-56,共2页
日语专业的学生,从了解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弄清"呉音"和"漢音"这两个术语的出处。通过阅读多篇史料,对这两个词汇的由来、应用与变迁进行探讨。
关键词 吴音 漢音 由来 变迁
下载PDF
试论日语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和惯用音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庆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75-80,共6页
引言日语是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日语中由汉字构成的词,通常称之为汉字词。众所周知,日语里有大量的汉字词存在。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64年进行的词汇调查表明,现代日语中汉字词占40%以上。
关键词 中原地区 遣唐使 汉音 长安 吴音 江南地区 儒家 汉字词 国语 唐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