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雪峰山前缘油气聚集及烃源对比——南方构造问题之三 被引量:11
1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3 位作者 陈玉华 潘文蕾 瞿常博 饶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凤凰县水打田、阿拉营、慈利县南山坪、麻江等一系列裂隙—背斜型(沥青)古油藏。在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上古生界地层中形成赤壁市北门岔、慈利县苗市等断展背斜型油藏及油苗。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这些古油藏(沥青)的形成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接受了中扬子早古生代克拉通周边坳陷的盆地中,斜坡相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及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向台地方向运移时,聚集在推覆体前缘的"X"形裂隙带及断展背斜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推覆体 裂隙-背斜型古油藏 烃源对比 江南-雪峰
下载PDF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被引量:39
2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胡明霞 刘运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7,132,共9页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地壳拆离成若干“薄岩席”,并沿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和推覆,使得板内古生界盆地的沉积盖层产生侏罗山式的褶皱与叠复,层间出现剪切与滑脱等由强及弱的递进变形改造和缩短,以达到中、上地壳剖面的平衡。文中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认为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范畴,而是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同时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 构造属性 韧性剪切带 江南雪峰山
下载PDF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被引量:61
3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刘运黎 翟常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1-809,共9页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来源和主导因素,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 构造属性 基底拆离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