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浙沿海台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佳 王燕妮 左军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5-221,共7页
对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路径分布、发生频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浙沿海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90%以上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其余在南海生成。按其对江浙沿海的影响程度分类,得到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3种主要路径... 对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路径分布、发生频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浙沿海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90%以上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其余在南海生成。按其对江浙沿海的影响程度分类,得到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3种主要路径特征。台风主要在每年的5—11月进入江浙沿海,8月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达到最大值;台风频数存在5—6年显著周期;21世纪以来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逐渐减少,气旋能量逐年减弱。江浙沿海台风南多北少,浙江省(包括上海市)台风登陆次数较多,江苏省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弱,基本无台风登陆。由于杭州湾附近特殊的水文环境和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成为奇特的台风零区,其附近基本无台风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江浙沿海 统计特征 舟山群岛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潘威 王美苏 满志敏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123-127,共5页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小波分析显示1640-1690年代和1800-1830年代,Td变化分别存在4~8a和6~8a的准周期现象,但其他时段周期性规律很不显著。MTC与ATC之间缺乏年际和年代际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研究Td分布无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台风影响陆地时间与全球冷暖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仅发现17世纪早期的增暖与Td值放大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活动时间 清代 江浙沿海
下载PDF
江浙沿海模型台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长胜 秦曾灏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11-18,共8页
In order to test dynamic response of storm serges to the track, the intensity and the speed of typhoon on the coastal areas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the authors have made an attempt to simulate the model tyh... In order to test dynamic response of storm serges to the track, the intensity and the speed of typhoon on the coastal areas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the authors have made an attempt to simulate the model tyhoon surges on that regions. This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finite-difference scheme with the quadratic conservation. The model tyhoons have been assumed to hit the coast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along the five main tracks and to be different in the intensity and the travelling speed respectively, By this computation some conclusions which are useful to further simulate typhoon surges on those regions have been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沿海地区 台风暴潮 数值模拟 二次守恒差分格式 初始条件
下载PDF
江浙沿海“送船”习俗的发展和探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政禹 《海交史研究》 2019年第2期90-101,共12页
“送船”是沿海居民以纸船或真船的形式送走瘟疫灾祸的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境内平安,更有保障海上安全和渔业丰收之意。从江浙沿海“送船”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送船”习俗在仪式流程、祭祀内容和神灵传说上与内陆... “送船”是沿海居民以纸船或真船的形式送走瘟疫灾祸的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境内平安,更有保障海上安全和渔业丰收之意。从江浙沿海“送船”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送船”习俗在仪式流程、祭祀内容和神灵传说上与内陆“送瘟船”习俗有着密切联系。今天流行于江浙沿海的“送船”仪式,其核心内容应是“送瘟船”,其发展传播路径应为从内陆到沿海,其宗教属性应为佛道兼容,其本质是海洋文化对内陆习俗的吸收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船 送瘟船 江浙沿海
下载PDF
江浙沿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目标定位与关键举措 被引量:1
5
作者 翟仁祥 《大陆桥视野》 2020年第12期32-35,38,共5页
江浙沿海地区是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赋予这一地区新的目标定位和使命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江浙沿海地区要围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明确自身目标定位,创新关键举措,江... 江浙沿海地区是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赋予这一地区新的目标定位和使命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江浙沿海地区要围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明确自身目标定位,创新关键举措,江浙沿海地区基于临海最大优势、对标上海龙头地位,江浙沿海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从组建长三角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办公室、设立长三角陆海统筹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交通带建设等五个角度,把江浙沿海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和全国沿海经济带高质发展的增长极和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的更大作为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国家战略 江浙沿海 目标定位 关键举措
下载PDF
晚清朱正元与《江浙闽沿海图说》
6
作者 白斌 夏攀 黄佳仪 《上海地方志》 2021年第4期37-42,95,共7页
中国的地图测绘在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就受到西方地图测绘方法的影响。晚清时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并系统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学习的朱正元,在融合中西地图测绘理念的基础上,编撰与《御览江浙闽沿海图》相配套的《江浙闽沿海图说》。朱正... 中国的地图测绘在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就受到西方地图测绘方法的影响。晚清时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并系统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学习的朱正元,在融合中西地图测绘理念的基础上,编撰与《御览江浙闽沿海图》相配套的《江浙闽沿海图说》。朱正元的《江浙闽沿海图说》是对19世纪末期中国江苏、浙江和福建三省沿海的总体描述,分成三本单独刊行,体例一致。每本均有正文和附海岛表组成,其中正文分冲要、钤辖等15个条目,附海岛表分岛名、偏度等11个条目。本书在文字、单位、内容、译名等四个方面受到西方地图编纂体例的影响,其丰富的海防、海洋经济、海洋地理数据和说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近代中国海洋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沿海图说》 朱正元 海防 晚清
下载PDF
广西与江苏、浙江创新能力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立新 《桂海论丛》 2011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从创新环境、创新市场、知识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广西与江苏、浙江进行比较研究。广西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缺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创新环境没有建设到位。促进广西经济快速发展... 从创新环境、创新市场、知识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广西与江苏、浙江进行比较研究。广西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缺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创新环境没有建设到位。促进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并达到江浙沿海等省的水平,必须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服务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广西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江浙沿海 创新能力 比较
下载PDF
Quantifying Land Use Change in Zhejiang Coastal Region,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ETM+Images 被引量:21
8
作者 DING Han WANG Ren-Chao +3 位作者 WU Jia-Ping ZHOU Bin SHI Zhou DING Li-Xi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12-720,共9页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and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ETM+) images in 1985, 1986, 1993, 1994 and 2001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LUCC) in the Zhejiang coastal region wi...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and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ETM+) images in 1985, 1986, 1993, 1994 and 2001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LUCC) in the Zhejiang coastal region with a stratifie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in conjunction with visual interpretation and to attempt 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In level I an overall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was achieved using a modified Anderson's Ⅰ/Ⅱ/Ⅲ-level classification scheme.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t Anderson level Ⅰ were 89.7% (1985), 91.6% (1993), and 90.4% (2001). The most rapid land use change was a dramatic increase in urban or built-up areas, which quadrupled from 1985 to 2001. Over 90% of this newly expanded built-up area was originally paddy fields or other cropland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Zhejiang coastal region, urban land expansion was spatially uneven. Temporally, land use development did not stabilized, and the two study periods of time (1985-1993 and 1993-2001) had different transition styles.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otal population,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were all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urban or built-up area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urban spraw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cities and town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six subgroups, which may help decision makers improve land use for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region driving factors land use change urban spraw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