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环境演变和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徐时强 萧家仪 +3 位作者 肖霞云 高亚玮 韩艳 祁国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考古学发现江淮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6 300~5 500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 考古学发现江淮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6 300~5 500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000aBP,陆地东扩、多道沙堤演化及古泻湖发育,形成低洼的里下河地区。适宜的水汽环境繁育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大型哺乳动物,为古代先民居住提供了适宜的居住地和食物资源。岳石文化末期(3 450aBP稍后),气候温和略干,江淮东部长期处于盐沼环境,且海潮成灾,导致先民迁徙,古文化出现断歇。古环境演变对江淮东部史前文化的兴衰驱动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遗址 古环境 江淮东部
下载PDF
江淮东部早期聚落与城镇空间形态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饶 董卫 《小城镇建设》 2016年第4期24-30,共7页
文章结合历史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古学、城乡规划学等,对江淮东部先秦及秦汉时期聚落、城邑的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及形态进行初步探讨;将考古遗址、早期城镇分布、岸线变迁、水系演变、道路交通等要素按时空定位,较理性全面的呈现聚... 文章结合历史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古学、城乡规划学等,对江淮东部先秦及秦汉时期聚落、城邑的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及形态进行初步探讨;将考古遗址、早期城镇分布、岸线变迁、水系演变、道路交通等要素按时空定位,较理性全面的呈现聚落形态的演进过程,总结宏观聚落形态演变的特点,找出典型的聚落和城邑,并对其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聚落 城市 形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浅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雁冰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共6页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以青墩遗址、龙虬庄遗址和青莲岗遗址为重点研究对 象,分三个阶段,从生产工具、陶器、自然遗物三个角度来探讨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 代农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即早期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中期...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以青墩遗址、龙虬庄遗址和青莲岗遗址为重点研究对 象,分三个阶段,从生产工具、陶器、自然遗物三个角度来探讨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 代农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即早期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中期渔猎 经济与稻作经济互补→晚期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经济为辅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地区 新石器时代 农业经济
下载PDF
江淮东部平原晚更新世末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4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7 位作者 朱诚 张文卿 孙小玲 路曙光 李肖雪 张润泽 王斌斌 李如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54-462,共9页
在对位于江淮东部平原的江苏兴化蒋家舍地层剖面进行野外考察采样、AMS14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的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27.9-13.5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高,植物的科属也丰富。其中,27.9... 在对位于江淮东部平原的江苏兴化蒋家舍地层剖面进行野外考察采样、AMS14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的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27.9-13.5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高,植物的科属也丰富。其中,27.9-26.7cal.ka BP、14.5-14.2cal.ka BP时段研究区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而26.7-14.5cal.ka BP期间地层出现沉积间断,气候寒冷干燥;14.2-13.5cal.ka BP时段草本植物含量较高,总体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气候温凉稍干。2)13.5-12.6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较低,植物的科属也较贫乏,木本植物所占百分比较低,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其中,13.5-12.8cal.ka BP为覆盖度趋低的针阔叶混交林或草原植被,气候向干冷发展,12.8-12.6cal.ka BP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木本植物含量有所上升,反映气候稍暖湿。3)针叶乔木松属花粉和蕨类植物水蕨科植物孢子在剖面中自下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类出现率较低,这种现象跟当地现代植被的植物组合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平原 晚更新世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孢粉
下载PDF
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与看墩文化的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童芷 《江苏地方志》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江淮东部 原始文化 命名 青墩文化 青莲岗遗址
下载PDF
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与青墩文化的内涵
6
作者 王其银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2-24,共3页
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在考古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等。青墩遗址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江淮东部最大的一次并具有典型遗迹的考古发现,由于该发掘报告晚了10年发表,使它错过了独立文化命名的良机。但是,... 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在考古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等。青墩遗址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江淮东部最大的一次并具有典型遗迹的考古发现,由于该发掘报告晚了10年发表,使它错过了独立文化命名的良机。但是,青墩遗址仍属于最早发现并能概括和代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稳定的基本内涵、特征和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文化命名 江淮东部 青墩遗址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莹莹 戴玲玲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7,203,共9页
本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及生产工具等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尝试探讨此时空范围内古代先民的生业经济形态。研究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经济包括农业生产、采集、家畜饲养及渔... 本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及生产工具等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尝试探讨此时空范围内古代先民的生业经济形态。研究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经济包括农业生产、采集、家畜饲养及渔猎等方式,但不同时期各生业内容的比重有所不同。龙虬庄文化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以稻作经济为主,狩猎、渔猎为辅并伴有一定程度家畜饲养和采集的生计模式;良渚文化时期的生业模式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生业结构以农业生产和采集经济为主,狩猎不多,渔猎更少。中晚期阶段,植物性食物资源仍然占据相当比重,但强化了狩猎、渔捞活动。龙山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一定程度回退,狩猎活动进一步加强,攫取类经济占据优势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末期 江淮东部地区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试论西周时期江淮东部地区天目山类型
8
作者 郝奕翾 何晓琳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江淮东部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陶器以素面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盆、罐、豆、钵为主,依据典型遗址可以命名为“天目山类型”。天目山类型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文化内涵大致稳定,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有着动态的变化。这一支考古学文... 江淮东部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陶器以素面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盆、罐、豆、钵为主,依据典型遗址可以命名为“天目山类型”。天目山类型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文化内涵大致稳定,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有着动态的变化。这一支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各考古学文化有着长期密切的接触,其分布范围向西抵达滁河流域,北界大体接近淮河干流,东临黄海海岸,南抵长江,是西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地区 西周时期 天目山类型 文化因素分析 素面器
原文传递
江淮东部史前文化格局与相关问题探讨
9
作者 甘恢元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东临黄海,海岱、环太湖两大强势文化区分列南北。以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为代表的江淮东部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系统梳理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后,结合近年发掘与调...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东临黄海,海岱、环太湖两大强势文化区分列南北。以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为代表的江淮东部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系统梳理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后,结合近年发掘与调查新材料,重提“青莲岗文化”的命名,重新阐释了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格局与文化发展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新石器 文化格局 青莲岗文化 龙虬庄文化
原文传递
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生计个案分析——以东台开庄遗址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文婉 甘恢元 许晶晶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9,共11页
东台开庄为江淮东部一处内涵明确的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兼有少量良渚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开展的浮选获得了水稻和粟等农作物,狗尾草和藜属等杂草类种子,芡实、菱角、栎果等其他可食遗存。稻作是开庄遗址良... 东台开庄为江淮东部一处内涵明确的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兼有少量良渚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开展的浮选获得了水稻和粟等农作物,狗尾草和藜属等杂草类种子,芡实、菱角、栎果等其他可食遗存。稻作是开庄遗址良渚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最重要的农耕生产内容。农业在聚落生业中不占绝对优势,先民采集狩猎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另外还种植瓜果作为补充。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末期稻作农业未表现出持续强化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庄遗址 龙山时代 江淮东部 聚落生计 植物大遗存
原文传递
江淮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志忠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53,共10页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区和以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文化区之间,其史前农业表现出处于粟作经济文化区和稻作经济文化区的过渡特征。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可以分为连续发展的四个阶段,该地区史前农...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区和以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文化区之间,其史前农业表现出处于粟作经济文化区和稻作经济文化区的过渡特征。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可以分为连续发展的四个阶段,该地区史前农业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7000~6300年)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稻作经济为辅;第二阶段(距今6300~5500年)渔猎采集经济与稻作经济互补;第三阶段(距今5500~5000年)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经济为补充形式;第四阶段(距今5000~3700年)受环境影响稻作经济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龙虬庄遗址 青墩遗址 史前农业 稻作经济
原文传递
江苏省盐城市水泵厂墓地发掘简报
12
作者 盐城市博物馆 刘昊 +2 位作者 王春燕 吕晶 唐文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64-79,共16页
水泵厂墓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内,墓地面积较大,约4万平方米。2021年,为配合盐城市基本建设,共清理清代灰坑15个,唐代和明清时期墓葬65座,出土瓷器、铜器、银器等遗物共91件(套)。此批墓葬的时代主要是唐、清时期。从墓葬... 水泵厂墓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内,墓地面积较大,约4万平方米。2021年,为配合盐城市基本建设,共清理清代灰坑15个,唐代和明清时期墓葬65座,出土瓷器、铜器、银器等遗物共91件(套)。此批墓葬的时代主要是唐、清时期。从墓葬规格看,所有墓葬皆非高等级墓葬,但唐代瓷器较为精美,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多,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为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清时期社会风俗、地区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唐墓 清墓 宜兴窑
下载PDF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于彭村墓地发掘简报
13
作者 盐城市博物馆 赵永正 +2 位作者 苏楠 王若桐 唐文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0-88,121,共10页
于彭村遗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政府南1千米处,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2021年,盐城市博物馆对地块涉及的遗址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宋至清代遗存。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盐城... 于彭村遗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政府南1千米处,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2021年,盐城市博物馆对地块涉及的遗址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宋至清代遗存。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盐城地区的墓葬文化变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宋代湖州镜、明代仿龙泉窑瓷器的出土,为研究南方地区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社会风俗、瓷器的演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宋墓 明墓 龙泉窑
下载PDF
江苏省盐城市瓢城记忆墓地发掘简报
14
作者 盐城市博物馆 史为征 +2 位作者 刘宗荣 黄嘉祺 唐文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5-63,共9页
瓢城记忆墓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是盐城市一处古代墓葬密集埋葬区。2020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共发掘墓葬数十座,墓葬时代为汉代、唐至清代。其中,汉、唐、宋、明代的墓葬多数是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发现有葬具。从墓葬规... 瓢城记忆墓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是盐城市一处古代墓葬密集埋葬区。2020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共发掘墓葬数十座,墓葬时代为汉代、唐至清代。其中,汉、唐、宋、明代的墓葬多数是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发现有葬具。从墓葬规格与随葬品数量、质量看,皆属平民墓葬。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多,时代跨度长,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为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宋、明时期墓葬的区域特点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 唐墓 宋墓 明墓
下载PDF
安徽滁州章广出土春秋铜器
15
作者 朱华东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9-82,F0003,共5页
1993年,安徽省滁州市章广镇常山村出土一组铜器,现收藏于滁州市博物馆。这组铜器共7件,包括鼎1件、鬲2件、甗1件、缶1件、剑1件、削1件。该组铜器系偶然发现,出土现场被破坏,埋藏情况不详,但可确定为同一地点出土。这是江淮东部地区首... 1993年,安徽省滁州市章广镇常山村出土一组铜器,现收藏于滁州市博物馆。这组铜器共7件,包括鼎1件、鬲2件、甗1件、缶1件、剑1件、削1件。该组铜器系偶然发现,出土现场被破坏,埋藏情况不详,但可确定为同一地点出土。这是江淮东部地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成组铜器,该组铜器风格多样,较为少见。除鼎、鬲各1件著录于《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1]外,其余诸器尚未刊布,现一并介绍并略作分析。鼎1件(滁州0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青铜器 春秋时期 安徽江淮地区 安徽滁州 安徽省滁州市 出土现场 风格多样 江淮东部
原文传递
江苏东台开庄遗址2018—2019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晶晶 +1 位作者 周金波 甘恢元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42,F0002,F0003,共25页
东台开庄遗址2018—2019年度的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51个(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和骨角牙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另发现大量有加工痕迹的动物骨角料。开庄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存直接叠压良渚文化晚期的层位,这一叠压关系在江淮东部... 东台开庄遗址2018—2019年度的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51个(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和骨角牙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另发现大量有加工痕迹的动物骨角料。开庄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存直接叠压良渚文化晚期的层位,这一叠压关系在江淮东部地区是首次发现,提供了江淮东部龙山时期遗存与良渚文化早晚关系的直接证据,并为讨论二者的文化关系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台 开庄遗址 良渚文化 江淮东部 龙山时期
原文传递
江苏东台开庄遗址动物遗存研究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乙海琳 甘恢元 许晶晶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91,共12页
开庄遗址2018-2019年的发掘工作中收获了丰富的动物遗存,包含龟科、大雁、狗、熊、猪、梅花鹿、水鹿、麂、獐、麋鹿、水牛等,尤其以麋鹿等野生动物种类占优。对H13性质的分析及麋鹿各部位出现频率的讨论显示出开庄遗址和其他遗址之间可... 开庄遗址2018-2019年的发掘工作中收获了丰富的动物遗存,包含龟科、大雁、狗、熊、猪、梅花鹿、水鹿、麂、獐、麋鹿、水牛等,尤其以麋鹿等野生动物种类占优。对H13性质的分析及麋鹿各部位出现频率的讨论显示出开庄遗址和其他遗址之间可能存在搬运行为或其他联系。生业经济方面,开庄遗址良渚晚期是以饲养家猪和狩猎野生动物相结合的模式,而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则迅速转变为大量采集狩猎的资源获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庄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江淮东部 动物考古 麋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