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汉剧的江湖草台班
1
作者 郑维维 《艺术探索》 2015年第1期27-29,共3页
江湖草台班的汉剧演出,大多由乡村宗族组织,其组织、行当、演出环境与城市戏院演出有所不同。戏班人少而精,所谓三十四人闯江湖,十八人演全套,演员需兼顾多个角色,会各种剧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草台班的演出主要为祭祀、酬神。
关键词 民国 汉剧 江湖草台
下载PDF
“江湖班”与闽剧江湖戏——兼论“江湖十八本”与闽剧传统剧目的关系
2
作者 王晓珊 《戏曲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22-137,共16页
在戏曲史中,那些冲州撞府的流动班社多被称为"江湖班"。"江湖"这种特殊的存在,对戏曲剧种发展最大的意义就是声腔的传播和剧目的移植。每个时代最流行的剧目都是流动班社的选择,在"江湖"这个范畴里,流行... 在戏曲史中,那些冲州撞府的流动班社多被称为"江湖班"。"江湖"这种特殊的存在,对戏曲剧种发展最大的意义就是声腔的传播和剧目的移植。每个时代最流行的剧目都是流动班社的选择,在"江湖"这个范畴里,流行剧目不断地添加和删除,逐渐沉淀下来的剧目足可以成为剧种的经典,从这些剧目流行变化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阶段声腔音乐、舞台表演的衍变,乃至不同时期戏曲观众审美和娱乐文化的发展。因此,凡研究剧种剧目,总是格外重视"江湖班"所带来的剧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班 戏曲史 卖水记 弋阳 兼论 戏曲观众 珍珠记 词明戏 金印记 三官堂
原文传递
我们班的“江湖高手”
3
作者 李天赐 吴立涛(指导教师) 《小学生作文(低年级)》 2010年第6期41-43,共3页
在我们班里,隐藏着两位“江湖高手”,不知道是谁吧?下面请听我一一介绍。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我们的“江湖高手”》
下载PDF
闽剧源流及其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邹自振 《闽台文化研究》 2009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一、闽剧源流、形成与发展闽剧滥觞于明末,至20世纪初叶臻于成熟,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其经历史风雨薪传不息,音乐唱腔丰富优美,表演艺术自成一格,涌现了以郑奕奏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和一代代优秀演员。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一、闽剧源流、形成与发展闽剧滥觞于明末,至20世纪初叶臻于成熟,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其经历史风雨薪传不息,音乐唱腔丰富优美,表演艺术自成一格,涌现了以郑奕奏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和一代代优秀演员。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闽剧艺术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以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奕奏 音乐唱腔 江湖班 平讲戏 炼印 双玉蝉 荔枝换绛桃 紫玉钗 王茂生进酒 林务夏
下载PDF
欧阳予倩与南通伶工学社
5
作者 杨问春 张自强 《上海戏剧》 1982年第6期55-,共1页
南通伶工学社,创办于一九一九年。董事长为清朝状元张謇(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张字季直,南通州(今南通)海门人。社长为张謇之子张孝若,欧阳予倩系学社主任,兼主教务.张謇认为:戏剧既可促进经济繁荣,又可补教育之不足,出于这种设想,... 南通伶工学社,创办于一九一九年。董事长为清朝状元张謇(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张字季直,南通州(今南通)海门人。社长为张謇之子张孝若,欧阳予倩系学社主任,兼主教务.张謇认为:戏剧既可促进经济繁荣,又可补教育之不足,出于这种设想,打算「起一个科班,还要造一问戏馆。」一九一九年五月,张派专人去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伶工学社 欧阳予倩 张派 一九 南通州 同台演出 张謇 程砚秋 江湖班 杨宝森
下载PDF
121班的“江湖奇侠”
6
作者 吴芳 丁媛(指导老师)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08年第12期6-7,共2页
说起121班的成员,那可真是人才济济,其中更有一些出自各门各派的“江湖奇侠”,他们在班上可算是威名远扬。“武艺高强”的他们,令所有对他们不满的人都望而生畏,闻风丧胆。当然,他们也有超可爱的一面。废话少说,咱们言归正传吧——
关键词 中学 作文 《121的“江湖奇侠”》 吴芳
原文传递
南阳二簧科班社团述略
7
作者 刘明阁 《戏曲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289-296,共8页
南阳,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古称宛,属楚地。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形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魏时期的音乐曲调——楚调。随着日月轮回,时光流转,楚调结合宛地民间曲调于明代形成了"二簧戏",即南阳地区土生土长的宛调二簧,也称"... 南阳,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古称宛,属楚地。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形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魏时期的音乐曲调——楚调。随着日月轮回,时光流转,楚调结合宛地民间曲调于明代形成了"二簧戏",即南阳地区土生土长的宛调二簧,也称"山二簧"、"土二簧"。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有二簧(汉剧)班社演出。"~①南阳二簧兴盛于清中叶至民国时期,并与湖北、陕西"汉调二簧"相互汇融,形成独具南阳特色的"白河派",.南阳人称之为"大戏",凡春祈秋报、时令庙会,必演二簧戏,许多戏楼、戏场为专演二簧戏的场所,"一清二簧三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调二簧 清代乾隆 清中叶 民间曲调 汉魏时期 二净 江湖班 时光流转 四旦
原文传递
秦腔班社管理体制的转变与改良
8
作者 辛雪峰 《音乐天地》 2017年第2期48-56,共9页
一、传统秦腔戏班管理体制 秦腔艺术在其长期的演出与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社管理制度。同时,市场机制下必须有充足的盈利才能保证班社正常运营,因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戏班盈利的组织保障。建制较全... 一、传统秦腔戏班管理体制 秦腔艺术在其长期的演出与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社管理制度。同时,市场机制下必须有充足的盈利才能保证班社正常运营,因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戏班盈利的组织保障。建制较全的传统秦腔班社,一般采用箱主领导下的四大班长制的组织管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俗社 管理体制 江湖班 管理制度 排练演出 组织管理形式 社日 市场机制 唱念做打 李桐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福州的戏班社会——以闽剧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付华顺 《戏曲研究》 2007年第2期306-317,共12页
福建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剧种也丰富多彩,据《福建戏曲剧种》统计,有三十多种,各剧种的戏班数量更是难以统计。作为一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福州。
关键词 戏曲剧种 郑奕奏 文化中心 演出剧目 戏园 黛玉焚稿 时装戏 江湖班 地方戏曲
原文传递
闽剧“十三腔”曲调及其派生关系研究
10
作者 林蕊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7-61,共5页
闽剧是以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性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州及其周边的闽侯、连江等地区。明末至清中叶,福州当地相继出现了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三类戏曲班社,儒林班是在清代文人曹学佺(1574—1646)的家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的主要腔... 闽剧是以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性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州及其周边的闽侯、连江等地区。明末至清中叶,福州当地相继出现了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三类戏曲班社,儒林班是在清代文人曹学佺(1574—1646)的家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的主要腔调是“逗腔”,以典雅、精致的风格为主;江湖班由江西高腔与闽东北的民间社戏融合发展而来,以“江湖”为主要腔调,风格通俗简朴;平讲班是在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融合明清俗曲形成,以“洋歌”为主要腔调,旋律简洁流畅,富于生活气息。三类班社及使用的腔调在后期发展中相互吸收、渗透,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闽剧音乐。据刘湘如的《榕腔·闽腔·闽班·闽剧》①研究所得,闽剧这一称谓在1923年始在观众间使用,1924年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紫玉钗》剧本中正式使用“闽剧”这一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班 戏曲 戏曲剧种 闽剧 明清俗曲 紫玉钗 闽东北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陕西易俗社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红军 《当代戏剧》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陕西易俗社高擎戏曲改良的大旗,以革命的激情和移风易俗的宏愿登上20世纪秦腔剧坛,积极发挥地方戏曲的教化功能,在下层启蒙和匡正社会风气方面作了实践探索。最初的革命激情随着社会政治变迁或有消蜕,但补助社会教育的理想从未改变,在... 陕西易俗社高擎戏曲改良的大旗,以革命的激情和移风易俗的宏愿登上20世纪秦腔剧坛,积极发挥地方戏曲的教化功能,在下层启蒙和匡正社会风气方面作了实践探索。最初的革命激情随着社会政治变迁或有消蜕,但补助社会教育的理想从未改变,在理想坚守与实践调适之间不断探寻发展路径。办社开始,易俗社在管理和运营上就与江湖班社迥乎不同,走了一条和班主治社、艺人治社不同的文人治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俗社 江湖班 革命激情 戏曲改良 发展路径 教化功能 移风易俗 实践探索
原文传递
豫剧豫西调前身“靠山黄”发展历程研究
12
作者 赵君 《戏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222-234,共13页
一部豫剧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纳历代艺术之优长、汲诸种声腔剧种之精粹、融各家表演之特色并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本身巨大的育化、再生力所缔造出的继承性与兼容性同时成就了这一戏曲品种。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几百年中国戏曲已积累的丰富经验... 一部豫剧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纳历代艺术之优长、汲诸种声腔剧种之精粹、融各家表演之特色并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本身巨大的育化、再生力所缔造出的继承性与兼容性同时成就了这一戏曲品种。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几百年中国戏曲已积累的丰富经验,历时性地给予它有力的发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调 再生力 彼时彼地 历时性 汉调二黄 豫西梆子 江湖班 弋阳 豫东调
原文传递
固守本真 活态传承 对邓州越调剧团生存现状的调查
13
作者 周歌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96,共2页
邓州越调又称"苦越调""邓县老越调""豫西越调",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稀有剧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邓州越调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清代盛行,南阳及其他... 邓州越调又称"苦越调""邓县老越调""豫西越调",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稀有剧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邓州越调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清代盛行,南阳及其他各县越调剧团达100多个,仅邓州就有越调"江湖班"和"窝子班"70多个。相关资料显示,1917年、1933年、1956年邓州越调剧团曾三进省会演出,《送灯》《打金枝》《玉虎坠》等剧目都曾引起轰动。其中筱金钩、刘玉枝等1917年在开封演出时,更是风头一时无两。邓州越调是中原地区越调戏曲艺术三大流派的一种,是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豫西越调在全国现存的唯一一个专业表演团体,是邓州市越调剧团。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将该团列为越调保护单位。笔者通过对邓州越调剧团的组织结构、演出形式及剧目等展开调研,并对其生存现状进行剖析与总结,力求保护传承这一濒危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出形式 越调 江湖班 濒危剧种 荆楚文化 保护传承 邓州 明嘉靖
原文传递
闽剧源流、发展与现状
14
作者 邹自振 《中华艺术论丛》 2010年第1期327-340,共14页
一已有400余年历史的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闽剧滥觞于明末,至20世纪初叶臻于成熟。经历史风雨薪传不息,表演艺术自成一格,音乐唱腔丰富优美,愈益显示艺术光辉。
关键词 音乐唱腔 郑奕奏 荔枝换绛桃 江湖班 平讲戏 炼印 紫玉钗 丹青魂 王茂生进酒 林务夏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时期闽剧认知观念之演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华顺 《戏曲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341-357,共17页
晚清民初,历经一系列的政治与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各界对戏剧改良的探索与实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知。地方戏从传统社会中文化的边缘被接受认可为一门艺术,成为新知识分子与社会各界所关注与讨论的对象。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晚清民国时期 中国传统戏曲 江湖班 地方文化 紫玉钗 郑奕奏 时装戏 闽学会
原文传递
四平、平讲、乱弹戏
16
作者 陆则起 《中华文化画报》 2010年第12期63-65,共3页
素有民间戏曲之乡美誉的屏南,山清水秀、乡风质朴,乡民大嗓门说话,大海缸喝酒,喜怒哀乐顺情随性。一年一度的庙会戏景就是乡村里的嘉年华。
关键词 乱弹戏 平讲戏 庙会戏 民间戏曲 大嗓门 弋阳 江湖班 西秦腔 陈靖姑 平腔
原文传递
人民艺术家申凤梅20周年祭
17
作者 罗云 《东方艺术》 2015年第S1期44-45,共2页
20年前的1995年7月20日深夜,雷声哀鸣,暴雨哭泣。视观众为父母,为艺术而献身,深受人民群众真挚爱戴的人民艺术家申凤梅驾鹤西去,告别她殚精竭虑、魂牵梦萦为之奋斗一生的戏曲舞台,告别她赤诚相待、念念不忘为之歌唱一生的广大观众。噩... 20年前的1995年7月20日深夜,雷声哀鸣,暴雨哭泣。视观众为父母,为艺术而献身,深受人民群众真挚爱戴的人民艺术家申凤梅驾鹤西去,告别她殚精竭虑、魂牵梦萦为之奋斗一生的戏曲舞台,告别她赤诚相待、念念不忘为之歌唱一生的广大观众。噩耗传出,一封封唁电似雪片飞来,一条条挽联如白练垂首,花圈摆满了剧场内外,摆满了街道两旁。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灵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凤梅 人民艺术家 戏曲舞台 驾鹤西去 周年祭 七擒孟获 人民群众 常香玉 奋斗一生 江湖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