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江苏台网的南黄海地区震源深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康雅 王丽 +3 位作者 殷翔 张耀 丁烨 胡光武 《华北地震科学》 2020年第4期61-67,共7页
针对南黄海地区地震空间分布及地震构造的区域性特点,选取2013—2018年江苏测震台网记录到的52次南黄海地区的地震事件,采用日常定位方法(即单纯形、HypoSAT和LocSAT)分别在iasp91及华南速度模型下对其震源深度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 针对南黄海地区地震空间分布及地震构造的区域性特点,选取2013—2018年江苏测震台网记录到的52次南黄海地区的地震事件,采用日常定位方法(即单纯形、HypoSAT和LocSAT)分别在iasp91及华南速度模型下对其震源深度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南黄海地震进行深度测定时,随着空隙角增大,几种参数配置下的深度测定值的稳定性均有所减小,单纯形法对速度模型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但与空隙角大小关联更为密切;两种模型下,LocSAT定位结果均无明显优势深度,且受震相因素影响明显,HypoSAT方法适用范围相对较宽,计算结果稳定,配置iasp91模型则更适合于南黄海地震的震源深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台网 南黄海地区 震源深度
下载PDF
江苏台网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2
作者 立凯 周文杰 +5 位作者 倪昊琦 陈殷晖 范晓易 张朋 胡文涛 戴波 《震灾防御技术》 2024年第3期504-513,共10页
区域台网完整性震级的研究对于了解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地震目录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地震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确定最小可靠震级范围,并为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提供参考。针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目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江苏省区域测... 区域台网完整性震级的研究对于了解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地震目录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地震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确定最小可靠震级范围,并为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提供参考。针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目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台站建设与发展情况,使用震级-序号法、多参数方法联合研究,对江苏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活动最小完整性震级M_(C)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完整震级范围(EMR)方法,对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整体区域M_(C)值变化趋势大致分为2个阶段,1970-2008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1.0~M_(L)2.2之间,2009-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0.5~M_(L)1.5之间。江苏内陆地区1970-2008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1.0~M_(L)2.5之间,2009-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0.5~M_(L)2.0之间,江苏沿海黄海海域1970-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2.0~M_(L)3.0之间,江苏区域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趋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MC值 区域地震目录 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
下载PDF
PMC方法在江苏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立凯 何奕成 +3 位作者 宫杰 何浩宇 秦磊 霍祝青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2-650,共9页
江苏测震台网经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拥有75个数字测震台站,针对江苏台网监测能力的评估需求,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高江苏测震台网监测能力提供参考意见,本文使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利用江苏台网2009-2021年正式编目观测... 江苏测震台网经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拥有75个数字测震台站,针对江苏台网监测能力的评估需求,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高江苏测震台网监测能力提供参考意见,本文使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利用江苏台网2009-2021年正式编目观测报告数据,对江苏台网进行监测能力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台网监测能力较好的地区为北部连云港周边地区,监测能力达到了M_(L)≥1.5;监测能力较差的地区为中部地区及近海海域,监测能力达到了M_(L)≥2.0。整个江苏台网基本实现了M_(L)≥2.0的监测能力,周边地区及中部近海海域基本实现了M_(L)≥2.5的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测震台网 监测能力评估 完整性震级PMC方法
下载PDF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台站震级偏差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詹小艳 王俊 +3 位作者 缪发军 孙业君 郑江蓉 徐戈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2期44-49,共6页
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3个以上子台记录到的约1 500条地震,以台网的平均震级为标准震级,详细分析了江苏数字台网子台的震级偏差原因,结果显示:①在震中距较小时(<100 km),子台测定的震级偏小,在100 km<... 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3个以上子台记录到的约1 500条地震,以台网的平均震级为标准震级,详细分析了江苏数字台网子台的震级偏差原因,结果显示:①在震中距较小时(<100 km),子台测定的震级偏小,在100 km<△<250 km范围内,震级偏差基本为零;②子台测定的震级偏差存在地域分布特征,随方位角显示趋势性变化,地区邻近的子台之间变化特征相近或相似;③江苏数字台网子台台基类型中松散沉积对震级影响最大,偏差均为正值,最大偏差约0.3级,灰岩类型的台基对震级测定影响最小,几乎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数字台网 数字地震台 震级偏差
下载PDF
江苏省测震台网井下地震计方位角检测
5
作者 宫杰 张朋 +3 位作者 张扬 张敏 王佳 居海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87,共7页
为获取江苏省测震台网井下地震计精确方位角,架设地面参考地震计,将其精确指北,并与井下地震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相关分析法计算22个深井台站精度较高的方位角。研究结果表明,受多因素制约,井下地震计检测结果普遍偏差较大,部分台... 为获取江苏省测震台网井下地震计精确方位角,架设地面参考地震计,将其精确指北,并与井下地震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相关分析法计算22个深井台站精度较高的方位角。研究结果表明,受多因素制约,井下地震计检测结果普遍偏差较大,部分台站水平向分量几乎反向,如提井,需重新进行方位角检测;地面与井下地震计同频带有利于提高相关性,从而获取高精度检测结果;利用不同频带地震计进行井下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时,对较宽频带地震计进行仿真处理尤为重要;溧阳2台站新建井下地震计检测结果表明相关分析法可应用于井下地震计方位角检测;尽可能选择台基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具有明显波峰频段作为滤波频段,有利于提高地面与井下地震计观测数据相关性,提高方位角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测震台网 井下地震计 方位角检测 相关分析法 P波极性 滤波频段
下载PDF
江苏省测震台网背景噪声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立凯 陈浩 +4 位作者 张朋 曾智 卢永 何奕成 瞿旻 《华北地震科学》 2021年第3期66-71,76,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地区台站的背景噪声情况,提升台站的观测资料质量,通过对江苏省宽频台站2019年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对江苏地区台基噪声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的人文噪声高值主要集中在江苏中南部地...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地区台站的背景噪声情况,提升台站的观测资料质量,通过对江苏省宽频台站2019年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对江苏地区台基噪声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的人文噪声高值主要集中在江苏中南部地区;通过对台站日变化分析,江苏省日变化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常熟、昆山等长三角地区;深井架设地震计可以有效地降低人文噪声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功率谱密度函数PSD 江苏省测震台网
下载PDF
江苏测震台网不同地震定位方法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婷婷 刘利 +1 位作者 胡光武 陈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6期50-55,共6页
选取2013—2017年江苏省测震台网记录的49个M_L≥2.0地震事件,采用HypoSat、Hyp2000、LocSat定位法,对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与Hyp2000、LocSat方法相比,HypoSat方法对网内、网缘和网外地震定位结果均较好,是目前理想的地震... 选取2013—2017年江苏省测震台网记录的49个M_L≥2.0地震事件,采用HypoSat、Hyp2000、LocSat定位法,对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与Hyp2000、LocSat方法相比,HypoSat方法对网内、网缘和网外地震定位结果均较好,是目前理想的地震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方法 HypoSat 江苏测震台网
下载PDF
江苏省测震台站故障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松华 瞿旻 +3 位作者 陆德铭 陈健 李子威 胡超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6期20-26,共7页
统计江苏测震台网2013—2017年故障实例,将观测系统分为3个部分:专业观测设备、网络设备、供电及接地。归纳出6大类、19小类的故障类型,故障主要集中在专业仪器自身及其供电装置上,占总数的83%;数据采集器故障率最高,地震计故障中近半... 统计江苏测震台网2013—2017年故障实例,将观测系统分为3个部分:专业观测设备、网络设备、供电及接地。归纳出6大类、19小类的故障类型,故障主要集中在专业仪器自身及其供电装置上,占总数的83%;数据采集器故障率最高,地震计故障中近半数为开锁摆故障;稳压电源故障远多于UPS故障;自2015年起故障率显著增多。建议使用工业级的智能电源,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单独供电,更换超过使用寿命的设备,统一全省台站观测装备和配置,改进运维检修模式和应急抢修制度,形成地区性质的建台技术规范或标准,可以进一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因故障中断记录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测震台网 观测技术系统 典型故障 解决方案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da Q Value in the Jiangsu Area
9
作者 Sun Yejun Huang Yun +3 位作者 Wang Bin Wang Jun Li Feng Jiang Haol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In this paper,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da Q values of the Jiangsu area,based on the Aki single backscattering model with the waveforms recorded by the Jiangs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e resu... In this paper,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da Q values of the Jiangsu area,based on the Aki single backscattering model with the waveforms recorded by the Jiangs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iangsu area is a high Q value area as a whole,but the Q value differs obviously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characterized generally as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 This study focuses on 4 sub-regions where the stations are relatively dense,the tectonic features are distinguishing,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da Q0 are fairly concentrated,and obtains the character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 value and frequency of the 4 regions. The region from south Jiangsu to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at around the Maoshan fault zone are the high Q value areas in Jiangsu; the region from central Jiangsu to the waterfront area is the low Q value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and the Lianyungang region in northern Jiangsu is the moderate Q value area. Comparing the tectonic activity and seismicity of the 4 different Q value sub-regions,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Q value,crustal movement and seism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a Q value ATTENUATION Aki single backscattering model Jiangsu ar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