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的品质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温蓉 安玥琦 +4 位作者 陶玲 温利 刘茹 李谷 熊善柏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4,共11页
为比较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品质差异,该研究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及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表观及质地... 为比较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品质差异,该研究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及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表观及质地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池塘水质污染程度较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缓且其中养殖的黄颡鱼肌肉空壳率、亮度及白度值显著高于传统组,肌肉的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湿地组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0.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78.67%,肌肉氨基酸组成更符合FAO/WT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湿地组黄颡鱼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分别为传统组的3.78倍、2.64倍以及3.25倍。湿地组黄颡鱼中呈油脂味等异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含量下降,且呈苦味及酸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下降,呈鲜味及甜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上升,呈鲜味的IMP含量为传统组的3.16倍,呈苦味的HxR及Hx含量较传统组下降了17.00%及17.57%。综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可食用部分占比更高,肉质更为白亮,肌肉营养组成更优、风味品质更佳。该研究可为黄颡鱼品质的提升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质地品质 营养品质 风味品质 传统养殖 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
下载PDF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姚延丹 李谷 +4 位作者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7-415,共9页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P1→P5),各循环塘溶氧(DO)和透明度(SD)依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而NH4+-N、TP和CODMn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塘相比,循环塘DO和SD升高,CODMn和营养盐水平降低。DGGE图谱分析显示,各养殖塘微生物种类丰富,循环塘与对照塘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弱的条带上;13条特征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池塘优势菌群分属4个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中有2条属于蓝细菌门的条带特定分布于对照塘。典型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显示,DGGE图谱条带分布与理化因子密切相关。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该养殖模式有助于改善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本研究旨为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微生物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DGGE
下载PDF
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对宝石鲈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欧红霞 王广军 +3 位作者 李希国 付兵 夏耘 李本旺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2期29-34,共6页
评估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Scortum barcoo)的肌肉营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宝石鲈肌肉营养品质的调控以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宝石鲈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 评估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Scortum barcoo)的肌肉营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宝石鲈肌肉营养品质的调控以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宝石鲈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宝石鲈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池塘养殖的宝石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的生长较有优势,特定生长率(1.44%/d)和存活率(90%)均较高,饲料系数(1.2)较低;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宝石鲈肌肉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显著升高了血清补体C的含量(P<0.05)。研究表明,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有助于提高养殖宝石鲈的品质,提升其机体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鲈 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 营养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威 姜雪照 +3 位作者 张汉邦 郭伟成 李彩娟 凌去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98,共5页
为探索池塘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的影响,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藕、菱)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试验设置了20、30、40尾/m2三... 为探索池塘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的影响,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藕、菱)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试验设置了20、30、40尾/m2三个养殖密度梯度,每个放养密度组重复3次,对不同养殖密度翘嘴鳜的生长速度、饵料系数、肌肉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翘嘴鳜平均日增重由4.86 g降至4.19 g,成活率由92.88%降至86.49%,饵料系数由3.77增至4.34。肌肉干物质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TAA)含量是76.06~80.89 g/100 g、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是30.39~31.28 g/100 g。肌肉中营养物质包括TAA、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等均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条件下适宜养殖密度为30尾/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殖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养殖密度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基于氮、磷收支的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陶冶 朱健 +2 位作者 李冰 侯诒然 封功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5,共10页
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相组合,是将养殖生产与净化养殖废水并举的新思路,研究该组合系统中氮、磷物质的源-汇作用,对系统工艺参数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生源要素的流向... 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相组合,是将养殖生产与净化养殖废水并举的新思路,研究该组合系统中氮、磷物质的源-汇作用,对系统工艺参数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生源要素的流向与收支,并通过氮、磷收支评价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在5个月的试验周期内,饲料投入是该养殖系统氮、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分别占总收入的65.61%和81.44%,其次是水体中带入的氮、磷。在试验初期,由于养殖生物与湿地植物的生物量较小,因此其对系统的氮、磷收入部分贡献较小。沉积物蓄积是氮、磷最主要的支出途径,占总支出氮、磷的比例为28.60%和42.23%;其次为养殖生物的收获,占总支出氮、磷的26.05%和30.77%;人工湿地植物与基质蓄积的氮、磷占总支出的15.81%和16.11%;通过池塘底泥渗漏损失的氮、磷较少。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3.72%~66.32%、36.35%~72.40%、44.69%~57.32%,且氨氮与总氮的去除率受温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可通过植物收割、基质移除等方式去除系统内未被有效利用的氮、磷,减少池塘内源性氮、磷的蓄积。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殖 人工湿地 净化效果 氮磷收支 沉积物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养鱼高产新技术
6
作者 凌剑 《内陆水产》 2000年第9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鱼 饲养管理 新技术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模式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纯厚 魏小岚 +5 位作者 王学锋 颉晓勇 胡维安 陆琴燕 刘璐 徐娇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05-108,共4页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排、降低养殖生产风险、减轻养殖水环境污染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对虾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有效新模式,是现今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升级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循环池塘养殖 养殖模式 技术 趋势
下载PDF
基于梭鱼养殖的海水池塘循环水“跑道”模式效果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凡 丁理法 +6 位作者 彭建 陈刘浦 线婷 贝亦江 李锦笑 马文君 丁雪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8期92-94,97,共4页
为探索海水池塘循环水“跑道”养殖梭鱼的效果,开展梭鱼3种不同初始规格和放养密度,配套外塘养殖青蛤、泥蚶和缢蛏等贝类及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试验“跑道”梭鱼存活率为89.9%~91.4%,折算产量为8334.0~13333.5 kg/hm^2... 为探索海水池塘循环水“跑道”养殖梭鱼的效果,开展梭鱼3种不同初始规格和放养密度,配套外塘养殖青蛤、泥蚶和缢蛏等贝类及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试验“跑道”梭鱼存活率为89.9%~91.4%,折算产量为8334.0~13333.5 kg/hm^2、产值33.3万元~53.25万元/hm^2;外塘收获贝虾产量总计18600 kg,外塘产值35.4万元/hm^2;扣除成本后,该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在18.6万元/hm^2以上。该试验构建的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圈养梭鱼”结合外塘“精养贝+虾”的养殖模式,实现了养殖过程水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跑道” 梭鱼 效益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生态净化效果浅谈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学海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5期109-110,共2页
水产养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产业类型之一。在传统养殖模式中,经常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等情况,对鱼类生产有较大影响,进而造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提升。在现代水产养殖产业中,逐渐注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 水产养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产业类型之一。在传统养殖模式中,经常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等情况,对鱼类生产有较大影响,进而造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提升。在现代水产养殖产业中,逐渐注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其是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借助动力流水净化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实现水体净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从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概念和原理入手,分析该系统的构建,并针对其中几种养殖系统模式及生态净化效果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养殖企业或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 养殖系统构建 净化效果
下载PDF
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鸿宾 詹国顺 罗旋 《南方农业》 2021年第23期217-218,共2页
利用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效果显著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从而节约水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基于此,分析生态治理... 利用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效果显著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从而节约水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基于此,分析生态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为推广生态治理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技术 池塘循环水养殖 应用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和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倪金金 王裕玉 +4 位作者 徐钢春 聂志娟 孙毅 李全杰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5-813,共9页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kg/m^3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组大口黑鲈生长较好,但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的生长下降、免疫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养殖密度 生长 生理指标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养鱼高产新技术
12
作者 铁凌 林林 《四川畜禽》 1995年第10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鱼类 养鱼 池塘循环水 产量
下载PDF
河蟹池塘循环水低碳高效养殖技术探讨
13
作者 杨中喜 《南方农业》 2018年第14期158-159,共2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要也与日俱增,从而推动了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河蟹是一种肉质鲜美,同时营养价值又十分高的一种水产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从而促进了河蟹养殖快速发展。在河蟹养殖中,需要具有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要也与日俱增,从而推动了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河蟹是一种肉质鲜美,同时营养价值又十分高的一种水产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从而促进了河蟹养殖快速发展。在河蟹养殖中,需要具有良好的池塘环境以及专业的养殖技术,才能保证养殖质量。基于此,针对河蟹池塘循环水低碳高效养殖技术进行探讨,希望为河蟹养殖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养殖 池塘循环水 低碳高效 养殖技术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对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
14
作者 杨建威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71-72,共2页
在海洋渔业蓬勃发展中,我国海洋环境日趋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指导下有效减少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成为海洋渔业行业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结合我国海洋渔... 在海洋渔业蓬勃发展中,我国海洋环境日趋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指导下有效减少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成为海洋渔业行业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结合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指导下的我国海洋渔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 现状探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生态化养殖技术分析
15
作者 李秋月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3期94-95,共2页
渔业养殖作为多数地区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模式,由于受到气候和水源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阻碍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文章提出了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介绍此技术的常用模式和特点,提出此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 渔业养殖作为多数地区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模式,由于受到气候和水源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阻碍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文章提出了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介绍此技术的常用模式和特点,提出此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以及开展养殖工作时的注意事项,总结应用此生态养殖技术所需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 技术要点 效益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水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试验
16
作者 李林 胡建勇 +2 位作者 李晓东 高攀 徐军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6期433-436,共4页
为探索利用池塘内循环水与传统模式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区别,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昌吉县示范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比较试验。选择3条流水槽开展养殖试验,净化单元放置... 为探索利用池塘内循环水与传统模式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区别,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昌吉县示范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比较试验。选择3条流水槽开展养殖试验,净化单元放置生物浮床,对照池塘面积20亩,在同等条件下经过144d的养殖试验,记录养殖数据,分析比较两种养殖模式的斑点叉尾鮰生长情况和养殖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和对照池塘比较,虽然单产相当,但亩均效益大幅提高,主要在人工费、水资源费、生产管理环节和投入品用量等方面支出明显减少,流水槽系统较传统池塘低4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养殖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传统模式 比较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17
作者 江群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6期477-479,共3页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养殖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文章通过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总结了目前机械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为...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养殖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文章通过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总结了目前机械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机械化 发展现状 趋势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蒋阳阳 李海洋 +5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汪翔 魏泽能 叶晓明 王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_(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状况。结果显示:DO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TP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NH4^(+)-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NO2^(-)-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COD_(Cr)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研究表明: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使用水质生物及物理调控技术,可以使整个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质理化指标 质调控技术
下载PDF
滨海型盐碱地封闭循环水养鱼池塘水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缴建华 吴会民 +2 位作者 谢刚 杨华 李彤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67,共5页
2007年在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淡水试验站开展了滨海型盐碱地封闭循环水养鱼池塘水质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态氮的浓度随养殖的进行逐渐升高,在养殖后期达到了4mg/L左右;亚硝态氮的浓度随养殖的进行在0.04~0.2... 2007年在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淡水试验站开展了滨海型盐碱地封闭循环水养鱼池塘水质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态氮的浓度随养殖的进行逐渐升高,在养殖后期达到了4mg/L左右;亚硝态氮的浓度随养殖的进行在0.04~0.20mg/L之间波动变化;活性磷含量在养殖中期高于养殖前期和后期,最高值为0.55mg/L,最低值为0.10mg/L;pH值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先升高再下降最后又升高,最高值为9.34,最低值为7.65。研究还发现,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覆膜池塘的氨氮、亚硝态氮、活性磷含量和浮游植物种类及生物量都高于不覆膜池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封闭循环池塘 覆膜池塘
下载PDF
高位循环水池塘与普通池塘高温时节浮游植物群落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小冬 朱浩 +5 位作者 时旭 吴宗凡 田昌凤 刘兴国 徐皓 管崇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9-283,共5页
研究并比较了高位循环水池塘与普通池塘在高温时节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高位循环水池塘中浮游植物总密度约5.5×10^8ind./L,普通池塘中浮游植物总密度约3×10^7-7×10^7ind./L,总体看来高位循环水池塘的浮游植物... 研究并比较了高位循环水池塘与普通池塘在高温时节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高位循环水池塘中浮游植物总密度约5.5×10^8ind./L,普通池塘中浮游植物总密度约3×10^7-7×10^7ind./L,总体看来高位循环水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比普通池塘高1个数量级;高位循环水池塘的浮游植物湿质量高达66.333 mg/L,总体上也比普通池塘高1个数量级。在组成方面,高位循环水池塘的主要门类为硅藻门,其湿质量约占总湿质量的86.33%,组成主要为针杆藻属和小环藻属;普通池塘的组成主要是绿藻门的十字藻属、空星藻属,以及硅藻门的针杆藻属,裸藻门的裸藻属等。此外发现,高位循环水池塘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明显低于普通池塘,高位循环水池塘的浮游植物种属数量比普通池塘少。对两者的比较表明,高位循环水池塘以硅藻门为绝对优势,可能与其采取增氧、循环水处理措施有关,这表明养鱼池塘浮游植物可以调节硅藻门优势,从而为池塘浮游植物的调控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改进池塘的养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循环池塘 普通池塘 浮游植物调控 硅藻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