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鱼肉营养品质的提升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崇万 朱晓华 +4 位作者 孟勇 徐志华 沈美芳 陈校辉 边文冀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8-425,共8页
为探究池塘循环水槽(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传统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system,TPS)模式为对照,随机采集两种模式下的养殖水及斑点叉尾鮰,测定其养殖水质及基... 为探究池塘循环水槽(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传统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system,TPS)模式为对照,随机采集两种模式下的养殖水及斑点叉尾鮰,测定其养殖水质及基础营养成分,同时对氨基酸及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PRS模式养殖水溶解氧含量极显著高于TPS模式(P<0.01),铵态氮、悬浮物、总氮、溶解性总氮、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TPS模式(P<0.05或P<0.01);且IPRS模式斑点叉尾鮰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TPS模式(P<0.01),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种养殖模式下氨基酸及脂肪酸种类无显著差异,但IPRS模式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及总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TPS模式,尤其是谷氨酸、天冬氨酸及缬氨酸,同时,总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显著高于TPS模式,以亚油酸及DHA两种物质含量尤为突出。说明,与TPS模式相比,IPRS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养殖水质,并可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并降低粗脂肪含量,养殖模式对于斑点叉尾鮰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IPRS模式可显著提高部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提高斑点叉尾鮰肌肉营养品质。IPRS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适合斑点叉尾鮰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 肌肉营养品质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槽一年两造养殖吉富罗非鱼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阴晴朗 王志芳 +4 位作者 郭忠宝 毕鹏飞 周毅 唐瞻杨 罗永巨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3,共9页
为实现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降低养殖风险,文章开展了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水槽养殖研究。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83尾·m^-2和274尾·m^-2,规格为(36.6±2.8)g,养... 为实现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降低养殖风险,文章开展了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水槽养殖研究。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83尾·m^-2和274尾·m^-2,规格为(36.6±2.8)g,养殖期为122 d;第二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54尾·m^-2和215尾·m^-2,放养规格为(185.2±15.8)g,养殖期为100 d;外池塘套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养殖结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为83.38%,饵料系数1.12,养殖产量24107 kg;第二造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为93.35%,饵料系数1.17,养殖产量25730 kg;外池塘罗氏沼虾2012 kg,鲢1789 kg,鳙801 kg;每公顷投入452566元,收入655099元,利润202533元,投资回报率44.75%。研究表明,利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开展吉富罗非鱼一年两造养殖,降低了链球菌发病率,提高了养殖效益,实现了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 高效利用 一年两造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下黑鲷肠道及养殖水体菌群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聂志娟 邵乃磷 +3 位作者 张志伟 胡佳雯 徐跑 徐钢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7期155-164,共10页
为了研究池塘流水槽循环水黑鲷养殖模式(IP)和传统池塘黑鲷养殖模式(EP)菌群结构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2种养殖模式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为了研究池塘流水槽循环水黑鲷养殖模式(IP)和传统池塘黑鲷养殖模式(EP)菌群结构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2种养殖模式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其丰度之和为98.32%~99.22%;在属水平上,菌属差异明显,IP模式下黑鲷肠道显著增加的菌属包括鲁杰氏菌属Ruegeria(14.84%)、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14.24%)、Marivita(3.58%)、noranko_PeM15(2.97%)、norankC_KD4-96(2.56%)(P<0.05)(IP>EP);而E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0.31%)、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10.30%)、Romboutsia(7.37%)、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29%)、乳球菌属Lactococcus(5.38%)显著增加(P<0.05)(IP<EP)。2种模式下黑鲷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其相应的养殖水体(P<0.05);IP养殖模式水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EP养殖模式(P<0.05),而黑鲷肠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养殖模式条件下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存在较多丰度差异显著的菌属。I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具有差异显著的优势菌属大多为有益菌,而EP模式黑鲷肠道多为慢性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水槽循环养殖 黑鲷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肠道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黑鲷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裕玉 徐跑 +5 位作者 张志伟 张志勇 聂志娟 吴建平 曾海峰 徐钢春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155-160,共6页
比较池塘流水槽养殖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黑鲷幼鱼(初始平均体质量为5.29 g)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60 d的养殖结果表明,流水槽养殖组黑鲷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 比较池塘流水槽养殖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黑鲷幼鱼(初始平均体质量为5.29 g)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60 d的养殖结果表明,流水槽养殖组黑鲷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总蛋白含量、总胆固醇含量、皮质醇含量、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流水槽养殖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组,而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正好相反;流水槽养殖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组,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池塘流水槽养殖模式能提高黑鲷(体质量为5~37 g)的生长和机体免疫力,降低肌肉脂肪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水槽循环养殖 黑鲷 养殖模式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