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罗非鱼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马之瑞 陈丽婷 +7 位作者 严欣 郭忠宝 伍宜杰 罗立鸣 张文超 何智昌 肖俊 罗永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90-279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模式下其肌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明确该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开展高品质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IPRS养殖... 【目的】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模式下其肌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明确该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开展高品质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IPRS养殖的罗非鱼为试验组,传统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aquaculture,TPA)罗非鱼为对照组,对2种养殖模式下罗非鱼背肌、腹肌和尾肌的营养指标及背肌的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IPRS组罗非鱼腹肌粗蛋白(19.62%)和背肌粗脂肪(3.30%)含量最高,IPRS组和TPA组背肌中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下同);在IPRS组和TPA组各部位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16种氨基酸总量在IPRS组背肌中最高(7.41%、7.22%和18.41%),在TPA尾肌中最低(6.09%、5.89%和15.20%);IPRS组和TPA组4种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分别排第1和第2,含量最高在IPRS组背肌(3.11%和2.05%);IPRS组腹肌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不同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在IPRS组尾肌最高(31.53%),在TPA组背肌最低(27.99%)。IPRS组罗非鱼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肌肉质构特性相对于TPA组分别提高24.89%、18.19%、61.40%和33.63%;且IPRS组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大。【结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罗非鱼的肌肉品质与营养价值相比于传统池塘养殖罗非鱼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传统池塘养殖 肌肉品质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应用现状及发展潜力 被引量:6
2
作者 薛凌展 樊海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2期153-157,共5页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归纳了中国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中国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的示范应用情况,分析了IPA系统的组成及其优势,指出了该模式在不同养殖品种应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归纳了中国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中国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的示范应用情况,分析了IPA系统的组成及其优势,指出了该模式在不同养殖品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工艺缺陷,提出了优化方案和建议。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规模化经营,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在推广应用时应根据养殖品种特性对IPA系统组件和养殖工艺进行调整和再创新,以便于适应不同名特优品种的需求。由于IPA模式具有节水、生态、高效、环保等优势,符合中国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要求,因此,在中国淡水养殖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现状 发展潜力 水产养殖 养殖模式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效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陆 张国奇 +3 位作者 孙真 张友良 来琦芳 周凯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3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 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NO_(3)^(-)-N)、溶解氧(DO)和酸碱度(pH)等水质指标。结果显示:集污系统可通过吸取和沉淀将鱼类排泄物分离出池塘,养殖水体中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9%和63.42%。沉淀池的TP、SS、COD_(Mn)含量高于养殖池上游的,最高时分别高出221.85%、241.67%、102.18%。养殖池上游的TN、NH_(4)^(+)-N含量与沉淀池没有明显差异,但NO_(2)^(-)-N和NO_(3)^(-)-N含量频繁高于沉淀池。水源、养殖池上游、沉淀池水体中的SS、pH、COD_(Mn)、TP、TN、NO_(3)^(-)-N有显著差异(P<0.05),DO、NH_(4)^(+)-N和NO_(2)^(-)-N无显著差异(P>0.05)。水源的SS、COD_(Mn)、TN、TP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的(P<0.05),二者的pH和NO_(3)^(-)-N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源SS、COD_(Mn)、TN、TP极显著低于沉淀池,而NO_(3)^(-)-N极显著高于沉淀池(P<0.01)。沉淀池的SS显著高于养殖池上游,pH和NO_(3)^(-)-N则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P<0.05)。沉淀池DO均值最低,为(5.16±3.44)mg/L,但与其他两处样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NO_(3)^(-)-N则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处(P<0.01)。总体而言,集污系统在污染物降解和水质调控方面能发挥较有效的作用,但基于水质净化体量较大的现实,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对COD_(Mn)、NH_(4)^(+)-N、TP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集污系统 氮磷去除 水质调控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配套草鱼鱼种养殖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国奇 周陆 张友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2期91-93,99,共4页
为完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满足大规格鱼种的需求,选择草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配套草鱼鱼种的池塘养殖试验。试验分设7000和10000尾/亩(15亩=1 hm^2,下同)两个放养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平行组。经过190多天的养殖,高、低密度试验组水质... 为完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满足大规格鱼种的需求,选择草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配套草鱼鱼种的池塘养殖试验。试验分设7000和10000尾/亩(15亩=1 hm^2,下同)两个放养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平行组。经过190多天的养殖,高、低密度试验组水质变化趋势一致。低密度组鱼种平均体质量为239.67g/尾,成活率75.48%,净产量18 856 kg。以200 g/尾的规格挑选,共选留59 300尾,选留率74.83%;高密度组鱼种平均体质量为179.33 g/尾,成活率93.97%,净产量23 471 kg。以200 g/尾的规格挑选,共选留55260尾,选留率42.00%。结果表明,虽然高密度组平均成活率和净产量均高于低密度组,但低密度组的平均规格和选留率均远高于高密度组,最后的选留量也高于高密度组,因此,7 000尾/亩的放养密度更加适合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配套草鱼鱼种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草鱼鱼种 放养密度 选留率 水质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晓蕾 王强 +4 位作者 张国奇 周陆 李廷发 张玉 赵思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5,共10页
基于集约化生产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水体循环过程中的生态结构动态,揭示系统内净水区水质的变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池塘循... 基于集约化生产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水体循环过程中的生态结构动态,揭示系统内净水区水质的变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池塘循环流水系统中生长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系统在生长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9种,主要由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组成。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54种),其次为蓝藻门(18种)。系统中不同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净化区中段浮游植物的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净化区蓝藻门的密度及生物量较养殖区有所增加。池塘不同区域的蓝藻门相对密度均远高于绿藻门及硅藻门。从净化区前端至后端,蓝藻门的相对密度逐渐增加,绿藻及硅藻的相对密度逐渐下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循环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氮、磷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物元分析法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监测点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真 张国奇 +6 位作者 刘宇 刘一萌 周陆 高鹏程 么宗利 周凯 来琦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6期56-59,共4页
基于2018年—2019年松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和聚类分析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物元分析适用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监测网络,监测点从19个减少到8个,可节省50%的成本... 基于2018年—2019年松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和聚类分析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物元分析适用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监测网络,监测点从19个减少到8个,可节省50%的成本。F检验和T检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监测网络能较好地代表原始监测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布点 物元分析 聚类分析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下载PDF
适宜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试验
7
作者 蔡修兵 魏泽能 +5 位作者 李静 方婷 梁阳阳 赵慧敏 徐国成 崔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7期77-78,81,共3页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 大口黑鲈 苗种培育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和效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樊厚瑞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8期40-42,共3页
在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亟须将可持续性的高质量水产养殖与水生环境保护相适应。池塘养殖作为世界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形式,必须朝着环境友好型的复合—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发展。本文总结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并对... 在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亟须将可持续性的高质量水产养殖与水生环境保护相适应。池塘养殖作为世界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形式,必须朝着环境友好型的复合—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发展。本文总结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实现工业化管理、集约化生产,并通过养殖水体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水“零排放”,是一种高效节能、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的可持续性渔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水质净化 渔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梅 宓国强 +1 位作者 郭建林 原居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4-1717,共14页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常规池塘养殖 野生环境 黄颡鱼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肌肉营养成分
下载PDF
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恢碧 李谷 +2 位作者 陶玲 姚延丹 赵巧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8-653,共6页
研究了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和静态池塘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相似性等,结果表明:养殖初期(6月),循环流水系统中池塘(循环塘)和静态养殖系统中池塘(对照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没有明显差... 研究了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和静态池塘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相似性等,结果表明:养殖初期(6月),循环流水系统中池塘(循环塘)和静态养殖系统中池塘(对照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没有明显差异,均以盘星藻、直链藻占优势,种类相似性水平较高,Jaccard指数在71.2%~83.3%之间变化,生物量在35.3~51.4mg/L之间变动。但在养殖中后期(7~10月),两者差异明显:(1)优势藻类不同,循环塘以小环藻、衣藻、隐藻和裸藻等占优势,而对照塘则以微囊藻、席藻等占优势,种类相似性水平较低,Jaccard指数在40.3%~62.1%之间变化;(2)两者浮游植物数量也存在差异,对照塘波动变化大,循环塘相对较小;(3)循环塘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大于对照塘。聚类分析表明对照塘和循环塘群落相似性水平较低。表明该系统能够改变藻类组成,抑制微囊藻水华暴发,并能调控藻类数量,防止其过度繁殖,保持浮游植物多样性,使池塘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有利于水产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 人工湿地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倩 郭建林 +5 位作者 王雨辰 姜建湖 孙丽慧 宓国强 陈建明 顾志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370,共7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 肠道微生物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R)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崔凯 汪翔 +7 位作者 魏泽能 陆剑锋 李海洋 赖年悦 徐薇 卢文轩 蒋阳阳 李正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7期86-91,共6页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IPA应用规模,并开展了IPA养殖槽和净化区功能试验,最后对IPA养殖水产品进行了品质分析。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 关键技术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池塘内循环流水特色养殖模式构建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魏泽能 崔凯 +7 位作者 李海洋 赖年悦 陆剑锋 徐薇 李正荣 卢文轩 梁阳阳 郭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5期84-86,共3页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安徽省IPA应用状况,并构建了一些特色淡水鱼IPA养殖模式,分析了其养殖效果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 养殖模式 养殖效果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养殖塘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及释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4 位作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张雷鸣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5-1056,共12页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UPA)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了磷释放通量及主要影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IPA上覆水及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低于UPA,且IPA水体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槽后端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水槽前端则表现为上覆水向沉积物汇集;(2)在养殖中后期,空间上,IPA水槽后端沉积物不同磷形态随着距离增加逐渐降低,且均低于UPA;时间上,2种模式TP、IP、OP和Fe/Al-P随着养殖的进行而显著增加,Ca-P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UPA基本表现为沉积物对磷的吸收,而IPA磷释放通量时空差异较大,养殖初期,水槽前端表现对磷的吸收,水槽后端10 m内则少量释放;至养殖中后期,槽后端10 m内表现对磷的大量释放;而后端20和30 m在养殖初期磷通量较小,至养殖中期均转变为对磷的吸收,至养殖末期则转变为对磷的释放;(4)2种模式磷通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基本一致,TP、IP释放通量和pH呈显著正相关,各形态磷释放通量和沉积物Eh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温度的升高对各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释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IPA沉积物磷组分时空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槽后端10 m内,且在养殖中后期向上覆水大量集中释放。研究旨在为IPA改进固体颗粒物拦截方法、提高残饵和粪便的收集效率及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上覆水 沉积物 间隙水 磷含量 释放通量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黑鲷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艺 周振平 +3 位作者 林培华 黄伟卿 张伟 陈仕玺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模式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肌肉品质的影响,对采用IPA模式和传统池塘模式(TPA)养殖的两组黑鲷进行随机抽样、取样,分别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IPA组...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模式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肌肉品质的影响,对采用IPA模式和传统池塘模式(TPA)养殖的两组黑鲷进行随机抽样、取样,分别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IPA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TPA组,IPA水分含量显著低于TPA组(P<0.05),IPA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TPA组,差异不显著(P>0.05)。IPA组和TPA组黑鲷肌肉中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每种氨基酸含量IPA组均极显著高于TPA组(P<0.01),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32和76.9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两组黑鲷均检出脂肪酸10种,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IPA组均高于TPA组,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IPA组低于TPA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IPA养殖模式可以明显提高黑鲷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但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池塘养殖模式 黑鲷 肌肉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一株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氮磷去除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阳龙江 韩璐璐 +3 位作者 杨成年 翟旭亮 梅会清 朱成科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提高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域的净化能力,从重庆潼南区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光合细菌(命名为菌株GR0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扫描吸收光谱,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菌株G... 为提高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域的净化能力,从重庆潼南区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光合细菌(命名为菌株GR0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扫描吸收光谱,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菌株GR01在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盐度条件下的660 nm处的吸光度(A660),确定其最优培养条件。测定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氮(TN)、总磷(TP)含量,探究在室内模拟条件下该菌株对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水体的去污能力。结果显示:菌株GR01为北京红篓菌(Rhodocista pekingensis),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8.0,最适盐度为10‰,该菌株对尾水中NH3-N、NO_(2)^(-)-N、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57.42%、28.74%、32.67%、32.85%。研究表明,菌株GR01对氮、磷具有明显的去除效率,其中对氨氮的去除效率最高,与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结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水养殖池塘 光合细菌 分离鉴定 适宜培养条件 去污能力
下载PDF
水生植物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佳明 陆奇 +2 位作者 韩斌 朱云海 沈亚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96-198,202,共4页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1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调查...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1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从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内共采集到水生维管束植物32种,主要以挺水及湿生植物为主。与运行初始相比,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显著,共增加2.6倍。得益于更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更高的水生植被面积占比,尾水处理池的水质总体优于循环水净化处理区。而若要充分发挥净化处理区功能,应增加主池塘的水生植物的配置种类及面积,从而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除配置水生态工程一些常用水生植物种类外,可加大水生蔬菜的配置应用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水生植物 水质 水生蔬菜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草鱼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凯 李奎 +1 位作者 石伟 管卫兵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70-73,共4页
为推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简称流水槽养殖)在宁夏地区的应用,于2017-2018年对银川光明渔场基地流水槽系统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质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产量在2017年达到了68.1 kg/m^(3),2018年达到了76.8 kg/m^(3);整... 为推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简称流水槽养殖)在宁夏地区的应用,于2017-2018年对银川光明渔场基地流水槽系统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质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产量在2017年达到了68.1 kg/m^(3),2018年达到了76.8 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均保持良好;同时,养殖尾水通过稻渔共作系统处理,既减少了污染,也实现了水稻种植化肥的减量。总的来说,与稻渔共作系统相结合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既稳产高效又生态环保,值得大规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草鱼 水质 稻渔共作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韦毓 翁旭东 +5 位作者 于瑾 高阳 应晓国 余林 胡家杰 曾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形体指标和基础营养成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跑道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同时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蒸煮损失和持水力相接近。跑道组鲫鱼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池塘组鲫鱼(P<0.05)。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跑道组鲫鱼中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因此跑道组鲫鱼可能具有更佳的风味。此外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跑道组鲫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8038 g/100 g)高于池塘组(1.4111 g/100 g)。基于GC-IMS结果可知,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从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了33种特性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鲫鱼。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对鲫鱼营养品质和特征风味有所改善,可以通过GC-IMS技术进行有效快速鉴别,同时阐明了风味感官差异的物质基础,为淡水鱼养殖模式选择和产品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传统池塘养殖模式 跑道养殖模式 鲫鱼 营养品质 风味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IPRA养殖太湖鲂鲌生长、抗氧化酶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倩 孙丽慧 +4 位作者 姜建湖 陈建明 郭建林 高令梅 张海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SD1)、1.0(SD2)、1.5 kg/m^(3)(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SD1)、1.0(SD2)、1.5 kg/m^(3)(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0、第180天采样,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生长结果表明:养殖120d,当放养密度超过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P<0.05),养殖150—180d,体重和SGR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血清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90d,太湖鲂鲌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SD3组显著高于SD1组(P<0.05)。养殖150—180d,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养殖180d,SD3组抗氧化酶的活力显著低于SD1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150—180d,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GSH-Px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养殖前120d,丙二醛(MDA)的水平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有所降低,养殖180d,SD2和SD3组的MDA水平显著高于SD1组(P<0.05)。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在属水平,各密度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在SD3组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试验条件下,当养殖时间小于120d,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未受显著影响,建议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当养殖时间为150—180d,放养密度大于0.5 kg/m^(3)时,放养密度对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产生了抑制,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中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建议放养密度小于0.5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放养密度 生长 抗氧化酶 肠道微生物群落 太湖鲂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