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澜港养殖海域大型污损动物初始附着区真核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1
作者 陈英洁 陈新 +2 位作者 李建聪 刘宗岳 唐敏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791-799,共9页
在海南清澜港近岸养殖海域,采用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酰胺(Polyamide,P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3种材料,通过实海挂板方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纹藤壶(Balanus amp... 在海南清澜港近岸养殖海域,采用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酰胺(Polyamide,P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3种材料,通过实海挂板方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和萨氏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savartii)3种大型污损动物初始附着区(IAA)微生物膜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材料上,相同物种的大型污损动物初始附着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较高相似度。不同污损动物IAA真核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属不同,华美盘管虫、纹藤壶和萨氏膜孔苔虫的相关群落优势属分别为石莼属(43.02%~93.31%)、微绿藻属(10.74%~60.86%)和小单宫属(12.08%~34.78%)。萨氏膜孔苔虫IAA真核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最高;共现网络分析表明真核微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以互利共生为主。功能预测分析显示IAA真核微生物群落中与生物合成、降解/利用/同化、前体代谢产物和能量产生相关功能的类群丰度较高。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型污损动物附着与基底微生物的相关性,为海水养殖业的防污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污损动物 初始附着区 真核微生物群落 清澜港
下载PDF
四十里湾几种双壳贝类及污损动物的氮、磷排泄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毅 杨红生 +1 位作者 何义朝 张福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4-431,共8页
对多种经济双壳贝类和养殖中的污损动物的N和P排泄进行了测定 ,包括排泄成分和排泄速率。在这些动物的N排泄中 ,NH4 N占主要部分 ,如笼式养殖的双壳贝类NH4 N占总N排泄的平均值范围为 70 8%— 80 1 % ;氨基酸是第二大排泄成分 ,平均占... 对多种经济双壳贝类和养殖中的污损动物的N和P排泄进行了测定 ,包括排泄成分和排泄速率。在这些动物的N排泄中 ,NH4 N占主要部分 ,如笼式养殖的双壳贝类NH4 N占总N排泄的平均值范围为 70 8%— 80 1 % ;氨基酸是第二大排泄成分 ,平均占总N排泄的 1 0 %—2 5 %。其他形态的N ,如尿素、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也有检出。在P排泄中 ,有机磷 (DOP)约占总溶解磷 (TDP)排泄的 1 5 %— 2 7%。据估算 ,整个四十里湾所养殖的双壳贝类在夏季每天将排泄4 5 4t总溶解氮 ,其中NH4 N 3 36t、Amino N 0 69t、Urea N 0 2t。同时每天磷的排泄为 0 5 7tTDP ,其中DOP 0 1 5t。对面积为 1 3× 1 0 4 hm2 的海区而言 ,贝类的N、P排泄分别能满足浮游植物生产所需N、P的 44%和 40 %。高密度的贝类养殖对养殖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是很显著的。附着动物 (柄海鞘等 )的N、P排泄及其对营养循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双壳贝类 污损动物 排泄 营养循环 尿素
下载PDF
盐沼草—白骨壤混种减轻污损动物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斌源 赖廷和 +2 位作者 潘良浩 王欣 范航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3-211,共9页
广西北仑河口区新造高程约220cm的潮间带裸滩,移植白骨壤与茳芏、沟叶结缕草、芦苇和南水葱四种盐沼草进行混种,研究盐沼草-红树混种减轻污损动物对人工红树林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沟叶结缕草和茳芏可快速生长和扩展,缓流、促... 广西北仑河口区新造高程约220cm的潮间带裸滩,移植白骨壤与茳芏、沟叶结缕草、芦苇和南水葱四种盐沼草进行混种,研究盐沼草-红树混种减轻污损动物对人工红树林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沟叶结缕草和茳芏可快速生长和扩展,缓流、促淤能力高于长势较差的南水葱和芦苇。在盐沼和白骨壤上发现19种污损动物,其中潮间藤壶、白条地藤壶、黑口滨螺和粗糙滨螺为优势种。茳芏和沟叶结缕草受污损程度较南水葱和芦苇轻。四种盐沼草受污损程度均低于白骨壤。白骨壤+茳芏、白骨壤+沟叶结缕草混种均可有效减轻污损动物对白骨壤苗木危害,这两类树—草混种处理区苗木的高度、叶数、枝数、枝下高和存活率等指标均较其他处理区好。初步判断"盐沼草-红树林协同生态修复体系"对于营造人工红树林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草 白骨壤 污损动物 盐沼草-红树协同生态修复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广西防城港东湾红树林污损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庆宁 林岳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8,共5页
对白骨壤(Avicenniamarina)树上的污损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得污损动物9种。以白条地藤壶(Euraphiawithersi)和潮间藤壶(Balanuslittoralis)在多数采样点的附着密度最高,但二者在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团聚牡蛎(Ostreaglome... 对白骨壤(Avicenniamarina)树上的污损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得污损动物9种。以白条地藤壶(Euraphiawithersi)和潮间藤壶(Balanuslittoralis)在多数采样点的附着密度最高,但二者在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团聚牡蛎(Ostreaglomerata)分布最广,是惟一一种在各采样点均能采到的污损动物;黑荞麦蛤(Xenostrobusatraus)主要分布在树干和较粗的枝条上,其密度在向海林缘达到最大,超过牡蛎和藤壶的附着密度。污损动物附着高度与树高的比值(h∶H),主干、枝条和叶片上附着的污损动物总量均随林带离岸距离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污损动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下载PDF
盐沼草对桐花树人工林污损动物危害的生物防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斌源 赖廷和 +3 位作者 王欣 范航清 潘良浩 廖思明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85-192,共8页
以3个树高规格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苗木与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南水葱(Scirpus validus var.laeviglumis)4种盐沼草为材料,在广西北仑河口区高程约为22... 以3个树高规格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苗木与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南水葱(Scirpus validus var.laeviglumis)4种盐沼草为材料,在广西北仑河口区高程约为220cm的新造潮间带裸滩上树-草混种,探索利用盐沼草减轻污损动物对人工红树林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沟叶结缕草和茳芏适应人造潮间带生境,南水葱和芦苇长势较差。附着盐沼和红树的污损动物有19种,其中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黑口滨螺(Littorina melanostoma)和粗糙滨螺(L.scabra)为优势种。4种盐沼草中长势较好的茳芏和沟叶结缕草丛受污损程度较轻,南水葱和芦苇丛显著较严重。表明混种茳芏和沟叶结缕草可有效减轻桐花树苗木受污损程度,这两类树-草混种处理区苗木的高度、叶数、枝数、枝下高和存活率等指标均较优于其他处理区。综合而言,茳芏混种桐花树构建"盐沼草-红树协同生态修复体系"对于裸滩红树林防污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草 桐花树 树-草混种 污损动物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上大型固着污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17
6
作者 范航清 陈坚 黎建玲 《广西科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58-62,共5页
野外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沿海红树林区有11种红树林上固着动物,它们分属3门4纲6属,其中藤壶、牡蛎和黑荞麦蛤为主要危害种类。开阔海岸红树林较封闭港湾红树林更易遭受固着动物危害。固着动物对红树植物的附着具有选择性,附着机率是... 野外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沿海红树林区有11种红树林上固着动物,它们分属3门4纲6属,其中藤壶、牡蛎和黑荞麦蛤为主要危害种类。开阔海岸红树林较封闭港湾红树林更易遭受固着动物危害。固着动物对红树植物的附着具有选择性,附着机率是桐花树>秋茄>红海榄>白骨壤。就红树群落而言,固着动物的种类由海缘到陆缘,由树的低层处到高层处而减少。最后,讨论了固着动物和一些生态因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污损动物 固着生物
下载PDF
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斌源 赖廷和 《广西科学》 CAS 2000年第4期309-312,共4页
1999年 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 )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 :(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 9种 ,其中白条地藤壶 (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littoralis)、黑... 1999年 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 )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 :(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 9种 ,其中白条地藤壶 (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littoralis)、黑荞麦蛤 (Xenostrobusatratus)和团聚牡蛎 (Ostrea glomerata)为主要种。(2 )污损动物在茎上的附着高度 (h)随树龄和树高 (H )增大而增大 ,在最大树龄 17龄植株上平均达 182 cm。 h/ H以 5龄树最大 ,达91.9%。 (3)不同树龄植株上的污损动物种群和动物总量的密度均以 4龄树最大。潮间藤壶在 1龄和 2龄树上为密度的优势种 ,白条地藤壶在 3龄后占优势。动物总生物量以 2龄树最大。除 13龄树外 ,生物量均以潮间藤壶最大。(4 )不同树层的污损动物个体密度分布表现为先随树层增高逐渐升高 ,达到最大密度后又下降的过程。整层密度以 10 0 cm~ 12 0 cm层为最大。除 0 cm~ 2 0 cm层外 ,其余树层上各种群密度大小均表现为 :白条地藤壶 >潮间藤壶 >黑荞麦蛤 >团聚牡蛎。不同树层的污损动物生物量以 2 0 cm~ 40 cm最大 ,其后则随树高增大而递减 ,潮间藤壶是低树层的生物量优势种 ,白条地藤壶则是高树层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损动物 种类 附着高度 密度 生物量 桐花树
下载PDF
红树林污损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斌源 《广西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为了探索红树林区污损动物的附着季节和群落发展规律 ,于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保护区进行污损动物挂板实验。试板悬挂在向海林带紧靠外缘的潮间带光滩上 ,下层离滩面 10 cm,上层离滩面 110 cm,分为月板、季... 为了探索红树林区污损动物的附着季节和群落发展规律 ,于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保护区进行污损动物挂板实验。试板悬挂在向海林带紧靠外缘的潮间带光滩上 ,下层离滩面 10 cm,上层离滩面 110 cm,分为月板、季板和年板 ;每类试板重复 4块。同时调查周边 1~ 17龄桐花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上污损动物群落 ,每龄选取 5株 ,测定与底层试板挂放高度相当的 0~ 2 0 cm树层上污损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在桐花树和试板上共发现 2 7种污损动物 ,优势种为潮间藤壶 (Balanus.littoralis)、白条地藤壶 (Euraphiawithersi)、黑荞麦蛤 (X enostrobus atratus)和团聚牡蛎 (Ostrea glomerata)。全年 3~ 12月有污损动物附着 ,春秋季各有 1个附着高峰。附着盛期为 10月和 11月。潮间藤壶的附着期为 3~ 12月 ,白条地藤壶的为 9~ 12月。附着密度以秋季板最大 ,达 2 5 493个 /米 2 ;生物量以春季最大 ,达 2 92 1.13g/ m2。年板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达 15 0 6 3个 /米 2和 86 6 3.2 6 g/ m2。桐花树底层多年污损动物群落主要优势种从潮间藤壶到白条地藤壶到黑荞麦蛤变化 ,密度和生物量在 2年后减少并在较低水平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污损动物 群落生态 挂板实验
下载PDF
盐度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与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冯丹青 柯才焕 +1 位作者 周时强 黄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6,共5页
通过盐度梯度实验检验了盐度对冠瘤海鞘 (Styelacanopus)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在盐度10~40范围内 ,低盐度抑制幼体变态 ,高盐度促进其开始变态及完全变态 ,但盐度40不促进完全变态。低盐度可使幼体附着 (除盐度10抑制附着 ) ,高盐度... 通过盐度梯度实验检验了盐度对冠瘤海鞘 (Styelacanopus)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在盐度10~40范围内 ,低盐度抑制幼体变态 ,高盐度促进其开始变态及完全变态 ,但盐度40不促进完全变态。低盐度可使幼体附着 (除盐度10抑制附着 ) ,高盐度促进附着 ,但盐度达40不促进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海洋污损动物 冠瘤海鞘 幼体附着 变态
下载PDF
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斌源 赖廷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5,共6页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带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条地藤壶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 17龄植株上平均达到 182 cm.此高度为潮高约512m海水才能...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带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条地藤壶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 17龄植株上平均达到 182 cm.此高度为潮高约512m海水才能浸及,在一年中约有将近90%的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耐着高度(h)与树高(H)比值h/H以5龄树最大,达91.9%。树层最大密度达46600Ind/m2.最小为172Ind/m2。在同一树龄的不同树层,密度表现为先随树高增大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密度后又下降。在不同树龄的同一树层.密度高低变化,分布一般出现多个峰.白条地藤壶最适宜附着和生长在桐花树茎上100~120cm树层(浸及此树层的海水潮高约为 430~450cm).树层最大生物量为 1719.05g/m2,最小为 5.39g/m2.生物量分布与密度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树龄 白条地藤壶 分布特征 污损动物 附着高度
下载PDF
Interspecies variation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pollu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Claudia SEBBIO Claudio CARERE Giuseppe NASCETTI Bruno BELLISARIO Pasquale MOSESSO Roberta CIMMARUTA Dario ANGELETT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08-321,共14页
The choice of a suitable species to translate pollution signals into a quantitative monitor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biomonitoring plan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ree years of biomonitoring at a new coal power... The choice of a suitable species to translate pollution signals into a quantitative monitor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biomonitoring plan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ree years of biomonitoring at a new coal power plant in central Italy using three different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wildlife specie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ir reliability as sentinel organisms for genotoxicity. The comet assay was applied to the common land snail Helix spp., the lagoon fish Aphaniusfasciatus, and the green frog Rana esculenta sampled in the area potentially exposed to the impact of the power station. The tissue concentration of some expected pollutants (As, Cd, Ni, Pb, Cr) was analysed in parallel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ame sampling sites. The three species showed different values in the comet assay (Tail Intensity) and different accumulation profiles of heavy metals. Aphanius fasciatus showed an increasing genotoxic effect over time that paralleled the temporal increase of the heavy metals, especially arsenic, an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y metals and DNA damage. Helix spp. showed levels of damage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of pollution and in partial accordance with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trace elements. On the contrary, Rana esculenta showed a low capability to accumulate metals and had inconsistent results in the comet test. The fish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and sensitive species in detecting chemical pollution. Overall, both the fish and the snail reflect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pollution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power plant across time and space [Current Zoology 60 (2): 308-321,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TOXICOLOGY GENOTOXICITY WILDLIFE Coal power plants Comet assay Sentinel org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