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西港近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及源解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何海星 于瑞莲 +2 位作者 胡恭任 余伟河 周楚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5-1051,共7页
分析厦门西港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14种重金属元素(Sc、V、Cr、Co、Ni、Cu、Zn、Sr、Cd、Sb、Tl、Pb、Fe和Hg)的垂向分布特征、污染历史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795年之前,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795-1849年间,Sc、Cr、Co、N... 分析厦门西港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14种重金属元素(Sc、V、Cr、Co、Ni、Cu、Zn、Sr、Cd、Sb、Tl、Pb、Fe和Hg)的垂向分布特征、污染历史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795年之前,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795-1849年间,Sc、Cr、Co、Ni、Cu、Sr、Cd、Tl、Pb和Hg含量有明显增加;2001-2011年间,Sc、Cr、Co、Sr、Tl、Pb和Hg含量又有增加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柱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有3大来源:交通和工业活动、自然源、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贡献率分别是72.87%、12.20%和10.99%.柱状沉积物中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铅同位素组成从底层至表层由工业活动及污水排放逐步向机动车尾气排放漂移,厦门西港近岸海域中铅污染主要受交通和工业活动、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西港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历史 源解析 铅同位素
下载PDF
晋江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与来源 被引量:14
2
作者 于瑞莲 张伟芳 +2 位作者 胡恭任 张晨晨 王晓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7-914,共8页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探讨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近300a来晋江河口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柱状沉积物中的Pb主要来自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7.5%-83.7%)和土壤母质(贡献率为16.3%-52.5%).3沉积物的^87Sr/^86Sr为0.716 37-0.719 26,高于人为源(≤0.711 72),说明沉积物中的S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两大类,Ⅰ类为Sr、Hg、Cr、V、Ni和Cs,以自然源为主;Ⅱ类为Pb、Fe、Mn、Zn、Cd、Sb、Sn、Cu和Co,以人为源为主,主要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江河口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历史 Pb、Sr同位素示踪 来源分析
下载PDF
渤海重金属污染历史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淑媛 苗丰民 +1 位作者 刘国贤 杜瑞芝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31,共4页
1979~1985年用大口径静压取样器采集了渤海28柱未扰动岩心样。采用 ̄(210)Pb年代学方法,通过柱样沉积物稳定天然密度资料获得沉积速率、沉积通量和岩心编年,以此提出了渤海细颗粒(<0.063mm)沉积物中Cu... 1979~1985年用大口径静压取样器采集了渤海28柱未扰动岩心样。采用 ̄(210)Pb年代学方法,通过柱样沉积物稳定天然密度资料获得沉积速率、沉积通量和岩心编年,以此提出了渤海细颗粒(<0.063mm)沉积物中Cu、Pb、Zn、Cd环境背景值,探讨了渤海重点海域和毗邻河口区重金属污染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污染历史 海洋污染 重有色金属 自然本底值
下载PDF
三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与污染历史 被引量:8
4
作者 甘华阳 何海军 +1 位作者 张卫坤 林进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78-1885,共8页
主要研究了三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程度、生态风险以及污染历史,可为三亚河的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三亚河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d、As、Cd、Hg、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9±1... 主要研究了三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程度、生态风险以及污染历史,可为三亚河的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三亚河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d、As、Cd、Hg、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9±1.7)、(100.4±38.9)、(32.0±8.3)、(28.8±11.5)、(10.27±4.61)、(0.181±0.110)、(0.204±0.091)、(22.7±8.0)μg·g^(^(-1)),Al2O3、T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34%±5.49%、1.29%±1.23%。210Pbex放射性比活度被用于确定研究区的平均沉积速率并建立沉积年代框架。应用210Pbex稳定初始浓度模型得出三亚河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89 cm·a^(-1),所获取柱状样的沉积年代为1918─2014年。基于柱状样底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子样得到的研究区8种重金属的背景值分别为7.5、38.7、14.3、31.9、4.95、0.027、0.015和6.4μg·g^(-1)。三亚河表层沉积物中Pb、Zn、Cu、Cd、Hg和TOC经Al元素标准化后的富集因子的算术平均值都大于1.5,说明这些重金属和有机质大部分来源于人类活动的输入。柱状沉积物中Cu、Zn、Pb、Cd和Hg的质量分数和富集因子在45 cm深度以上(即上世纪60年代以后)也存在明显的由人类活动的输入引起的上升和富集趋势。研究区沉积物中TOC与富集重金属Pb、Cr、Cd、Zn和Cu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56~0.85,表明有机质降解所产生的腐殖酸吸附是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变大的主要原因。对照美国NOAA沉积物生物效应数据标准,三亚河沉积物中Hg含量在多数站位介于ERL和ERM阈值之间,已对底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三亚河目前重金属的沉积通量约为2.26g·m-2·a^(-1),所沉积的重金属主要为Zn,约占总通量的50.6%,其次为Pb、Cr和Cu,它们的比例分别为16.1%,14.5%和11.5%,毒性较强的Hg和Cd分别仅占总通量的0.10%和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风险评价 污染历史 三亚河
下载PDF
辽宁省柴河铅锌矿开采与重金属污染历史重建 被引量:7
5
作者 秦爱华 于成广 +1 位作者 李括 杨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7-542,共6页
通过对辽宁铁岭柴河铅锌矿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测量及柴河水库河漫滩沉积剖面的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柴河铅锌矿开采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柴河铅锌矿区周边3—5km的范围内,土壤pH值表明土壤明显酸化。污染历史重建显示,1820年... 通过对辽宁铁岭柴河铅锌矿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测量及柴河水库河漫滩沉积剖面的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柴河铅锌矿开采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柴河铅锌矿区周边3—5km的范围内,土壤pH值表明土壤明显酸化。污染历史重建显示,1820年以来,随着沉积物中S含量的不断升高,其pH值累计下降2个单位;1900年以来河漫滩沉积物中的Cd、Pb、Zn累积明显;铅锌矿停止开采后,沉积剖面中Pb、Hg含量逐年降低;汇水域内的土壤酸化仍可导致土壤中累积的Cd和Zn对水库水体和库底沉积物造成二次污染,对水库鱼类的安全具有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历史重建 柴河铅锌矿 辽宁
下载PDF
天津市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历史及来源判别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建芬 王福 +2 位作者 商志文 裴艳东 田立柱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0年第1期55-62,共8页
利用因子分析和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两种方法,对天津市潮间带的4个无扰动沉积物柱样的46个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分析,并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方式和富集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潮间带的重金属可分为3类:1)Fe、Cr、Al及Mn元素主要受环境背景值... 利用因子分析和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两种方法,对天津市潮间带的4个无扰动沉积物柱样的46个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分析,并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方式和富集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潮间带的重金属可分为3类:1)Fe、Cr、Al及Mn元素主要受环境背景值的影响,2)Hg和Cd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3)As、Zn、Pb、Cu及Ni受环境背景值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且影响大小随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结合210Pb和137Cs测年结果,定量确定了天津市潮间带小于0.063 mm粒级沉积物中Ni等11种重金属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重金属富集年代、富集量及污染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发现多数重金属的污染始于1910年代,并在1954年之后富集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重金属 来源判别 环境背景值 污染历史
下载PDF
工业化以来海洋污染历史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建芳 周怀阳 +2 位作者 张海生 夏小明 叶新荣 《东海海洋》 1998年第3期64-69,共6页
本文介绍了运用高分辨率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来研究海洋污染历史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阐述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等定年的湖泊、河口沉积物以及冰芯、土壤记录来研究环境污染历史的最新进展,指出对近百年来高时间分辨... 本文介绍了运用高分辨率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来研究海洋污染历史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阐述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等定年的湖泊、河口沉积物以及冰芯、土壤记录来研究环境污染历史的最新进展,指出对近百年来高时间分辨率的近海海域污染历史研究对于评估海域环境负荷变化,预测海洋环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污染历史 分子地层学 元素地层学
下载PDF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记录的近250年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 被引量:2
8
作者 鲁海燕 曹军骥 +1 位作者 韩永明 吴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3,共7页
以湖光岩玛珥湖为研究对象,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岩心柱中重金属元素V、Ni、Cu、Zn、Pb的垂直变化特征,探讨了近250年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历史,并利用富集系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 以湖光岩玛珥湖为研究对象,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岩心柱中重金属元素V、Ni、Cu、Zn、Pb的垂直变化特征,探讨了近250年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历史,并利用富集系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880年前,各元素含量基本保持稳定;1880—1920年,Ni、Cu、Zn、Pb含量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及战争有关;20世纪20年代Pb含量突然增加反映了全球含铅汽油的使用;Zn元素含量在1950年增加及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明显增大,分别与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的发展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活动的显著增加相一致;1975—1990年,Pb含量的增加很可能与1978年改革后开放工业和交通发展有关;表层V、Zn、Pb元素含量的减少可能与80年代后环保事业的发展有关。V、Ni、Cu、Zn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基本上属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状态,Pb在20世纪20年代前为无污染或轻微污染,20年代后为中等程度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湖泊沉积物 污染历史 湖光岩玛珥湖
下载PDF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污染历史悠久 被引量:1
9
作者 高阳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5-285,共1页
根据《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报道,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污染北半球的湖泊已经超过了1个世纪,甚至是位于离最近的城市、工业区或者农场有上千英里远的湖泊也被污染了.根据华盛顿大学的新闻报道,这份研究是基于从美国落基山脉到北欧的36个... 根据《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报道,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污染北半球的湖泊已经超过了1个世纪,甚至是位于离最近的城市、工业区或者农场有上千英里远的湖泊也被污染了.根据华盛顿大学的新闻报道,这份研究是基于从美国落基山脉到北欧的36个湖泊底泥的化学组成的历史变化,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从20世纪之前就已经将氮排入了超过75%的湖泊里.新闻同时指出,长期的氮污染已经在从北半球的温带到北极地区高山上的25个遥远的湖泊中被证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历史 人类活动 污染 湖泊底泥 新闻报道 华盛顿大学 《科学》 化学组成
下载PDF
近百年来湖北省黄石地区的微塑料污染历史
10
作者 张钰珮 李彦淳 +4 位作者 林妙君 刘家华 蔡勇奇 方高阳 邓心怡 《地理科学研究》 202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性污染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微塑料的长期污染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仍相对有限。本文选择湖北省典型湖泊(黄石市的网湖)为研究区,基于沉积柱的放射性年代测定及不同深度沉积物样品中微塑料种类...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性污染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微塑料的长期污染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仍相对有限。本文选择湖北省典型湖泊(黄石市的网湖)为研究区,基于沉积柱的放射性年代测定及不同深度沉积物样品中微塑料种类、浓度的分析,重建黄石地区80多年来微塑料污染历史;结合黄石市社会经费发展数据,探讨微塑料污染的不同阶段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 1950年以来,微塑料浓度从300个/千克增加到5150个/千克。2) 多指标综合分析揭示出网湖微塑料污染历史为三个阶段:1940年~1965年,湖泊环境主要受到湖泊水产养殖、附近居民岸边洗涤衣物的影响,微塑料浓度范围是300个/千克~1050个/千克,污染程度较小;1965年~2000年,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当地人口快速增加导致大量未经排污处理各种微塑料进入湖泊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加大,浓度范围为1075个/千克~4150个/千克;2000年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湖泊中微塑料污染进一步加剧,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黄石 网湖 湖泊沉积物 污染历史
下载PDF
树木年轮对大气污染历史过程的指示作用
11
《北京园林》 1995年第1期45-45,共1页
对大气污染历史的研究,过去侧重于研究南北极冰川、冻土冻原或湖泊沉积物,用来指示大环境演化过程,但这些研究手段及指示程度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很难揭示具体地区,尤其是城市的大气污染历史程度。
关键词 大气污染历史 树木年轮 历史过程 湖泊沉积物 研究手段 演化过程 南北极 大环境 指示作用 油松年轮
下载PDF
典型历史遗留污染源跟踪朔源调查研究
12
作者 袁江 杨阳 钱文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0225-0229,共5页
介绍了某区域地埋式历史遗留污染源跟踪朔源调查的方法。通过历史基本情况调查初步确定可能存在污染源的边界区域,结合区域现状监测及污水管网及地下水水位调查,进一步明确地埋式历史遗留污染源存在的区域及污染方式,并进行网格布设地... 介绍了某区域地埋式历史遗留污染源跟踪朔源调查的方法。通过历史基本情况调查初步确定可能存在污染源的边界区域,结合区域现状监测及污水管网及地下水水位调查,进一步明确地埋式历史遗留污染源存在的区域及污染方式,并进行网格布设地勘采样点位,摸清污染源分布、固体废物属性以及方量,为其他类似调查提供参考示范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污染 重金属 朔源调查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盐变化特征及污染历史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恩峰 沈吉 +1 位作者 刘兴起 朱育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73-80,共8页
通过对太湖北部开阔湖区沉积岩芯粒度、营养盐、重金属元素等指标的分析,结合硅藻分析结果,讨论了该湖区近100年来沉积环境变化特征、营养演化规律及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前后,流域人为活动方式的改变及强度加大... 通过对太湖北部开阔湖区沉积岩芯粒度、营养盐、重金属元素等指标的分析,结合硅藻分析结果,讨论了该湖区近100年来沉积环境变化特征、营养演化规律及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前后,流域人为活动方式的改变及强度加大使沉积物特征开始发生变化,沉积物粒度变粗,重金属元素及TP含量减少。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人为污染影响,沉积物及水体TP含量逐渐增加,湖泊处于中等营养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沉积物中TOC,TN含量升高,C/N比值增大,沉积物中人为排放的外源有机成分所占比例增加,沉积物及水体中TP含量明显升高,硅藻组合以富营养型种属为主,湖泊水体发生显著富营养化;同期,随着重金属元素人为污染程度的加重,Cu,Mn,Ni,Pb和Zn等元素总量及有效结合态含量升高,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营养盐 人为活动 污染历史 太湖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东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来源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静雯 赵培丽 +4 位作者 冉凤维 王诗兰 陈佳 聂小东 李忠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0-932,共13页
流域上游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洞庭湖水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近100年来洞庭湖重金属污染不明的现状,本研究以东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放射性核素210Pb定年技术,分析沉积物中... 流域上游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洞庭湖水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近100年来洞庭湖重金属污染不明的现状,本研究以东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放射性核素210Pb定年技术,分析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Cr、Cu、Mn、Pb、Zn)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解析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近100年来东洞庭湖存在As、Cd、Pb、Cu、Zn污染情况.其中As的平均含量较高,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DDTH)下层均值达184.05 mg·kg^(-1);除鹿角(LJ)下层,Mn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洞庭湖背景值,对其需引起重视.重金属含量在垂向上变幅较大,且沉积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1937年前;1937—1978年;1978—2020年).源解析结果表明,早期的东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采矿源”;中期主要受到“工业源”、“农业源”及“交通源”的共同影响;而近期为多种污染源共同支配形成的“混合源”.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污染历史的演化过程,为湖泊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东洞庭湖 沉积物 污染历史 来源
下载PDF
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问题研究
15
作者 邓凯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年第9期91-93,共3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历史遗留污染场地进入居民的生活圈,对周围居民产生了潜在的环境威胁和健康风险。《土十条》的出台无疑为历史遗留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政府作为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的主体要进一步探讨模式选择、规划...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历史遗留污染场地进入居民的生活圈,对周围居民产生了潜在的环境威胁和健康风险。《土十条》的出台无疑为历史遗留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政府作为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的主体要进一步探讨模式选择、规划、资金、公众参与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污染场地 污染场地修复 政府责任
下载PDF
那什那泡沉积物氮磷有机质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苗 臧淑英 +1 位作者 张策 肖海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1-1536,共6页
于2010年7月在那什那泡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那什那泡沉积岩芯(NSN)总氮(TN)、总磷(TPl以及有机质(OM)等指标的含量,分析了TN、TP、OM、TOC/TN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SN中TN含量变化范围为1156-4191mg/kg,平... 于2010年7月在那什那泡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那什那泡沉积岩芯(NSN)总氮(TN)、总磷(TPl以及有机质(OM)等指标的含量,分析了TN、TP、OM、TOC/TN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SN中TN含量变化范围为1156-4191mg/kg,平均为2891mg/kg;TP含量变化范围为358-509mg/kg,平均值为442mg/kg;OM含量变化范围为1.29%-3.64%,平均值为2.03%。沉积物中OM含量变化幅度不大,TN和TP波动明显,但三者含量从底层至表层大体上都呈上升趋势。TOC/TN为2.50~7.94,平均值为4.35,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内源的水生生物、浮游动植物和藻类。通过有机指数与有机氮指标评价表明那什那泡2001~2009年存在有机污染;从有机氮指标来看,所采的柱状沉积物在整个沉积过程中有机氮含量都很高,那什那泡存在有机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什那泡 沉积物 有机质 污染历史
下载PDF
洪湖沉积柱中重金属的历史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煌 杨丹 +2 位作者 邢新丽 张泽洲 舒全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39-2145,共7页
为了解历史上洪湖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来源,于2014年12月在洪湖中心位置采集了沉积柱,分析了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Cu、Cd、Zn、Pb)的含量,并结合^(137)Cs和^(210)Pb定年技术得到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分辨率年代沉积序列.结果表明:洪湖沉积柱中... 为了解历史上洪湖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来源,于2014年12月在洪湖中心位置采集了沉积柱,分析了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Cu、Cd、Zn、Pb)的含量,并结合^(137)Cs和^(210)Pb定年技术得到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分辨率年代沉积序列.结果表明:洪湖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总量介于67.86~189.57mg/kg之间,4种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为Pb>Zn>Cu>Cd.地累计指数表明Cu和Zn未达到污染级别,而Pb为无污染到中度污染级别,Cd为中度污染到强污染级别.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受洪水和围湖造田的共同影响,新滩水闸建成前,洪水会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先降低,随后升高.水闸建成后,洪水会导致洪湖出现内涝致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围湖造田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升高.源解析研究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来源于非点源农业污染、交通活动以及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沉积柱 重金属 定年 污染历史 源解析
下载PDF
适应近郊污染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浮床植物筛选 被引量:8
18
作者 付子轼 邹国燕 宋祥甫 《上海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19-20,共2页
河道是城市的血管,河道畅通、水质清澈是一个城市健康的重要标志。随着上海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目前中心城区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也基本达到景观水体的功能要求。但污染历史欠帐还未还清,发展... 河道是城市的血管,河道畅通、水质清澈是一个城市健康的重要标志。随着上海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目前中心城区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也基本达到景观水体的功能要求。但污染历史欠帐还未还清,发展中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举办世博会和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近郊河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治理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特殊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城乡意识观念的差别,其整治和维护,要比城市河道困难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工程 生态型城市 污染历史 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城乡结合部 筛选 植物 浮床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中铅累积的历史记录
19
作者 杨丹荔 罗辑 +1 位作者 贾龙玉 陈云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93-2402,共10页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铅在该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中的贮量变化及分配格局并反演该时期铅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各冰川退缩时期土壤中铅的含量高于背景值并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且表层土壤的富集系数表明土壤O层中铅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而非成土母质;(2)各优势乔木不同部位铅的含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且地上部分的运移能力较低,而地下部分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地上部分,使得根系所吸收的铅可能大部分被存留在根系组织中,导致细根中铅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在林下植被中,地被层(苔藓)的铅含量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具有较强的铅富集能力;(4)乔木层生物量在植被中占比最高,使其成为活体植被中最大的铅贮存单元,但地被层(苔藓)的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不足5%,其对植被铅的积累贡献最大可达36%,这对高山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潜在的铅污染;(5)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铅的贮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从64.64 kg·hm^(-2)增长到227.16 kg·hm^(-2),且土壤是生态系统铅的主要贮存单元;(6)生态系统铅的积累速率在1958—1970年和1980—2000年较快,并与贡嘎山东坡树轮中铅含量的变化相对应,说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铅的积累过程能反演近百年来铅的污染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演替 生态系统 重金属铅 积累过程 污染历史记录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20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海洋污染 碳氢化合物污染 清洗污水 置信水平 防治对策 污染历史 主要来源 操作性污染 港口污水 微生物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