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重金属污染中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的区分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5-610,共6页
以南京铁合金厂土壤Cr污染为例 ,讨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区分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的方法 .结果表明 ,运用Hazen概率格纸作图区分背景含量和污染叠加含量在土壤污染研究中是可行的 ,所得参数的环境意义是明确的 .与实际情况是符合... 以南京铁合金厂土壤Cr污染为例 ,讨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区分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的方法 .结果表明 ,运用Hazen概率格纸作图区分背景含量和污染叠加含量在土壤污染研究中是可行的 ,所得参数的环境意义是明确的 .与实际情况是符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土壤背景含量 污染叠加含量 Hazen概率格纸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土壤菲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马静静 钱新春 +3 位作者 张伟 郑彬 葛高飞 郜红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74-1382,共9页
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式模拟菲(Phenanthrene,Phe)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分析在不同老化阶段(1、7、14、28和56d)土壤Phe的生物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体腔细胞酶活性、染色体和溶酶体膜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培养时... 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式模拟菲(Phenanthrene,Phe)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分析在不同老化阶段(1、7、14、28和56d)土壤Phe的生物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体腔细胞酶活性、染色体和溶酶体膜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Phe有效含量、蚯蚓体内Phe富集量、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含量以及微核率均呈前期(1~28d)下降较快,后期(29。56d)下降速率逐渐减小的趋势,中性红保留时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e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逐渐减小。土壤Phe有效含量与蚯蚓体内Phe富集量、SOD和POD酶活性、MDA含量、微核率和中性红保留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决定系数(尺。)分别为0.8879、0.8934、0.8709、0.9305、0.8933和0.8851。在1~56d老化时间内,多次叠加污染土壤中Phe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Phe富集量分别较一次污染低23.19%。50.15%和12.64%~57.89%;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酶活性分别较一次污染低3.40%~47.24%和6.49%~38.02%;MDA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30%~57.82%;微核率较一次污染低12.48%~22.99%;中性红保留时间较一次污染高1.35%~13.97%,这表明土壤Phe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叠加污染 蚯蚓 酶活性 中性红保留时间 微核率
下载PDF
土壤B[a]P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SOD、POD和MDA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马静静 郑彬 +2 位作者 张伟 葛高飞 郜红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3-748,共6页
采用累积试验方法,研究土壤苯并[a]芘(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B[a]P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腔细胞的SOD... 采用累积试验方法,研究土壤苯并[a]芘(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B[a]P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腔细胞的SOD、POD活力和MDA含量呈初期(1~14 d)下降速率较快,尔后(14~56 d)下降速率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叠加污染条件下,0~ 20 cm深度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SOD活力和MDA含量在14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20.97%和15.96%,POD活力比一次污染高20.44%;而在>20~40 cm深度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力和MDA含量在14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52.89%、18.00%和70.60%.表明B[a]P叠加污染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B[a]P) 叠加污染 蚯蚓 体腔细胞 SOD POD MDA
下载PDF
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马静静 张伟 +3 位作者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2,共6页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法,模拟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B[a]P在土壤中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B[a]P有效含量、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均呈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9~56 d)下降速率逐渐减缓的趋势,且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TA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2)为0.893 2。叠加污染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B[a]P平均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23.38%(P〈0.05,14和28 d的20~40 cm叠加污染土壤除外);在1、7、14、28和56 d所取土样培养的蚯蚓,其体内B[a]P富集量是一次污染的22.42%~77.42%,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在14 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13.76%和41.38%,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叠加污染更能客观反映污染物的真实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B[a]P) 多次叠加污染 有效性 蚯蚓 丙二醛
下载PDF
土壤苯并[a]芘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静静 张伟 +3 位作者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一次污染和多次累积污染2种方法, 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 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 分析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 B[a]P有效含量、蚯蚓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性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多次叠加污染和一次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2.37 μg·kg-1·d-1和3.35 μg·kg-1·d -1, 后期(28~56 d)下降速率逐步减缓为0.24 μg·kg-1·d-1和0.53 μg·kg -1·d-1; 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6.94 μg·kg-1·d-1和14.84 μg·kg-1·d-1, 后期(28~56 d)逐步减缓为0.73 μg·kg-1·d-1和1.64 μg·kg-1·d-1。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吸附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为0.914 7。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与土壤B[a]P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54 3(SOD)、0.829 6(POD)和0.704 0(SOD)、0.727 1(POD)。在叠加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7.1%~38.6%(P〈0.05), 蚯蚓富集量比一次污染低22.6%~46.8%(P〈0.05), 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分别为一次污染酶活性的49.6%~82.7%和75.5%~109.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多次叠加污染 生物有效性 富集量 蚯蚓体腔细胞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建筑室内挥发性污染物叠加危险性研究
6
作者 刘雅棋 李振海 《建设科技》 2020年第21期112-114,118,共4页
我国目前对建筑室内挥发性化学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研究很少,对室内污染物的“剂量—反应”的研究更为少见。针对此问题,笔者选择果蝇为实验生物,甲醛和苯为室内代表性化学污染物,模拟人类实际生活中的混合污染物暴露模式,对果蝇进行大量... 我国目前对建筑室内挥发性化学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研究很少,对室内污染物的“剂量—反应”的研究更为少见。针对此问题,笔者选择果蝇为实验生物,甲醛和苯为室内代表性化学污染物,模拟人类实际生活中的混合污染物暴露模式,对果蝇进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1)果蝇暴露在甲醛和苯单一污染物中,气体浓度越高,果蝇死亡率越大,故可用果蝇死亡率表征室内污染物毒性;(2)甲醛和苯叠加后暴露组的果蝇死亡率远大于同浓度的甲醛和苯单一暴露组,可见叠加后的污染物毒性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化学污染 污染叠加 果蝇 暴露实验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含N-亚硝胺地下水与地区性癌症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仑山 岑况 +5 位作者 刘秀丽 吴雪芳 朱雪涛 魏军晓 陈媛 伦知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肆虐我国南方局部区数百年以鼻咽癌和肝癌为主的恶性肿瘤病,为典型的地区性癌症。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应用流行病学与生态地球化学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检出了病区环境水和饮水中存在致癌物质N-亚硝胺,研究了癌病区生态系统由地质构造背... 肆虐我国南方局部区数百年以鼻咽癌和肝癌为主的恶性肿瘤病,为典型的地区性癌症。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应用流行病学与生态地球化学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检出了病区环境水和饮水中存在致癌物质N-亚硝胺,研究了癌病区生态系统由地质构造背景、气候、水文和生态条件制约,自然形成水体N-亚硝胺的机理。实验改进、优化了环境-饮水微量亚硝胺测定方法,新建立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El-MS/MS)测定纳克级N-亚硝胺方法一次可测9种N-亚硝胺化合物,检出限达到0.34~2.19ng/L。在珠江三角洲癌病区环境-饮水中首次发现9种亚硝胺化合物,含量为307~0.34ng/L,总检出率为40%。四会等较低工业污染区古井水、手压井水和自来水的亚硝胺有相近似的含量统计特点:亚硝基二甲胺和亚硝基二正丁胺的均值和峰值为不高的超标值,均值分别为21.77和15.54ng/L。这批水样大多采自0~20m深度井水,属本区代表性特殊地质构造和气候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研究区生产和生活开发最多的水源层;所含超标亚硝胺可能是本区数百年高发癌症的主因。近年工业发展带来的亚硝胺污染源的叠加,增高了该区环境-饮水亚硝胺超标率及癌症发病率。文中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壤和地下水富氮营养化现象和区域氮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性癌症 亚硝胺GC/El-MS/MS测定方法 饮水亚硝胺检测 含亚硝胺地下水 污染叠加 土/水富氮营养化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的生物有效性及对蚯蚓体腔细胞染色体和溶酶体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伟 郑彬 +3 位作者 马静静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0-1026,共7页
Benzo(a)pyrene (B[a]P)作为典型具有"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通过一次与多次污染的方法,研究B[a]P在土壤中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Eisenia fetida)体腔细胞染色体畸变... Benzo(a)pyrene (B[a]P)作为典型具有"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通过一次与多次污染的方法,研究B[a]P在土壤中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Eisenia fetida)体腔细胞染色体畸变及溶酶体膜完整性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B[a]P含量及蚯蚓体内B[a]P富集量、蚯蚓体腔细胞微核变率均呈现初期(28 d)下降速率较快,尔后(28-56 d)下降速率减小的趋势;而蚯蚓体腔细胞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升高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土壤中B[a]P的Tenax法提取含量与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8614,P<0.01);蚯蚓体腔细胞NRRT和微核变率分别与土壤中B[a]P的Tenax法提取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同培养时间内,多次叠加污染土壤中B[a]P的Tenax提取含量和蚯蚓富集量显著低于一次污染26.00%(P<0.05);蚯蚓体腔细胞NRRT平均比一次污染高13.00%(P<0.05);体腔细胞微核率比一次污染低36.10%(P<0.05).本研究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结果可为土壤PAHs类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P 叠加污染 Tenax提取 溶酶体膜 微核变率
原文传递
湖泊水库入流河道排污总量分配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紫雯 陈昌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4-539,共6页
通过对青山水库入湖支流排磷总量分配的实例研究 ,着重介绍了对封闭性水域按纳污能力确定的“容量总量”进行合理分配的新思路 :即根据污染影响叠加原理 ,建立各支流总磷允许排放率的计算模式 ,并由此合理分配各入库支流总磷的容许排放... 通过对青山水库入湖支流排磷总量分配的实例研究 ,着重介绍了对封闭性水域按纳污能力确定的“容量总量”进行合理分配的新思路 :即根据污染影响叠加原理 ,建立各支流总磷允许排放率的计算模式 ,并由此合理分配各入库支流总磷的容许排放总量 .从中探讨湖泊、水库等封闭性水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总量分配 污染影响叠加原理 分配结构模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