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积河流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值模拟控制方程及其物理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黄岁樑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524,共10页
基于以前重金属污染物在冲积河流中迁移转化的研究,本文运用环境化学、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考虑到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导建立重金属污染物在冲积河流中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并以平面二维模型为例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和三... 基于以前重金属污染物在冲积河流中迁移转化的研究,本文运用环境化学、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考虑到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导建立重金属污染物在冲积河流中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并以平面二维模型为例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和三个简化的计算实例.该数学模型由水流控制方程、泥沙运动控制方程、重金属迁移转化控制方程和悬移质泥沙颗粒相、推移质泥沙颗粒相和床沙颗粒相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解吸型对流扩散方程组成.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方程是一个质量平衡方程,它表明冲积河流中泥沙运动是如何影响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为以前工作的一个重要进展,悬移质颗粒相、推移质颗粒相和床沙颗粒相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或反应动力学简化为"型")对流扩散方程是室内静态实验结果的延伸,它综合考虑物理输移,即对流、扩散和化学反应,这里主要是吸附解吸作用.应用本模型对三个简化的实例进行计算,即模拟计算重金属污染物在恒定、均匀挟沙水流中的迁移转化.所得计算结果合理,进一步阐明泥沙运动在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重金属污染物在冲积河流挟沙水流中的迁移转化不仅具有一般污染物对流扩散的共性,而且具有因泥沙运动而带来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迁移转化 水、泥沙和污染物相互作用 冲积河流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Interaction on Their Reaction Behaviors on Soil Colloids 被引量:8
2
作者 ZHOU DONGMEI and CHEN HUAIMAN(Laboratory of Material Cycling in Pedosphe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O008 (China))(Received April 14, 1999 revised June 8, 1999)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Adsorption of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on three typical soil colloids and pH influence were studied using batch equilibrium method. Both of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adsorption on the colloids could be well describ... Adsorption of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on three typical soil colloids and pH influence were studied using batch equilibrium method. Both of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adsorption on the colloids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by general adsorption simulation equations. The adsorption processes changed with media pH. When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coexisted on soil colloids, their interactions could be observed in a certain pH range to be accompanied with Cr(Ⅵ) reduction, which clearly suggested that a surface catalytic reaction occurred in this system. Soil colloid acted 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interaction of Cr(Ⅵ) and p-chloroaniline. The pH values at which no interaction was observed were 4.0, 4.5 and 5.0 for the colloids of indigotic black soil, yellow-brown soil and latosol, respectivel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used to analyze p-chloroaniline provided a high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short separation time, and needed no more extensive pretreatment of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interaction of pollutants P-CHLOROANILINE soil colloids
下载PDF
纳米矿物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娟 盛安旭 +3 位作者 刘枫 李晓旭 琚宜文 刘国恒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0-1463,共14页
纳米矿物作为连接原子/分子和块体矿物材料的桥梁,在建立矿物微观反应机制和宏观现象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纳米地质学的迅速发展,纳米矿物在地表环境中的分布、存在形式及其反应活性引起了越来越多关注.综述了天然环境中常见的... 纳米矿物作为连接原子/分子和块体矿物材料的桥梁,在建立矿物微观反应机制和宏观现象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纳米地质学的迅速发展,纳米矿物在地表环境中的分布、存在形式及其反应活性引起了越来越多关注.综述了天然环境中常见的纳米矿物的成因、存在方式、特殊的尺寸效应、团聚行为、生物/非生物界面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对地表环境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着重介绍了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纳米矿物与其对应的大尺寸矿物颗粒在吸附行为、溶解速率、团聚状态、催化活性、界面电子传递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对于纳米矿物与其对应的宏观矿物晶体之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矿物对各种地质过程的作用,对于推动地球科学向更加微观和深入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矿物 界面反应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 环境效应 矿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