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池交替工艺的污泥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戈军 吕锡武 荆肇乾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31-34,共4页
三池交替工艺的污泥分布特性是由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决定的。通过分析建立了三池交替工艺的污泥推流模型,根据该模型能掌握任一时间的污泥分布状况。在系统的周期运转过程中污泥分布最终会达到稳定状态,并具有周期重现性,边池的平均污泥... 三池交替工艺的污泥分布特性是由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决定的。通过分析建立了三池交替工艺的污泥推流模型,根据该模型能掌握任一时间的污泥分布状况。在系统的周期运转过程中污泥分布最终会达到稳定状态,并具有周期重现性,边池的平均污泥浓度远高于中间池。模型算例表明,排泥对污泥分布影响甚微,延长主体段时间或者缩短过渡段和沉淀段时间均可以明显改善污泥分布的不均匀性;在计算污泥负荷和排泥量时需采用反应有效系数加以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池交替工艺 污泥分布规律 推流模型 周期设置 反应有效系数
下载PDF
AICS工艺在不同循环系统条件下污泥分布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崔志峰 王凯军 吾理之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4,共5页
针对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交替式运行工艺存在的污泥分布不均匀、容积和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新型AICS工艺,分别在无内循环、开启部分内循环和完全开启内循环系统三种情况下进行污泥分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开启内循环系统时... 针对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交替式运行工艺存在的污泥分布不均匀、容积和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新型AICS工艺,分别在无内循环、开启部分内循环和完全开启内循环系统三种情况下进行污泥分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开启内循环系统时,各反应池的污泥分布趋于均匀化,池容利用率提高到0.71,系统同时呈现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水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CS工艺 污泥分布 池容利用率 循环系统
下载PDF
三沟式氧化沟污泥分布不均的改善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昊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3-55,共3页
就枣庄市污水处理厂三沟式氧化沟污泥的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指出三沟污泥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在于其运行模式和各运行阶段的时间分配 ,通过增加反硝化阶段的时间可以缩小污泥浓度的差距 ;另外可以通过安装导流栅... 就枣庄市污水处理厂三沟式氧化沟污泥的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指出三沟污泥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在于其运行模式和各运行阶段的时间分配 ,通过增加反硝化阶段的时间可以缩小污泥浓度的差距 ;另外可以通过安装导流栅板来解决侧沟污泥浓度的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沟式氧化沟 污泥分布 浓度差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溶解氧和污泥粒径分布对城市污水SND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川 聂会元 +1 位作者 左金龙 李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5-148,154,共5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反应机理,采用SBR工艺,考察溶解氧和污泥粒径分布对城市污水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溶解氧(平均DO=0.5~0.8 mg/L)条件下,氮平衡计算证实SBR工艺发生了明显的SND现象,总氮中大约23.11%的氮是通... 为了进一步探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反应机理,采用SBR工艺,考察溶解氧和污泥粒径分布对城市污水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溶解氧(平均DO=0.5~0.8 mg/L)条件下,氮平衡计算证实SBR工艺发生了明显的SND现象,总氮中大约23.11%的氮是通过SND现象去除的。当DO浓度为0.5 mg/L时,硝态氮生成量与氨氮的减少量之比为0.454,硝化速率与反硝化速率基本相当。当DO浓度为4.296 mg/L时,硝化反应产生的氨氮的减少量与硝态氮的生成量相等,此时基本不发生SND现象。当SND发生时,污泥菌胶团颗粒的平均颗粒粒径仅为5.02μm^6μm,说明SND不是单纯的"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污泥粒径分布 同步硝化反硝化 硝化速率 反硝化速率
下载PDF
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式工艺污泥回流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窦月芹 吕锡武 +1 位作者 李发站 徐洪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91-94,共4页
介绍了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式工艺的流程与特点,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下反应器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运行周期为16 h、污泥回流比为55%的条件下,反应器对COD、BOD5、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84%、86%、70%、89%... 介绍了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式工艺的流程与特点,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下反应器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运行周期为16 h、污泥回流比为55%的条件下,反应器对COD、BOD5、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84%、86%、70%、89%。此外,建立了反应池内污泥浓度的分布模型,并计算得出不同回流比下污泥浓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计算值与试验检测结果的比较,提出了后期工艺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式工艺 污泥回流比 污泥分布模型
下载PDF
热水解条件对剩余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肖雄 李伟 +3 位作者 袁彧 杨鹏 邹德勋 刘研萍 《中国沼气》 2020年第4期27-33,共7页
热水解是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技术之一,文章研究了不同热水解条件对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20℃~210℃/30 min^75 min条件下,热水解污泥的VSS水解率随着热水解温度升高和热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毛细吸水时... 热水解是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技术之一,文章研究了不同热水解条件对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20℃~210℃/30 min^75 min条件下,热水解污泥的VSS水解率随着热水解温度升高和热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毛细吸水时间从原始污泥的4816.3 s,下降至210℃处理后的59.1 s,有效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粒径随着热水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相比原始污泥,各温度组热水解后,Dx10降低了33.91%~80.94%,Dx50降低了42.56%~74.88%,Dx90也因热水解的作用而下降。污泥热水解适宜的温度为165℃~180℃,Dx10,Dx50和Dx90分别为4.365μm,15.156μm,60.256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热水解 毛细吸水时间 污泥粒径分布
下载PDF
微丝菌引发的污泥膨胀对污水处理厂效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游佳 高晨晨 +3 位作者 陈轶 尚巍 郑兴灿 张文安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60,共4页
以常年发生污泥膨胀问题的北方某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分布全年变化及近三年出水水质变化,探讨微丝菌引发的污泥膨胀对生物处理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膨胀期相比,膨胀期功能菌数量未减少,优势... 以常年发生污泥膨胀问题的北方某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分布全年变化及近三年出水水质变化,探讨微丝菌引发的污泥膨胀对生物处理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膨胀期相比,膨胀期功能菌数量未减少,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污染物去除率没有下降;冬季污泥膨胀期不会直接影响菌群结构的变化,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并未直接受到污泥膨胀、生物泡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 污泥膨胀 处理效能 活性污泥群落分布 Miseq测序
下载PDF
基于Mixture-Vesilind的厌氧池流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葛新峰 张敬 +4 位作者 杨孝才 高飞 程诚 刘阳 郑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3,共5页
针对目前较少研究厌氧池的多相流水力特性和污泥沉积的问题,建立某污水处理厂单个厌氧池及推流器三维模型,采用RNGκ-ε紊流模型对推流器在清水和污水两种情况进行了现场流速采集试验和数值模拟,浑水模型中的污泥采用Mixture-Vesilind... 针对目前较少研究厌氧池的多相流水力特性和污泥沉积的问题,建立某污水处理厂单个厌氧池及推流器三维模型,采用RNGκ-ε紊流模型对推流器在清水和污水两种情况进行了现场流速采集试验和数值模拟,浑水模型中的污泥采用Mixture-Vesilind沉降模型,对流场特征及污泥分布进行了研究,对推流器前后断面的流速进行了数模验证。结果表明,厌氧池底部平均流速较大,在中间直墙两侧易形成面积较大的低速区,推流器与直墙之间会产生一定涡流,耗能较大;与清水相比,厌氧池底部低速区面积减小,污泥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距池底不同高度处的污泥浓度与该处的流速呈负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污水处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池 推流器 污泥沉降模型 污泥分布
下载PDF
四沟氧化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9
作者 张小刚 《城市建筑》 2014年第11期384-384,共1页
本文针对泰宁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四沟氧化沟除 P效果不佳、污泥浓度分布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污泥浓度分布 改进
下载PDF
Fenton氧化破解剩余污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英文 刘明庆 +3 位作者 惠祖刚 魏基业 祝社民 沈树宝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9-413,共5页
研究了利用Fenton氧化破解污泥,并以SCOD、TOC、TSS和VSS的变化来表征剩余污泥破解程度。结果表明:pH2.0,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9.0 g/L和0.8 g/L,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60℃为Fenton氧化破解污泥的最佳反应条件。该条件下,TSS由8.14 ... 研究了利用Fenton氧化破解污泥,并以SCOD、TOC、TSS和VSS的变化来表征剩余污泥破解程度。结果表明:pH2.0,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9.0 g/L和0.8 g/L,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60℃为Fenton氧化破解污泥的最佳反应条件。该条件下,TSS由8.14 g/L减少到5 g/L,TSS去除率为38.57%;污泥上清中的SCOD和TOC的浓度分别由49.6 mg/L和6.3 mg/L上升到1 726.8 mg/L和796.2 mg/L;污泥的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分别由原污泥的42.5μm和36.10μm减小到24.10μm和18.07μm;SVI由115.28 mL/g下降到71.94 mL/g。Fenton氧化法能有效破解污泥,提高污泥的沉降性,改善污泥的脱水性,有利于污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氧化 剩余污泥 TOC TSS 污泥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Fenton氧化破解剩余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 被引量:43
11
作者 李娟 张盼月 +5 位作者 曾光明 宋相国 董金华 张海燕 吴珍 贾晓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5-479,共5页
利用Fenton试剂的强氧化性破解剩余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PS),通过释放出的多聚糖、蛋白质浓度以及SCOD的变化表征EPS的破解程度,旨在找出Fenton氧化破解EPS的适宜反应条件.结果表明,pH=2.5,反应时间90min,H2O2/Fe2+(质量比)=8∶1,温度65... 利用Fenton试剂的强氧化性破解剩余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PS),通过释放出的多聚糖、蛋白质浓度以及SCOD的变化表征EPS的破解程度,旨在找出Fenton氧化破解EPS的适宜反应条件.结果表明,pH=2.5,反应时间90min,H2O2/Fe2+(质量比)=8∶1,温度65~70℃为适宜反应条件.该条件下经Fenton氧化,污泥上清液中的SCOD、多聚糖和蛋白质浓度分别由45.88、10.96和11.99mg·L-1增加到684.93、382.17和302.62mg·L-1;污泥颗粒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分别由供试污泥的838.89μm和859.20μm减小到137.22μm和148.69μm.Fenton氧化可以有效破解污泥中的EPS,提高污泥的无机化程度,有利于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试剂 胞外聚合物 剩余污泥 多聚糖 蛋白质 SCOD 污泥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污泥活性特征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烜 汤兵 +4 位作者 张姿 宾丽英 黄绍松 付丰连 邱兵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31-3037,共7页
研究了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主要活性特征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通过排出剩余污泥的办法维持活性污泥浓度在4000 mg·L-1左右,并连续运行75 d.运行期间,每日检测活性污泥的各项性质指标便于反映污泥特性的变化.结... 研究了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主要活性特征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通过排出剩余污泥的办法维持活性污泥浓度在4000 mg·L-1左右,并连续运行75 d.运行期间,每日检测活性污泥的各项性质指标便于反映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加,其对反应器的运行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会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了胞外聚合物的增加,并加速膜污染.而污泥表观产率则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有所减少,其粒径逐渐减小,且胞外聚合物呈现增加的趋势,总的出水水质情况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反应器内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在运行前期较少,而在后期大量出现.膜污染分析结果表明运行后期膜污染速度明显加快,其原因在于:污泥粒径的减小以及胞外聚合物的增加导致细小颗粒及胞外聚合物堵塞或在膜表面沉积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膜生物反应器 脱氢酶活性 污泥粒度分布 跨膜压差 膜污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