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志超 王志伟 +1 位作者 顾国维 俞国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6-230,共5页
对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进行离心分离,考察污泥各组分和膜污染的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理论模型进行变形,推导出阻力的数学模型方程式,并分析了膜通量、膜阻力的变化.同时对混合液悬浮固体进行了颗粒粒径分析,并与好氧膜生物... 对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进行离心分离,考察污泥各组分和膜污染的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理论模型进行变形,推导出阻力的数学模型方程式,并分析了膜通量、膜阻力的变化.同时对混合液悬浮固体进行了颗粒粒径分析,并与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颗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形成阻力占膜总阻力的70%,胶体物质形成阻力占22%,溶解性物质形成阻力占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污泥组分 膜污染
下载PDF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志超 尹星 +4 位作者 王志伟 王新华 夏明芳 陆继来 张利民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
研究基于中试规模的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长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系统考察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龄10 d时,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24.1%、36.1%和39.8%;... 研究基于中试规模的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长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系统考察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龄10 d时,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24.1%、36.1%和39.8%;泥龄20 d时,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43.9%、32%和24.1%;泥龄40 d时,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50.6%、27.3%和22.1%。随着泥龄的增加,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所形成的阻力之和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但仍为膜污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污泥组分 膜污染
下载PDF
ASM1中废水和污泥组分浓度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肖凡 顾国维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B12期1-3,27,共4页
对呼吸计量法应用于校准ASM1作了简明的阐述。在呼吸速率与模型组分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ASM1中废水与污泥各组分浓度的测定方法,并指出模型组分细化的意义。
关键词 活性污泥1号模型 ASM1 呼吸计量法 废水组分 污泥组分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计算分析污泥产量与污泥组分的影响因素
4
作者 迟金宝 汪翠萍 +3 位作者 张雷 陈凯华 潘建通 张鹤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1,共6页
采用带有沉淀和回流的连续流反应器模型进行计算,讨论在原水基质(以BODL计)以O2作为电子受体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分析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水温、进水浓度、惰性可挥发性固体和无机SS等因素对污泥产量和污泥组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带有沉淀和回流的连续流反应器模型进行计算,讨论在原水基质(以BODL计)以O2作为电子受体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分析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水温、进水浓度、惰性可挥发性固体和无机SS等因素对污泥产量和污泥组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长污泥龄可以减少污泥产量,但是存在极限最小值;上述除水力停留时间以外的其他因素均会影响污泥成分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剩余污泥 污泥组分 影响因素 动力学计算
下载PDF
污水悬浮固体组分对活性污泥产率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韦启信 郑兴灿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6,共6页
对国际水协会(IWA)、德国ATV和国内《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活性污泥产率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IWA活性污泥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污水SS/BOD5值偏高且变化幅度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影响活性污泥产率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提... 对国际水协会(IWA)、德国ATV和国内《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活性污泥产率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IWA活性污泥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污水SS/BOD5值偏高且变化幅度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影响活性污泥产率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产率计算方法的研究方向,建议深入研究SS/BOD5值影响污泥产率的机理及活性污泥固定性组分的变化,建立基于SS/BOD5值和固定性组分衰减的活性污泥产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 SS BOD5值 活性污泥产率 污泥固定组分
原文传递
MBR中活性污泥对雌酮E1的吸附性能研究
6
作者 杨小丽 周琼 +1 位作者 黄克虎 宋海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76-1883,共8页
研究了MBR中灭活污泥对雌酮(E1)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污泥浓度、污泥粒径和E1初始浓度对E1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污泥组分(悬浮颗粒、胶体和溶解物)对E1的吸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在E1初始浓度为1~500μg·L-1,4h左右达到吸附平... 研究了MBR中灭活污泥对雌酮(E1)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污泥浓度、污泥粒径和E1初始浓度对E1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污泥组分(悬浮颗粒、胶体和溶解物)对E1的吸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在E1初始浓度为1~500μg·L-1,4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E1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呈线性吸附;E1初始浓度越大,吸附速率越小.随着污泥浓度升高,单位污泥对E1的吸附量显著下降,出现了固体浓度效应;而吸附去除率却随着污泥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且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活性污泥对E1的单位吸附容量随着污泥粒径增大而减小.污泥中悬浮颗粒、胶体和溶解物的含量分别为87.8%、9.6%和2.6%,吸附平衡时,E1在3种组分中的浓度分别为13.9μg·g-1、24.1μg·g-1和12.5μg·g-1,胶体吸附效果最好.不同组分对E1的吸附贡献与其含量正相关,吸附贡献为:悬浮颗粒>胶体>溶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酮 吸附 污泥浓度 污泥粒径 初始浓度 污泥组分
原文传递
一种高效测试污泥可生物降解性的实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磊 李卓 吴志根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7-142,共6页
污泥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由其有机组分的生物可及度和组分分子的复杂度共同决定。通过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方法研究污泥组分的生物可及度,使用不同强度的提取溶液分离出4种化学可及度不同的提取组分,同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各组分中有机物... 污泥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由其有机组分的生物可及度和组分分子的复杂度共同决定。通过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方法研究污泥组分的生物可及度,使用不同强度的提取溶液分离出4种化学可及度不同的提取组分,同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各组分中有机物质的复杂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分的化学可及度与其生物可及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生物可及度较高,其成分有机物分子结构简单的组分SPOM(solubl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SPOM)与REOM(readily extractible organic matter,REOM)在厌氧消化过程中降解率较高,分别为59.2%与46.3%的COD;而生物可及度低,组成复杂的组分SEOM(slowly extractible organic matter,SEOM)与PEOM(poorly extractible organic matter,PEOM)的生物降解率分别只有18.4%和5.8%的C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有机组分 可生物降解性 生物可及度 化学分级提取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