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高压气井两相流体温度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郑榕 蒋建勋 +4 位作者 杜浪 欧馨潞 白祥维 王欢欢 王博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8期95-97,共3页
超深天然气气井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难以使用温度计对中下层井筒内多相流温度进行测量,一般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温度分布进行预测,但高温高压环境会对气体物性参数造成影响,进而引起温度异常。因此,建立合适的井筒温度模型十分关键,本文针... 超深天然气气井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难以使用温度计对中下层井筒内多相流温度进行测量,一般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温度分布进行预测,但高温高压环境会对气体物性参数造成影响,进而引起温度异常。因此,建立合适的井筒温度模型十分关键,本文针对高温高压气藏的特点,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优选出与井筒温度变化相关性较高的井身结构参数,并结合焦耳汤姆森效应在传统的井筒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井身结构修正参数。在应用测试中,该模型可得到不同条件下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计算方法简便快捷,方便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皮尔逊相关系数 焦耳汤姆森效应 井身结构
下载PDF
油管掺液稠油泵井筒流体温度分布计算 被引量:7
2
作者 董长银 张琪 +1 位作者 李志芬 薄启炜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8-40,共3页
根据传热学和能量平衡原理 ,考虑环空产出液与油管掺入液及地层之间的双重热传导作用 ,同时考虑了由流体相变导致的焦耳汤姆森效应 ,建立了稠油泵井筒流体温度分布数学模型 ,并研究了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编制了计算程序 ,该程序... 根据传热学和能量平衡原理 ,考虑环空产出液与油管掺入液及地层之间的双重热传导作用 ,同时考虑了由流体相变导致的焦耳汤姆森效应 ,建立了稠油泵井筒流体温度分布数学模型 ,并研究了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编制了计算程序 ,该程序能用于计算任意生产时间及井筒深度下掺入液及产出液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 ,在一定条件下 ,生产时间及焦耳汤姆森效应对井筒温度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掺液稠液泵 井筒流体 计算 稠油泵 温度分布 焦耳-汤姆森效应 时间函数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预测井筒压力及温度分布的机理模型 被引量:30
3
作者 曾祥林 刘永辉 +1 位作者 李玉军 李颖川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40-44,共5页
基于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及传热学理论 ,建立了预测井筒流体压力、温度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 ,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迭代求解 ,可同时预测井筒中的压力和温度分布 .给出了实例 ,以井底温度为基准分别按线性模型和机理模型求出了井筒内... 基于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及传热学理论 ,建立了预测井筒流体压力、温度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 ,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迭代求解 ,可同时预测井筒中的压力和温度分布 .给出了实例 ,以井底温度为基准分别按线性模型和机理模型求出了井筒内温度分布 ,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比较结果表明机理模型更符合实际 .同时可以看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分布 温度分布 焦耳-汤姆森效应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热力学温度单位命名者——开尔文勋爵
4
作者 王一和 《中国计量》 2003年第2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焦尔-汤姆森效应 汤姆森 热力学温度 单位 开尔文
下载PDF
优化深冷系统氮气预冷试车小结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明久 刘强 《乙烯工业》 CAS 1994年第2期14-17,13,共5页
所谓氮气预冷是由裂解气压缩机将氮气压缩至25~30kg/cm^2G,在乙烯冷媒和丙烯冷媒的作用下,利用冷箱和脱甲烷塔两条循环线,以焦耳—汤姆森效应,将高压氮气节流膨胀,从而使深冷系统达到尽可能低的温度。
关键词 深冷系统 脱甲烷塔 裂解气压缩机 氮气循环 预冷工艺 乙烯装置 冷箱 动态模拟计算 汤姆森效应 大小循环
下载PDF
Al液诱导凝固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
作者 余熔刚 赖琴梅 +1 位作者 汪昊 吴永全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模拟了嵌入不同半径(0.37~2.4 nm)固态Al晶核的Al液诱导凝固过程.结果表明,体系临界温度和嵌入晶核半径的倒数呈线性关系,符合吉布斯-汤姆森(Gibbs-Thomson,G-T)效应,得到的G-T系数Γ为1.4... 采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模拟了嵌入不同半径(0.37~2.4 nm)固态Al晶核的Al液诱导凝固过程.结果表明,体系临界温度和嵌入晶核半径的倒数呈线性关系,符合吉布斯-汤姆森(Gibbs-Thomson,G-T)效应,得到的G-T系数Γ为1.4×10^-7K·m,体材料熔点Tm^bulk为(985.36±11.25)K.借助Γ计算出固液界面能为(140.35±9.05)mJ/m^2,与通过毛细波动法获得的149 mJ/m^2比较接近,再次证实了Turnbull的实验值(93 mJ/m^2)较低.外推得到诱导凝固失效半径为0.91 nm,此时体系温度已达到临界温度极限值.在该极限值下,体系可以自发形核,孕育时间呈现随机性,微观结构表现为不稳定的层错互相交织.在有效晶核尺寸范畴内,孕育时间随嵌入晶核半径的增大而增加,长大速度却随半径的增大而降低,微观结构是稳定的lamellar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凝固 吉布斯-汤姆森效应 固液界面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Influence of hexagonal to orthorhombic phase transformation on diffusion-controlled dendrite evolution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Sn−Ni peritectic alloy
7
作者 Peng PENG Bi-zhou ZHAO +4 位作者 Jia-tai WANG Xing PEI Zi-jie LIU Lu GAN Sheng-yuan L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728-1740,共13页
The hexagonal to orthorhombic(HO)transformation fromβ-Ni_(3)Sn_(2)(hexagonal)phase toα'-Ni_(3)Sn_(2)(orthorhombic)phase was confirmed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Sn−Ni peritectic alloys.It is shown that the reme... The hexagonal to orthorhombic(HO)transformation fromβ-Ni_(3)Sn_(2)(hexagonal)phase toα'-Ni_(3)Sn_(2)(orthorhombic)phase was confirmed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Sn−Ni peritectic alloys.It is shown that the remelting/resolidification process which is caused by both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zone melting(TGZM)and Gibbs−Thomson(G−T)effects can take place on secondary dendrites.Besides,the intersection angle between the primary dendrite stem and secondary branch(θ)is found to increase fromπ/3 toπ/2 as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eds.This i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the HO transformation,which can change the diffusion distance of the remelting/resolidification process.Thus,a diffusion-based analy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S_(V))of dendrites.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melting/resolidification process is restricted when the HO transformation occurs during peritectic solidification.In addition,the slope of the prediction curves is changed,indicat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local remelting/resolidification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dendritic solidification peritectic microstructures Gibbs−Thomson effect temperature gradient zone melting HO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