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 被引量:10
1
作者 尹祥础 张浪平 +6 位作者 张永仙 彭克银 王海涛 宋治平 李文军 张晓涛 袁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前兆 大时空观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 被引量:32
2
作者 吴珍汉 张作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47-1757,共11页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房屋平移、房屋倾斜变形、墙体破裂与结构破坏、桥梁垮塌等。地震触发严重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山体滑塌、岩块崩塌,局部产生泥石流与沙土液化。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潜在滑坡、不稳定边坡与滑塌隐患、危岩体与崩塌隐患及泥石流灾害隐患。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活动断层存在密切关系,沿北川-映秀断裂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沿汉旺-漩口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地震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在活动断裂之间相对稳定地块远离活动断裂超过3~5km,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显著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 龙门山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游勇 柳金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22,共7页
汶川8级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经历过2008年雨季后,激发了一定数量的泥石流,在今后5~10 a的时期内,还将激发大量的泥石流。震后岷江上游泥石流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是否产生... 汶川8级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经历过2008年雨季后,激发了一定数量的泥石流,在今后5~10 a的时期内,还将激发大量的泥石流。震后岷江上游泥石流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是否产生暴雨以及暴雨笼罩范围,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是否堵塞沟道与泥石流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地震后,岷江上游的泥石流防治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通过对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沟防治工程现状的统计,指出了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数量少、标准低、承灾能力差、结构单一、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岷江上游 泥石流防治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52,共6页
利用差分GPS对汶川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约200km的地表破裂带,同时也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的活动,形成了长约75km的破裂带。地表破裂空间展布特征表明... 利用差分GPS对汶川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约200km的地表破裂带,同时也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的活动,形成了长约75km的破裂带。地表破裂空间展布特征表明,汶川地震起始破裂以向北东方向逆冲为主,右旋走滑量不明显,之后向北东方向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龙门山构造带 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成都市境内震害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水森 邓天岗 +1 位作者 杜平山 张新俊 《四川地震》 2008年第4期12-18,24,共8页
通过对5月12日汶川8级大地震成都市境内地震现场震害调查,给出了此次地震在成都市的震害特征与极震区的烈度分布特点,为成都市震后灾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同时给出了成都市境内一些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地质灾害分布 成都市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沿龙门山断裂带新生的地壳深部断裂 被引量:7
6
作者 徐杰 高祥林 +4 位作者 周本刚 计凤桔 张进 白玉柱 陈国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27,共11页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龙门山断裂带也称为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或推覆构造带。许多研究者认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这条断裂带或其中央映秀—北川断裂。笔者在深入分析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龙门山断裂带也称为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或推覆构造带。许多研究者认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这条断裂带或其中央映秀—北川断裂。笔者在深入分析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提出不同的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经历了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冲断带(T3-J)、造山带(K-E)和青藏高原边缘隆起带(N-Q)3个动力学条件不同的演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断裂带递进发展,第三阶段断裂带则被改造。从三维空间看,龙门山断裂带位于松潘—甘孜地块东南缘的上地壳内,并被推覆到扬子陆块上;而松潘—甘孜地块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韧性增厚,而且向扬子陆块壳下俯冲,从而使浅、深部构造在垂向上形成"吞噬"扬子地块的"鳄鱼嘴"式结构。虽然在平面上汶川8级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与映秀—北川断裂一致,但从剖面上看其震源所构成的震源破裂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下的扬子陆块内。这种不一致性表明,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龙门山断裂带,而是扬子陆块内新生的高角度断裂,其走向基本与龙门山断裂带一致。推测这一震源断裂的形成过程是:当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推挤时,其前缘"鳄鱼嘴"构造咬合并错断被吞噬的扬子陆块部分,形成具有右旋逆平移性质的新断裂,导致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发震构造 “鳄鱼嘴”结构 深部高角度断裂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表层水温的异常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邱鹏成 王永刚 +2 位作者 杨广华 白香玲 赵生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7-375,共9页
对汶川8.0级地震震中周围800km范围内73个井孔的表层水温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设定的异常与不确定性异常判定依据,发现有9个井孔出现了前兆异常;有5个井孔的异常不能确定是否为前兆异常;有3个井孔出现了典型非前兆异常变化;其余未出现... 对汶川8.0级地震震中周围800km范围内73个井孔的表层水温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设定的异常与不确定性异常判定依据,发现有9个井孔出现了前兆异常;有5个井孔的异常不能确定是否为前兆异常;有3个井孔出现了典型非前兆异常变化;其余未出现任何异常变化。分析认为异常存在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表现为缓变、突变和向下的阶梯状变化。对9个异常井孔的同井水位、气氡等其它流体测项以及同台或邻近台站形变仪器(钻孔应变、钻孔倾斜、洞体应变等)在表层水温异常变化时段内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发现地壳形变与表层水温在异常的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同井水位与表层水温异常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表层水温 地壳形变 异常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记录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扬 赵向佳 +1 位作者 高树义 赵晋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年第2期100-105,共6页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较厚的覆盖土层对较长周期的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厚覆盖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观测对自振周期较长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汶川8级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8级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春山 孙炜锋 +7 位作者 谭成轩 韩金良 何淑军 吴树仁 杨为民 王涛 张永双 石菊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8-1145,共8页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局部有沙土液化,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及山区。总结了14个县市重灾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若干个亚区。对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高危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地震 重灾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预测分析
下载PDF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7-977,共11页
根据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最新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 根据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最新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域构造运动剧烈,2001年起始的地震活动高潮期的背景下发生的。其长达300km的地震震源断层填补了青藏高原东缘1900年以来存在的8级地震活动的空区。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汶川8级地震震源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东部,青藏高原东向扩张与四川盆地的抵抗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说明汶川地震震源区域主要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块体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并发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川盆地发生的东向上升;而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于青藏高原发生的西向下降构造运动是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地震成因即地震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地震 地震活动性 震源应力场 地震发生机制
下载PDF
汶川8级大地震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异常低的比较讨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征祥 吕晓健 +3 位作者 金学申 邵辉成 戴英华 郝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在收集1900—2008年东亚大陆西部三角地震区内8次陆内逆冲型浅源大地震(M≥7.5)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基础上,初步比较分析表明东亚大三角地震区陆内逆冲型孕震断层的缩短或垂直平均滑动速率≤12 mm/a;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 本文在收集1900—2008年东亚大陆西部三角地震区内8次陆内逆冲型浅源大地震(M≥7.5)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基础上,初步比较分析表明东亚大三角地震区陆内逆冲型孕震断层的缩短或垂直平均滑动速率≤12 mm/a;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滑动速率异常低(0.2~1.0 mm/a)的龙门山活动断层上;地震震级大小和滑动速率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线性的简单相关关系;地震震级大小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断层的地质年代、尺度(长度、宽度和深度)、活动速率和历史、物性,以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和动力学环境等,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地震 断裂滑动速率 龙门山断裂带 东亚大三角地区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陕西灾区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宇翔 袁志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陕西造成的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结合陕西灾区地震地质构造与区域环境背景,研究了陕西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和汶川地震在宝鸡市陈仓区和西安市市区形成的烈度异常破坏现象,并进一步探讨了防震减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灾区 震害特征 对策分析 陕西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宏观震中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乔建平 黄栋 +1 位作者 杨宗佶 孟华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点与地面破坏程度相结合,以及极震区几何中心方法,定性判定了汶川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判定结果是汶川大地震应该有2个宏观震中,一是映秀镇牛圈沟为映秀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045 6°N,103.455 6&#... 采用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点与地面破坏程度相结合,以及极震区几何中心方法,定性判定了汶川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判定结果是汶川大地震应该有2个宏观震中,一是映秀镇牛圈沟为映秀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045 6°N,103.455 6°E;二是北川老县城为北川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863 7°N,104.361 0°E。两种判定方法相比,前者更符合山区特殊地质地貌环境下的地震破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宏观震中 震中判定
下载PDF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向灵芝 崔鹏 方华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B10期278-281,共4页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8月中旬灾区各地因强降雨而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掩埋重建城镇,给地震重灾区造成巨大损失。从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在阐述灾害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震后灾害链的形成条件、成灾过程以及对城镇重建居民点的危害特点,进而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灾后城镇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汶川8级地震 城镇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损失与救助之对比 被引量:15
15
作者 温玉婷 李宁 +3 位作者 刘雪琴 吴吉东 张鹏 解伟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68-72,111,共6页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现在军队人数调动、受伤人口抢救、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国内外援助、保险再保险分担等方面。着重对比了以上几方面后得出结论:在各项应急预案颁布并实施后,我国灾害救援工作更加有序,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时,保险与再保险的参与也减轻了政府负担,为灾民自主开展家园的恢复重建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唐山7·8地震 灾害救援 恢复重建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甘宁川交界地区的前兆异常变化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曙德 武善艺 +1 位作者 王军燕 叶媛媛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8期7-9,共3页
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 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200—4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地电阻率3项;这些异常出现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有关省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异常核实和跟踪并做了预测,尽管预测结论与发震位置、震级存在一定偏离。但通过对出现了异常变化相关的探讨,以期对将来地震的预测能够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地震 九寨沟 交界地区 汶川8级地震 地电阻率 7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弧形带与东缘带大地震活动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圣睦 董瑞英 张致伟 《内陆地震》 2009年第4期403-412,共10页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呈现长期(几十年)多阶段中强震起伏和中长期(10-30年)强震活动平静,甚至无5级以上地震情况下突发大地震等显著特点。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中期(几年至10年)中强震增多和中短期(1-...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呈现长期(几十年)多阶段中强震起伏和中长期(10-30年)强震活动平静,甚至无5级以上地震情况下突发大地震等显著特点。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中期(几年至10年)中强震增多和中短期(1-3年)成组大震活跃等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中国南北带东边缘带M≥7.7的11次大地震(含汶川8.0级)归属于中长期多阶段起伏、中短期突发型地震,相应的另一种大震称为中短期渐进型地震。围绕这一认识,对汶川8.0级地震活动特征作回顾性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东边缘地震 中长期多阶段性 中短期突发性
下载PDF
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地震的三条依据
18
作者 黄相宁 葛丽明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6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地震预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构造体系的强烈活动、10年地应力趋势异常、强震活动相关性的研究,于2006年底提出了藏滇川交界地区很可能发生8.3级地震的预测意见。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证明该预测方法是基本成功的。
关键词 巨大地震预测方法 对我国大陆发生≥8地震的预测 基本成功
原文传递
南北地震带强震主体活动区现象及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玉霞 王建荣 +1 位作者 马凤珍 马海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37-40,共4页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主体大震再次活跃 南北带地震迁移呼应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地震监测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先明 张炜 +2 位作者 韩进 谢蓉华 杜瑶 《四川地震》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紫坪铺水库微震台网已经运行逾6年,强震台网已经运行逾3年,水库蓄水逾4年。2006年10月水磨突发ML1.4级微小地震群,库区及附近和库坝区地震活跃,依据监测研究较准确预测了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的水磨ML2.5级地震群。研究认为ML2.5级地... 紫坪铺水库微震台网已经运行逾6年,强震台网已经运行逾3年,水库蓄水逾4年。2006年10月水磨突发ML1.4级微小地震群,库区及附近和库坝区地震活跃,依据监测研究较准确预测了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的水磨ML2.5级地震群。研究认为ML2.5级地震群是蓄水初期诱发的一些浅表卸荷型或岩溶塌陷型小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特大天然地震发生在微震台网监测范围内,水库微震台网和强震台阵的运行正常,为政府抗震救灾有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稳定社会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水库 微震台网 强震台网 8特大天然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