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英成 陈清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 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值,以及能量分布和峰值系数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了汶川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强震记录 近场地震动特征 地震反应谱分析 正交化HHT法 能量分布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2
2
作者 于海英 王栋 +3 位作者 杨永强 解全才 江汶乡 周宝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据;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有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 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及灾区重建时参考;最后展望了这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加速度记录 数据处理 零线校正 强震动特性 衰减规律 PGA分布
下载PDF
汶川M_s 8.0级地震强震记录所揭示的地震断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冬丽 徐锡伟 +1 位作者 周正华 于贵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42,共10页
基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的强震台站记录,对比发震断层两侧的峰值加速度与地表破裂带上同震位移的分布特点,探讨了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与地表破裂位移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近断层典型台站的强震动记录时程特征,获得了强地... 基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的强震台站记录,对比发震断层两侧的峰值加速度与地表破裂带上同震位移的分布特点,探讨了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与地表破裂位移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近断层典型台站的强震动记录时程特征,获得了强地震动记录中所包含的断层破裂过程和破裂习性信息,从强震观测记录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汶川地震主震的多次破裂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主震至少包含了4次地震破裂事件,最主要的前两次破裂事件分别对应映秀—北川断裂段和北川—南坝断裂段的破裂过程,后两次破裂事件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小,应该是第二次破裂过程触发局部次级破裂所引起的。此外,垂直于断层的峰值加速度剖面揭示的发震断层的高倾角逆冲特性,与地震地质调查和小震精定位等确定的相应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发震断层 破裂过程 高倾角逆冲 Ms 8.0地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陕西省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扬 罗词建 +3 位作者 李小军 刘艳春 苏宗正 舒优良 《震灾防御技术》 2009年第4期363-372,共10页
本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调整、滤波、加速度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除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外,大地震的能量辐射... 本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调整、滤波、加速度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除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外,大地震的能量辐射方向和传播路径中介质的横向不均匀对PGA_H衰减的离散性可能有一些影响;对于同一烈度值,PGA/PGV较小,PGA在数值上平均只有PGV的5倍左右,反映了地震动的低频成分比较丰富;绝大部分强震台所处地区的烈度为Ⅴ—Ⅶ度;PGA_H与水平单分向加速度峰值PGA_(E-W)和PGA_(N-S)中较大值之间的相对偏差绝大部分小于10%;波形的性质为面波,盆地中覆盖土层较厚的场地长周期的面波更为发育,波列持续时间较长;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盆地中较厚的覆盖土层对较长周期的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8.0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波 陕西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陕西强震台网数据记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舒优良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B09期125-132,共8页
介绍了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对该台网汶川8.0级大震及其序列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陕西省地震烈度划分,进行了陕西关中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 8.0地震 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 烈度 强震加速度
下载PDF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台网观测记录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朝晖 《四川地震》 2008年第4期25-29,共5页
本文简要阐述了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中,四川强震台网的记录情况。在"十五"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分项目完成并通过台网验收后,四川省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为震害评估和救灾提供了依据... 本文简要阐述了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中,四川强震台网的记录情况。在"十五"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分项目完成并通过台网验收后,四川省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为震害评估和救灾提供了依据,并为四川省今后能获取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加速度峰值 强震记录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记录中水平单分向加速度峰值与矢量合成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关系
7
作者 徐扬 赵向佳 《山西地震》 2008年第3期18-20,共3页
利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记录分析研究了水平向矢量合成加速度峰值PGAH与水平单分向加速度峰值PGAE-W和PGAN-S的关系,结果表明:PGAE-W和PGAN-S中较大值与PGAH比较接近,平均相对偏差为9%。因此... 利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记录分析研究了水平向矢量合成加速度峰值PGAH与水平单分向加速度峰值PGAE-W和PGAN-S的关系,结果表明:PGAE-W和PGAN-S中较大值与PGAH比较接近,平均相对偏差为9%。因此,在某些有关地震加速度峰值的研究中,简单地采用PGAE-W和PGAN-S中较大值近似地代替水平加速度峰值PGAH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加速度峰值 强震记录 8.0地震
下载PDF
汶川强震区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成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波 胡卸文 何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震裂山体 多源数据融合 趋势分析法 分布特征 成灾模式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郑文俊 李传友 +2 位作者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709,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探槽 地震事件 地震变形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旭宙 姚凯 +2 位作者 何新社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69,303,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甘肃 强震台站 记录 衰减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四川及邻区数字强震台网记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荣军 赖敏 +4 位作者 余桦 龙承厚 王世元 亢川川 梁明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50-1858,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是龙门山构造带逆冲–右旋错动的结果,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结合陕西、甘肃部分台站观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绘制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呈长轴为NE方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与地震影响烈...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是龙门山构造带逆冲–右旋错动的结果,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结合陕西、甘肃部分台站观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绘制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呈长轴为NE方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与地震影响烈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上盘效应,即沿破裂传播的NE方向加速度峰值衰减显著慢于SW方向;而处于断层NW上盘的地震动峰值衰减明显慢于SE下盘,出现系统性偏高现象,且在发震断裂的映秀—北川段更为显著,与震源破裂的方式和过程具相关性。另一个现象是近发震断裂的竖向(UD)与水平向(H)地震动峰值的比值明显高于远场,在近断层附近比值在1.0左右,与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比值2/3存在较大差异。随断层距的增加,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逐渐移向长周期,当断层距大于200km时更为显著,但在近断层100km时存在速度大脉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学 地震 强震记录 方向性效应 断层上盘效应 竖向效应 加速度反应谱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兰州烈度速报强震动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旭宙 张元生 +1 位作者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6-380,共5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感地区范围大于1 000km。甘肃省十五期间在兰州市架设了50个强震台站用于实现市区范围内的强震动烈度速报,在本次地震中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相应的强震动记录,其中最大单道加速度峰值记录为40.4cm/s2。本文展示... 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感地区范围大于1 000km。甘肃省十五期间在兰州市架设了50个强震台站用于实现市区范围内的强震动烈度速报,在本次地震中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相应的强震动记录,其中最大单道加速度峰值记录为40.4cm/s2。本文展示了43个兰州烈度速报台站记录到的共129道本次地震强震动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兰州市加速度峰值分布和加速度峰值与土层厚度的对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 强震记录 兰州地区 烈度 土层厚度
下载PDF
利用云南测震台网强震仪记录测定汶川主震震级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森 杨周胜 +1 位作者 颜其中 蔡绍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80-485,550,共7页
传统的地震分析通常使用微震仪记录,利用云南测震台网现有的国家台强震仪记录,仿真成速度记录后测定汶川地震主震的震级,从而解决了因微震仪记录限幅而不能及时、准确测算强震震级的问题,该方法可应用到今后的速报工作。
关键词 限幅 强震记录 仿真 速报 8.0地震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记录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扬 赵向佳 +1 位作者 高树义 赵晋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年第2期100-105,共6页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较厚的覆盖土层对较长周期的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厚覆盖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观测对自振周期较长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8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波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与云南东部主要构造带强震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翔 黄泰春 朱荣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45-451,共7页
根据川滇区域构造及应力场背景系统研究了川滇强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川滇强震所处构造的关联性深入研究了川青块体东西两边界断裂构造带、川滇菱块东边界断裂构造带强震活动的盛衰演变规律及三大断裂构造带强震互动性、相关性,以... 根据川滇区域构造及应力场背景系统研究了川滇强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川滇强震所处构造的关联性深入研究了川青块体东西两边界断裂构造带、川滇菱块东边界断裂构造带强震活动的盛衰演变规律及三大断裂构造带强震互动性、相关性,以此探讨汶川8.0级地震对云南特别是云南东部主要断裂带强震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对云南东部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b值、地震危险度D值等参数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对该区强震孕育的可能性进一步作了定量的、科学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断裂带 云南 强震 关联性 地震参数
下载PDF
云南测震台网记录汶川8.0级地震波形分析初探
16
作者 李桂华 刘国华 闵照旭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86-491,共6页
利用云南测震台网记录的汶川MS8.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共28个数字地震波形,对MS≥6.0余震进行波形特征分析、MS≥5.0余震进行地震定位分析。根据主震波形分析结果,汶川8.0级主震有别于其它余震。比较四川台站和云南台站的定位结果,云南测... 利用云南测震台网记录的汶川MS8.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共28个数字地震波形,对MS≥6.0余震进行波形特征分析、MS≥5.0余震进行地震定位分析。根据主震波形分析结果,汶川8.0级主震有别于其它余震。比较四川台站和云南台站的定位结果,云南测震台网的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站布局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波形 地震位置 测震台网 云南
下载PDF
山东省数字强震台站建设及其汶川8.0级地震的纪录特征
17
作者 肖兰喜 杜宪宋 +2 位作者 冯志军 张昊 潘双进 《华北地震科学》 2008年第4期13-16,共4页
介绍了山东省强震观测台站在十五期间的建设情况,通过汶川8.0级地震的检验,表明山东强震观测台站的观测仪器运行良好,强震台站的场地条件与强震动参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强震动的土层放大效应非常明显,其影响对结构第一周期在1s-8s左... 介绍了山东省强震观测台站在十五期间的建设情况,通过汶川8.0级地震的检验,表明山东强震观测台站的观测仪器运行良好,强震台站的场地条件与强震动参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强震动的土层放大效应非常明显,其影响对结构第一周期在1s-8s左右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震台建设 记录特征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3
18
作者 杜方 龙锋 +7 位作者 阮祥 易桂喜 宫悦 赵敏 张致伟 乔慧珍 汪智 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72-178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门山断裂构造特征相符合;芦山地震的余震较丰富,震后15天震区已发生7800多次余震,其中,5级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图形显示其长轴走向与龙门山断裂构造走向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密集区长轴约40km,短轴约20km.与汶川M8.0级地震在震源力学机制、破裂过程、余震空间展布以及地表破裂等对比分析后表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震源错动类型、破裂过程、地表破裂以及余震活动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相距90km,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汶川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较充分破裂,芦山7.0级地震则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南段且破裂尺度有限;两者有发震构造上的联系,但两次地震是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8.0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被引量:72
19
作者 周荣军 黄润秋 +10 位作者 雷建成 何玉林 黎小刚 王世元 叶友清 刘玉法 亢川川 梁明剑 戈天勇 何强 黄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73-218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北川—映秀断裂之映秀南西—平武南坝石坎子段,彭县—灌县断裂的都江堰向峨—安县桑...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北川—映秀断裂之映秀南西—平武南坝石坎子段,彭县—灌县断裂的都江堰向峨—安县桑枣段也同时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北川—映秀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约220 km,表现为逆冲–右旋走滑运动特征,最大同震位错在6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与先期的研究成果一致;彭县—灌县断裂上的同震地表破裂长约100 km,表现为右旋–逆冲运动特征,最大垂直位错在2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之比为1∶1~1∶3。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及同震位错特征表明,汶川8.0级地震系北川—映秀断裂的逆冲–右旋运动所导致,并同时牵动了彭县—灌县断裂发生同震地表破裂。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震波导致的强地面运动破坏、地震地表破裂带直接撕裂、地震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和滑坡等)摧毁或掩埋建(构)筑物和堰塞湖等。根据地震考察资料并参考InSAR和强震仪记录,勾绘的该次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沿龙门山构造带呈N40°~50°E方向延伸,出现了3个XI度的破坏区,具单侧多点瞬间破裂的典型特征,导致了四川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灾害较正常地震衰减破坏的显著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8.0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震害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被引量:46
20
作者 王萍 付碧宏 +2 位作者 张斌 孔屏 王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9,共9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地震破裂带的西南段(虹口—清平段)和灌县—安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与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的出露范围相一致.龙门山地区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的薄煤层、炭质泥岩层以及志留系、寒武系的炭质页岩层是易于产生滑动的柔性岩层,易形成滑脱面或成岩片夹于断层带中.汶川地震产生的复杂地表破裂带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沿地表构造层中夹有煤层等柔性岩层的断层产生B型滑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断层滑动面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软弱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