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1
1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刁桂苓 苏金蓉 冯向东 孙晴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9-767,共9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 地震构造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巧霞 朱介寿 +3 位作者 曹俊兴 杨海波 赵亮 田仁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6-744,共9页
对由四川台网提供的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地震观测报告资料进行了整理,并根据研究需要从中挑选出了2957次地震事件用于地震定位研究。然后,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M_s8.0级地震及挑选出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67... 对由四川台网提供的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地震观测报告资料进行了整理,并根据研究需要从中挑选出了2957次地震事件用于地震定位研究。然后,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M_s8.0级地震及挑选出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678个地震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后走时均方根残差由重新定位前的1.01s降到了0.20s,水平和垂直方向标准差分别为±0.85km和±1.3km。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约为350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平均震源深度为11.4km。文章结合地表考察破裂、震源机制解等研究结果,对余震空间分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段和讨论,提出以下3点认识:1)余震震中沿主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活动特征,根据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可推测断层运动方式由一开始的逆冲为主,经过渡段最终转换为以右旋走滑为主;2)沿小鱼洞-棉篪-理县和青川-文县方向延伸的北西向余震带存在两个与龙门山构造带走向近似垂直的捩断层;3)龙门山构造带的北段(水观乡以北),存在一个斜跨北川-映秀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的隐伏断层,并且该隐伏断层参与了北段余震的发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 余震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及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博 石玉涛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共10页
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震时刻起到2008年12月31日,四川省及其周边省区布设的区域台网、水库台网以及流动台共记录到10 000余次余震序列(M≥2.0)。我们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7 000多个地震的重新... 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震时刻起到2008年12月31日,四川省及其周边省区布设的区域台网、水库台网以及流动台共记录到10 000余次余震序列(M≥2.0)。我们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7 000多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带长约350 km。在西南部,余震沿龙门山后山、中央以及前山断裂分布;在中段,余震主要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分布;在北段,余震横穿青川—平武断裂分布。余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20 km,重新定位后的平均震源深度为1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地震 余震序列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26
4
作者 陈九辉 刘启元 +4 位作者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王峻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0-397,共8页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一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 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地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台阵
下载PDF
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探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定位稳定性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平 狄秀玲 李少睿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B09期111-115,119,共6页
选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主震及5月份发生在陕西省M≥2.5级、四川省M≥4.0级余震共60个,利用"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处理的地震定位结果与四川台网定位结果比较,并参照陕西数字地震台网"九五"与"十五... 选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主震及5月份发生在陕西省M≥2.5级、四川省M≥4.0级余震共60个,利用"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处理的地震定位结果与四川台网定位结果比较,并参照陕西数字地震台网"九五"与"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对所选取30个地震定位结果的对比情况,对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定位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定位结果稳定性 震级 残差 陕西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汶川地震的余震观测及重新定位
6
作者 孙安辉 刘宁 +1 位作者 张新东 张磊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78-78,共1页
2008年汶川8.0级破坏性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08年9月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以四川省雅安市为起点,北北西向上120km范围内架设了27套流动台,开展为期近15个月的运行观测,对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深部构造形态进行研究... 2008年汶川8.0级破坏性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08年9月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以四川省雅安市为起点,北北西向上120km范围内架设了27套流动台,开展为期近15个月的运行观测,对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深部构造形态进行研究。采用HYPODD双差定位法对台站布设期间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9604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7531个地震重定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性地震 双差定位 观测 龙门山断裂带 余震 中国地震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破裂的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田勤俭 刁桂苓 +2 位作者 郝平 冯向东 孙晴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汶川8.0级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文中应用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资料、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论述了该次地震的主破裂、次级破裂、触发破裂等方面的地质特征。认为该次地震的主破裂长约200 km,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以逆冲... 汶川8.0级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文中应用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资料、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论述了该次地震的主破裂、次级破裂、触发破裂等方面的地质特征。认为该次地震的主破裂长约200 km,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以逆冲破裂为主,由两条破裂带构成,并引起上盘多条近平行的次级断裂带的破裂;北段以右旋逆冲破裂为主,由单条破裂带构成;在主破裂的东北方向,触发了长约100 km的余震活动。汶川8.0级地震的破裂特征,对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其他段落的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龙门山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 震源机制 余震分布
下载PDF
跨断层水准与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监视 被引量:5
8
作者 苏琴 向和平 +1 位作者 邱桂兰 马伶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9-273,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安排,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完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的5个跨断层短水准测点的应急观测任务,其中双河是汶川地震后复测次数最多的场地。通过对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的分析,提... 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安排,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完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的5个跨断层短水准测点的应急观测任务,其中双河是汶川地震后复测次数最多的场地。通过对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取汶川余震监视期内出现的异常情况及与中强余震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今后强余震的预报总结经验。分析结果认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定点观测反映了强震发生后断层的蠕滑特性,较好地描述了中强余震发生前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形态,为余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 双河 跨断层水准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吕鹏 丁志峰 朱露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7-419,557,共13页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m,N--S方向为0.4 km,垂直方向为0.7 km.定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余震深度集中在10—20 km,震中分布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走向关系密切.沿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南段呈水平带状分布,东北段接近垂直分布,且在北川附近存在深度突变.这与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在西南段多表现为逆冲,东北段多表现为走滑的现象相吻合.在深度剖面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分立的特征,通过对比前人在此地区浅层的地震剖面资料,发现地震空间分布与已探知的浅部断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地震 余震分布
下载PDF
用b值截距估算汶川8.0级地震序列最大余震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36-441,共6页
利用川滇地区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对于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在G-R关系中用b值截距方法估算最大余震震级Mm,用线性较好的震级资料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当主震震级MS≥4.5时,Mm与最大震级Mmax满足关系式Mmax... 利用川滇地区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对于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在G-R关系中用b值截距方法估算最大余震震级Mm,用线性较好的震级资料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当主震震级MS≥4.5时,Mm与最大震级Mmax满足关系式Mmax=-0.41+1.00Mm±0.40;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汶川8.0级地震序列资料,预测汶川地震序列属于主震—余震型,估算的最大余震为(6.4±0.40)级,大于7级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b值截距 最大余震 主震—余震型序列
下载PDF
川滇地区M≥7地震早期衰减特征与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30-435,共6页
通过对川滇地区M≥7地震余震序列活动早期衰减特征的研究,发现序列基本上符合G-R关系,大、小地震成比例,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小于或等于用序列拟合计算b值截距得到的最大地震,且误差ΔM≤0.4;最大强余震多在2个月内发生,序列中较强余震的... 通过对川滇地区M≥7地震余震序列活动早期衰减特征的研究,发现序列基本上符合G-R关系,大、小地震成比例,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小于或等于用序列拟合计算b值截距得到的最大地震,且误差ΔM≤0.4;最大强余震多在2个月内发生,序列中较强余震的h值小于1时,其后通常还会发生震级较大的余震,当h大于1时,序列余震震级不会太高;最大强余震常发生在序列前期释放较弱的地段。将这些共性特征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余震的前期跟踪监视中,通过了2个月内余震的衰减趋势和强余震判断结果的外推应用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地区 地震序列 8.0地震 震后趋势判断 余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余震特征参数与共震应力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明军 叶建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71-475,550,共6页
通过研究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发现该序列的b值和p值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差异性显示,从静态库仑应力的观点分析得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b值正相关,和p值负相关。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特征参数 库仑应力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区地震重新定位与汶川地震震源区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碧澜 朱介寿 +2 位作者 闻学泽 段云歌 吴朋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20-20,共1页
研究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论文非常多,许多论文使用的资料来源为四川地震台网目录和紫坪铺水库台网的目录。四川台网因台站不够密集,ML1.9以下的地震许多仅有单台或双台记录,紫坪铺台网网缘地震精度不够,许多地震没... 研究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论文非常多,许多论文使用的资料来源为四川地震台网目录和紫坪铺水库台网的目录。四川台网因台站不够密集,ML1.9以下的地震许多仅有单台或双台记录,紫坪铺台网网缘地震精度不够,许多地震没给出震源深度。为了提高地震定位精度,采用四川地区分区平均速度模型和平均值参考时间与可调整的单纯形优化的数值方法,对2004年9月1日--2008年5月12日12时28分间的紫坪铺水库台网(7个台)和四川台网的观测报告资料(震中距小于140km的台站资料)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结构分析 震源区 水库区 地震台网 紫坪铺水库 地区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时—空扩展与强余震趋势的阶段性估计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万正 《四川地震》 2009年第4期1-11,共11页
根据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丰富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余震活动的时—空扩展过程及分段破裂特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呈现有起伏的衰减,前期高频次,衰减快,后期衰减慢,持续时间长。在时间序列出现较强起伏的地震均集中发生在余... 根据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丰富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余震活动的时—空扩展过程及分段破裂特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呈现有起伏的衰减,前期高频次,衰减快,后期衰减慢,持续时间长。在时间序列出现较强起伏的地震均集中发生在余震带北段,而南段余震活动持续处于平稳状态。密集余震沿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呈窄条形展布330km,深度分布几到40余km。垂向余震带走向(NE方向)的地震深度剖面(NW向截面)和余震密集区图像呈现不对称的锲形分布。这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受力作用方式有关。余震区较强余震明显分为南段和北段。研究了较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及分段特征。给出强余震趋势的基本分析方法,地震类型判定,强余震趋势的阶段性估计效果,以及目前现场地震预报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 时-空扩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汶川M_(S) 8.0、芦山M_(S) 7.0地震晚期显著余震的“窗口”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致伟 路茜 +1 位作者 杨鹏 王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41-344,共4页
1研究背景地震窗是一些频度较高、地震丛集的小区域,如一些大震的余震区、经常发生小震群的区域等。这些区域对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比较敏感,其地震频度或应变能等的异常变化有可能反映周边区域的应力场变化,从而可用以提取周围区域发生中... 1研究背景地震窗是一些频度较高、地震丛集的小区域,如一些大震的余震区、经常发生小震群的区域等。这些区域对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比较敏感,其地震频度或应变能等的异常变化有可能反映周边区域的应力场变化,从而可用以提取周围区域发生中强地震的前兆信息(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0)。早期研究发现华北邢台、海城、唐山3次强震的余震序列可作为监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孕育的“窗口”(王泽皋,1979;姜秀娥等,1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8.0、芦山M_(S)7.0地震显著余震 中等地震 “窗口”效应
下载PDF
基于台网目录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丽 Lok Bijaya Adhikari +1 位作者 李纲 高福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97-1805,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主震发生后至2012年5月12日,我国地震台网在龙门山断裂区域内(102°E—105°E,30°N—34°N)共记录93837个地震事件,其中80995次事件含有深度信息.本文以台网地震目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主震发生后至2012年5月12日,我国地震台网在龙门山断裂区域内(102°E—105°E,30°N—34°N)共记录93837个地震事件,其中80995次事件含有深度信息.本文以台网地震目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余震频次-震级关系变化显示,与主震断裂活动直接相关的余震活动在主震后4个月内基本结束.余震释放能量的空间分布及演化分析显示,在主震后6~24h即有可能捕获未来余震区的大致展布乃至余震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能量释放 8.0地震 时空扫描
下载PDF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玉婷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黄晓萍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72-277,238,共6页
龙门山断裂带二侧的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过去采用的单一均匀速度模型定位方法并不合适。Hypo2000定位程序对震中所在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区分层对应,得出非均匀速度模型。用Hypo2000定位程序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十余... 龙门山断裂带二侧的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过去采用的单一均匀速度模型定位方法并不合适。Hypo2000定位程序对震中所在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区分层对应,得出非均匀速度模型。用Hypo2000定位程序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十余年187个地震台网记录进行了整理、筛选,得出震中分布图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北端,即北川以北没有太多地震,主要还是活跃在中南部映秀地带,汶川8·0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区,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往北,北川以北出现了较多的余震。从余震深度剖面图看出,龙门山余震带南段断裂带呈上陡下缓的铲形断裂形态,余震带北段具有近乎直立的陡倾破裂结构,且地表破裂的二侧均有余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2000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 非均匀速度模型 重新定位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35
18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2
19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4 位作者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4-596,共13页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in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 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地震波衰减 地震定位地壳上地幔结构 流动地震台阵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致伟 张永久 +3 位作者 程万正 吴朋 龙锋 阮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9,共7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NE-SSW向,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SWW-NEE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W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