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柔尚在,寂寞永生——沈从文《边城》与金基德《弓》的对读及人物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施亚君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4期57-58,共2页
在片中,弓是武器,象征老人性格中隐忍而暴戾、含蓄而刚毅的一面,平静温柔的水面下是暗涌与锋利;弓也是乐器,象征他温柔朴拙的一面,这股透出苍凉与韧性的悠扬弦音,在茫茫大海和沉沉黑夜中忽近忽远,不但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和宿命,也增添了... 在片中,弓是武器,象征老人性格中隐忍而暴戾、含蓄而刚毅的一面,平静温柔的水面下是暗涌与锋利;弓也是乐器,象征他温柔朴拙的一面,这股透出苍凉与韧性的悠扬弦音,在茫茫大海和沉沉黑夜中忽近忽远,不但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和宿命,也增添了影片飘逸诗化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文学 人性 金基德《弓》欲望
下载PDF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型“桃源”
2
作者 杨晶晶 《丝路视野》 2018年第26期52-52,共1页
沈从文与老子一样追求一个可期的理想国,与陶渊明一样塑造了一个感性的、美的国度,更重要的是,他将老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完美融合,再以现实故土为范本,赋予其精神家园的性质,在动荡时代的背景下,表达出他积极以文学创作关心国家命... 沈从文与老子一样追求一个可期的理想国,与陶渊明一样塑造了一个感性的、美的国度,更重要的是,他将老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完美融合,再以现实故土为范本,赋予其精神家园的性质,在动荡时代的背景下,表达出他积极以文学创作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局势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 “桃源”情结 乡土书写
下载PDF
《边城》:沈从文的“最后一首抒情诗”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森 《长江学术》 2013年第2期18-24,共7页
《边城》的创作正处于沈从文思想的转型期,与他这一时期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联系。小说既将沈从文以往湘西小说的牧歌意味推向极致,同时又从内外两个角度不断消解这一牧歌性,显示出沈从文在面对社会现代转型时的复杂文化心理,同时也牵涉... 《边城》的创作正处于沈从文思想的转型期,与他这一时期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联系。小说既将沈从文以往湘西小说的牧歌意味推向极致,同时又从内外两个角度不断消解这一牧歌性,显示出沈从文在面对社会现代转型时的复杂文化心理,同时也牵涉到这一世界,以及其中个体如何对待自身存在方式的问题。《边城》暗示了沈从文思想即将到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 牧歌 命运
下载PDF
美好人性背后所隐伏的历史痼疾——《边城》折射出人性的多元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米云凤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年第10期47-48,共2页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是"人性美"的代名词,作品中湘西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使人肃然起敬,但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不仅要表现美好的事物,还要揭示美好事物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东西,启发人们发展"向善"的力量。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痼疾 向善
下载PDF
《边城》和《金锁记》组合问的语用比较
5
作者 张春泉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8-44,共7页
沈从文《边城》和张爱玲《金锁记》较为典型的组合问共49例,以“形合”为主,即绝大部分组合问内部至少有一个构成问句带有疑问标记语,仅仅只有1例是“意合”(组合问内部构成问句均无标记,均为零标记)而成的。《边城》和《金锁记》中的... 沈从文《边城》和张爱玲《金锁记》较为典型的组合问共49例,以“形合”为主,即绝大部分组合问内部至少有一个构成问句带有疑问标记语,仅仅只有1例是“意合”(组合问内部构成问句均无标记,均为零标记)而成的。《边城》和《金锁记》中的二句组合问句在各自整体语篇中组合问句所占的比重最大。《边城》中的疑问标记语在形式上较为单一,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等各种形式的句类呈现较为均衡。《金锁记》的疑问标记语则在形式上较为复杂,各种配套的标记语频繁使用。各种形式的句类之间在数量上不太平衡,比如设问的比例明显较大。组合问作为一种特殊的句组,首句引领关涉后续句。在组合问中,首句的后续句是以问答问,其句际衔接较为特殊。无论是首句的数量还是相对比例,《边城》中的设问(非真实疑问句)均小于《金锁记》,沈从文《边城》的主体间性在此意义上比张爱玲《金锁记》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 张爱玲《金锁记》 组合问 疑问标记 句类分布 设问
下载PDF
翠翠的孤独 沈从文的痛
6
作者 盛竞凌 宗先鸿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他心灵深处内隐的孤独和苦痛。本文试图以《边城》主人公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及其透彻心骨的孤独,来探视作者孤独的人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他心灵深处内隐的孤独和苦痛。本文试图以《边城》主人公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及其透彻心骨的孤独,来探视作者孤独的人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中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浅析京派作家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7
作者 廖玲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期13-14,共2页
作为京派作家的重要成员,沈从文与其他作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观,即自然人性观,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美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人性的自然纯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世界。本文主要以《边城》为例,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 京派作家 沈从文小说《边城 人性美
下载PDF
沈从文“边城”想象的现代魅力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丽鹃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8-210,共3页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的代表之作。边地的风光、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和美丽的爱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今依然撩人心魄,撼动人心。梦是愿望的满足,"边城"想象是沈从文...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的代表之作。边地的风光、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和美丽的爱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今依然撩人心魄,撼动人心。梦是愿望的满足,"边城"想象是沈从文的一次梦幻之旅,他要寻访一个美丽梦境,以留驻那刚刚逝去不远的美好的"人生形式",并表达"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边城》展示了作者"寻梦—醒梦—解梦"的整个心灵解释轨迹。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而寻梦,揣怀"无可言说的隐忧"而醒梦;进而"点燃起自尊与自信"而解梦。这种心灵解释不仅是沈从文的梦境轨迹,也是现代人的美丽梦想,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态意识,散发着恒久不衰的现代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 现代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被引量:6
9
作者 石柏胜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0-182,共3页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 道家生态关学 契合与共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