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测定与模型化计算 被引量:5
1
作者 钱坤 杨胜来 刘盼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6期775-778,共4页
温度、压力及组成的改变均会造成原油中沥青质产生沉淀,导致储层伤害和井筒堵塞。文中通过自主研制的固相沉淀激光探测系统,用透光率法首次测定了伊朗南阿油田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同时利用Nghiem等建立的沥青质... 温度、压力及组成的改变均会造成原油中沥青质产生沉淀,导致储层伤害和井筒堵塞。文中通过自主研制的固相沉淀激光探测系统,用透光率法首次测定了伊朗南阿油田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同时利用Nghiem等建立的沥青质沉淀预测的热力学模型对油样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拟合。结果表明:利用透光率法测定该油田油样,在44,80,123℃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点分别为42.8,39.7,35.2 MPa;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在井筒温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误差不超过15%,所以利用Nghiem模型对原油沥青质的初始沉淀压力进行预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初始沉淀压力 透光率法 预测模型 伊朗南阿油田
下载PDF
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实验测定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钱坤 杨胜来 刘盼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1期42-45,共4页
原油温度、压力的改变均会引起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造成储层伤害和井筒堵塞。采用自主研发的固相沥青质激光探测装置,通过透光率法探测伊朗南阿油田典型井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从而确定沥青质发生沉淀的热力学条件,... 原油温度、压力的改变均会引起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造成储层伤害和井筒堵塞。采用自主研发的固相沥青质激光探测装置,通过透光率法探测伊朗南阿油田典型井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从而确定沥青质发生沉淀的热力学条件,绘制出沥青质沉淀相包络线。结果表明,该油田油样在44℃、80℃、113℃下的沥青质沉淀点分别为42.8 MPa、39.7 MPa和35.2 MPa,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在井筒温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结合取样井井筒温度压力曲线预测出井筒中沥青质出现沉淀的深度为1 600~1 800 m,对于油田预防沥青质沉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南阿油田 沥青质 初始沉淀压力 透光率法 相包络图
下载PDF
高压注烃类气体过程中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钱坤 杨胜来 +2 位作者 董俊昌 刘辉 刘盼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为预防注烃类气体提高采收率过程中产生沥青质沉淀,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分析注烃类气体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的固相沉积激光探测装置,采用透光强度法测定了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高压注气过... 为预防注烃类气体提高采收率过程中产生沥青质沉淀,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分析注烃类气体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的固相沉积激光探测装置,采用透光强度法测定了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的初始沉淀压力,并确定了沥青质沉淀的深度。试验得出,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测得44,80和123℃温度下原油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分别为44.1,39.7和35.2 M Pa;每注入物质的量分数为1%的烃类气体,试验油样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升高0.5~0.6 M Pa;井筒温度压力曲线与沥青质沉淀相包络线相结合预测井筒中出现沥青质沉淀的深度在1800 m左右,与现场情况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原油中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与注气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可为现场注气驱油预防和清除沥青质沉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 沥青质 透光强度法 初始沉淀压力 实验室试验
下载PDF
草舍油田区块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研究
4
作者 程云龙 蒋子扬 +2 位作者 杨子腾 王杰 沈忱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23期270-275,共6页
原油中的沥青质会随温度和压力变化发生沉淀,从而导致孔吼及油流通道堵塞,流动阻力增大,造成不可逆的储层伤害。为了在开发过程中预防沥青质严重沉积影响原油生产,采用近红外光散射技术和过滤法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研究。选取草舍... 原油中的沥青质会随温度和压力变化发生沉淀,从而导致孔吼及油流通道堵塞,流动阻力增大,造成不可逆的储层伤害。为了在开发过程中预防沥青质严重沉积影响原油生产,采用近红外光散射技术和过滤法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研究。选取草舍油田区块典型井原油样品,采用近红外光散射技术测定油样在井口温度、井筒中部温度以及油藏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确定沥青质发生沉淀的热力学条件,并对热力学曲线拟合得到三项式回归方程;采用过滤法测定多组压力下的四组分含量,绘制胶质与沥青质比率曲线。结果表明:油样在实验温度为35、50、61、70、84℃时的沥青质沉淀初始压力分别为17.57、17.14、16.52、15.84、14.94 MPa,泡点压力分别为8.51、9.86、10.56、11.14、11.65 MPa;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在井筒温度范围内呈线性反比例关系,且压力变化时胶质和沥青质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结合三项式回归方程和井筒温度压力曲线可预测开始出现沥青质沉淀的深度,对于地层防堵、井筒防沥青质沉淀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舍油田 光散射技术 过滤法 沥青质沉淀 初始沉淀压力
下载PDF
伊朗Y油田沥青质沉淀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光涛 姚明坤 孙菲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71-74,共4页
采用固相沉淀测试系统针对伊朗Y油田原油进行沥青质沉淀实验,确定沥青质发生沉淀的热力学条件,通过相态模拟方法预测沥青质沉淀包络线图。根据井筒中的温度和压力剖面,分析不同生产参数下沥青质在井筒中沉淀的规律。当压力高于沥青沉淀... 采用固相沉淀测试系统针对伊朗Y油田原油进行沥青质沉淀实验,确定沥青质发生沉淀的热力学条件,通过相态模拟方法预测沥青质沉淀包络线图。根据井筒中的温度和压力剖面,分析不同生产参数下沥青质在井筒中沉淀的规律。当压力高于沥青沉淀初始压力时不会发生沉淀,当压力低于沥青沉淀初始压力而高于泡点压力时,沥青质沉淀随压力降低而增多;随着原油产量的升高,沥青质在井筒中的初始沉淀点逐渐向井底移动,沉淀区间长度先加大然后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沉淀压力 沉淀 包络线图 相态模拟 趋势预测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离子液体对原油中沥青质沉淀的抑制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曹鹏福 赵沪春 +1 位作者 闫占冬 刘海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7-304,344,共9页
离子液体在油藏开发中防止沥青质沉淀的潜力较大,但高温高压条件下离子液体的抑制效果尚不明确。在对2种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和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r)以及2种商业抑制剂对原油中沥青质沉淀抑制效果评价... 离子液体在油藏开发中防止沥青质沉淀的潜力较大,但高温高压条件下离子液体的抑制效果尚不明确。在对2种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和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r)以及2种商业抑制剂对原油中沥青质沉淀抑制效果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其中的最佳抑制剂及浓度开展了高温高压沥青质沉淀测定实验,研究了离子液体对地层原油及CO_(2)注入后地层原油中沥青质沉淀起始压力(AOP)及沥青质聚集体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bmim]Br对沥青质沉淀的抑制效果远高于[bmim]Cl和另外2种商业抑制剂,最佳加量为600 mg/L。纯地层原油的AOP为28.7 MPa;当加入[bmim]Br后,AOP降幅为21.6%;当在离子液体中添加异丙醇后,AOP降幅达到29.6%。饱和30%CO_(2)地层原油的AOP为31.6 MPa;当加入异丙醇与[bmim]Br的混合溶剂时,AOP降幅达44.3%。异丙醇能与[bmim]Br及CO_(2)产生三元相互作用,提高[bmim]Br的活性,大幅降低饱和CO_(2)原油的AOP,减缓沥青质颗粒粒径的增长速度,降低沥青质在井筒中的沉积深度和堵塞程度,将沥青质沉积引入更易控制的节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沥青质 沉淀 CO_(2) 沥青质沉淀起始压力(AOP)
下载PDF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油井沥青质堵塞综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来源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4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前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油井沥青质堵塞问题渐显突出,解堵难度大,成本高,严重影响产量;通过对该区块油井TP17CX沥青质堵塞基本情况及堵塞物成份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井堵塞物60%左右为胶质及沥青质;基于沥青质产生基本原因及前人研究成果... 目前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油井沥青质堵塞问题渐显突出,解堵难度大,成本高,严重影响产量;通过对该区块油井TP17CX沥青质堵塞基本情况及堵塞物成份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井堵塞物60%左右为胶质及沥青质;基于沥青质产生基本原因及前人研究成果,确立了一种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及温度预测的计算方法,并结合生产实践,得出TP17CX井的初始沉淀压力及温度分别为44MPa、125℃,为塔河油田沥青质沉淀预防和解堵提供依据,促进了该区油井高产、稳产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甫台区块 沥青质堵塞物 初始沉淀压力 初始沉淀温度
下载PDF
FORMATION OF GOLD-BEARING HYDROFRACTURING BRECCIA BODIES IN TECTONIC LENSES: A CASE STUDY ON SHUANGWANG GOLD DEPOSIT, SHAANXI, CHINA 被引量:2
8
作者 ZENG Qiaosong WANG Jincao CHEN Guanghao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5年第2期93-106,共14页
Macro-microscopic tectonic analysis and lithologic features show that the gold-bearing breccia bodies in the Shuangwang gold deposit, for hydrofracturing of the deep-sourced and alkali-rich fluids in the Devonian sodi... Macro-microscopic tectonic analysis and lithologic features show that the gold-bearing breccia bodies in the Shuangwang gold deposit, for hydrofracturing of the deep-sourced and alkali-rich fluids in the Devonian sodic rock series, are identified as hydrofracturing breccia bodies. Since the Indosinian,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al orogenesis results in multiple fracturings and magmatic emplacements in the Qinling area. Deep-sourced fluids resulting from deep fractures and granitoid magmatic intrusion are of a supercritical nature. Joint action between the fluid-rock system and structures leads to hydrofracturing and ore formation of the gold deposit. Firstly, the progressive coaxial compression caused the competent sodic rock series and the incompetent pelitic rock series to be deformed and partitioned. Lens-like weak-strain domains are hence formed and distributed at the approximate equidistance zones and the linear strong-strain zones, respectively. Subsequently, the progressive non-coaxial shearing and right-lateral and high-angle oblique thrusting lead to the most developed fracture system in the core of the weak-strain domain to turn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and to link up with the deep fracture systems. The periodical huge pressure decline in the pumping center causes the deep-sourced confined fluids to develop periodic tectonic pumping, hydrofracturing and precipitation-healing in the sodic rock series. The gold-bearinghydrofracturing breccia bodies are hence ultimately formed at near-equidistance tectonic lense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model, the predicted concealed gold-bearing hydrofracturing breccia bodies have been preliminarily validated by latest dril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FRACTURING sodic breccia deformation and partitioning Shuangwang gold deposit QINL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